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5 13:1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

【篇一】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XX、XX社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XX、X社区为XX城区仅有的两个回民社区。近年来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现象愈演愈烈,“人情消费”持续攀升,形成攀比之风,加重了大家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抵制大操大办,在社区内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XX、XX社区红白理事会积极行动。

1、结合少数民族实际,制定红白事俭办征求意见书。根据回族习俗的实际情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制定了红白事俭办征求意见书,包括:丧事严禁大破孝,除至亲外一律发礼拜帽、无常人后只做七日答谢街亲,以后四十日、百日、周年等做事一律在家,不请街亲等回族的俭办要求,以及汉族丧事禁止放炮等。

2、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意见,签订意见书。两个社区共13名两委干部全部出动,通过4天时间,走访了本社区内居民以及XX街、XX街、XX街、XX街、XX等社区的回民同胞共620户,最后617户同意意见书,同意率高达99.5%。新的意见书将于2018年正月初一开始实施。

3、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引导,营造新风尚。制作了10余块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展板,张贴在社区内的大街小巷;
在支部摆放室内移动刊板,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引导居民节俭办事新风尚。

【篇二】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范文五篇

  要从严落实组织领导之责、教育管理之责、检查考核之责和责任追究之责,规范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夯实组织基础,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委党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委党建范文】一

  今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以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以上率下,紧盯关键环节,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思想认识到位。统一思想共识。惠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将移风易俗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县委负总责,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监督落实,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镇具体落实,村(社区)不断深化的工作机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目前,全县12个镇全部成立党委“一把手”为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镇一策”工作实施方案,218个村(社区)密切联动、层层推进。党员示范带头。把推动移风易俗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纳入党员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有效利用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平台载体,通过举办活动、开展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全县党员2.8万多人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签订率达95%。活动实践引领。利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契机,广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进社区、进家庭”“移风易俗文艺演出”等系列主题活动,正向引导、全面铺开,呈现良好工作态势。

  组织领导到位。政策保障。制定出台《20xx年惠安县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惠安县乡风文明示范村(社区)创建实施方案》《惠安县“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惠邑新风”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助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在“一县一方案”基础上,深入实施“一镇一策略”、“一村一举措”,着力解决落实乡风文明的突出问题。建立移风易俗网格化管理机制,把全县12个镇划分为一级网格,218个村(社区)为二级网格,2366个村民小组为三级网格,打通“神经末梢”,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格、格不漏户,实现网格管理全覆盖。项目带动。实施乡风文明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八个一”特色活动(即设立一个善行义举榜、评树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一个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打造一批“身边好人”典型点、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健全一批“惠女调解室”、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培育一支文明志愿服务队)推动文明新风在惠安大地遍地开花。

  责任传导到位。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党委(党组)和职能部门落实移风易俗工作主体责任,将移风易俗纳入县委巡察工作内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纳入镇对村(社区)综合考核内容。压实责任链条。县委主要领导与全县12个镇签订《20xx年惠安县移风易俗工作责任书》,各单位与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责任状,各镇村与农村党员签订“移风易俗示范带头承诺书”。抓好督查落实。制定下发《关于全县纪检监察机关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惠安县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县人大、县政协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视察活动内容,定期开展督查、视察活动,严格执行公职人员婚丧事宜报告制度。

  宣传引导到位。强化舆论引导。在惠安县一台一报一网设置“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等专题专栏,目前已推出相关报道82(条)次,取得较好传播效果,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市民理解移风易俗内涵,在全社会营造移风易俗浓厚舆论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进家庭“五进”活动,开展“芳草之夏”戏剧展演、乡村广场舞大赛、“一村一品”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拍摄移风易俗微电影《幸福之门》、道德模范系列微电影《蜕变》《半岛花开》《守护》等,真正让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泛入户宣传。结合“千名干部访万家” 活动,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五必访”“五必问”,即:困难群众必访,必问衣食冷暖;
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必访,必问移风易俗良策;
乡村干部必访,必问廉洁纪律;
特殊人群必访,必问难言之隐;
丧事必访,必问丧事办理过程等,体现人文关怀,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动员群众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不办的新观念。

  整改落实到位。健全“一约四会”。全县218个村(社区)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崇武镇破除丧事陋习、黄塘镇简办普度等新式村规民约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四会”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整治婚丧礼俗。全县12个镇全部成立丧葬礼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广“五个不超”“五个禁止”,截至目前,全县3600多例丧事均控制在5天以内,节约资金达1亿多元。注重评树典型。培育首批14个“家+文化”典型点和10个“家+文化”特色典型项目,组织评选 “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我身边的好人”、“美德少年”“最美乡村人家”等活动,建设“惠安身边好人主题展馆”,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持续传导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篇三】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范文

去年 11 月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弧会议之后,亳州市涡阳县委县政府高 度重视,立即安排部署。本着统一思想、尊重民意、凝聚共 识的理念,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可信度较高的调研报 告,起草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 在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上一致通过,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 义下发。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 要内容,以破除陈规陋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新风为 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破除红白事大操 大办、铺张浪费、虚荣攀比、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俗,倡树喜 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推 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以此达到乡村和谐、崇德尚善、文化繁荣、婚俗节俭、文明 治丧,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建章立制遏制不正之风 为改变这一陋习,涡阳县以移风易俗为契机,持续推进 文明乡风活动。这一做法,不仅保持了红白喜庆、摆宴请客 的传统习俗,又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很多群众拍 手称快 !

【篇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镇人大2019年工作安排,2月12日至2月22日,第一代表小组成员就本镇移风易俗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走访。本次调研活动集中针对:移风易俗是什么?到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本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方法、步骤,特点以及达到的效果,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集中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目前本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情况。总的来看:全镇移风易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宣传效果渐入民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成语,意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新中国移风易俗活动起源于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七十年代后扩展到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红白事的新事简办。反对索要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  风俗本是一国一民族或地区族群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它展现为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风俗的多样性,往往是因自然条件和人性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精辟见解。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发展,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会发生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高,生活趋于安逸,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逐渐显现出来,基本已成为加重群众负担的另一主要形式。  近年来,各类媒体相继报道了各地不良的社会风气及风俗习惯,发人深思。典型的案例有:我国某地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事件,彩礼"三斤一响","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即百元人民币要称三斤;
“一响”小轿车;
“万紫千红一片绿”,即一万张面值五元(紫色)的钞票,一千张面值100元的大红票子,加上一堆面值50元(绿色)的钞票,算下来光彩礼钱的几十万。拿目前陕西脱贫的标准3015元来算,彩礼钱既是脱贫标准的100倍以上。新郎被扒光泼狗血拿灭火器喷;
父母被当“畜生”拉车;
儿子即将结婚,父亲18年前结婚借的彩礼钱才刚还完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恶俗、陋俗出现实为不妥,优良的传统已被彻底遗弃。  2019年10月19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xx县举办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现场会,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该项工作深入开展,为全国创造出实践经验。  2019年11月28日新华社电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2019年12月6日,xx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标志着移风易俗工作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019年12月13日,xx县探索“三治融合”的县域治理新模式(既党建引领:亮身份、晒业绩、作表率;
法治:促守法、调纷争、打邪恶;
德治: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
村民自治: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
)系列活动中的德治,为移风易俗工作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各级各部门对移风易俗工作都非常重视,不良的社会风气及陈规陋俗已成为阻碍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及“五个强镇”建设目标,多措并举除陋习将成为常态化。  二、xx镇“移风易俗”做法和成效  (一)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助推移风易俗。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全面从严治党的会议精神,以开展“亮身份、晒业绩、作表率”为着力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以“道德评议”为抓手,提高思想认识;
以健全各类工作制度为根本,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以脱贫攻坚为载体,践行“学、兴、当”摒弃“等、靠、要”;
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严格修订“村规民约”助推村民自治。一是通过实地走访,组织村民大会、村居民院落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撰写初稿提请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形成制度章程;
二是软硬兼施,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标语、宣传牌、微信、组织开展活动,将村规民约融入民心,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是设立曝光台,不定期在广场大屏幕曝光不文明现象;
四是积极开展文艺汇演,将群众身边事表现出来,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三)探索实践“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一是召集各村督管、承办酒席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严格依照村规民约规范操办酒席;
二是按照上级部门相关文件要求,探索“红白理事会”及“村民理事会”,实行村民推选理事会负责人,过事统一行动、统一标准,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三是严格过事报备制度,签订过事承诺书,落实环境卫生、食品监管负责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去年以来,xx镇先后投入80余万元力促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移风易俗系列活动的开展,成功阻止辖区内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4次,树立朱氏家族婚事新办移风易俗典型1场,借助国庆、元旦节假日举办移风易俗专项文艺演出2场次;
道德评议42场次,评选正面典型126人,反面典型25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虚荣攀比心理严重。操办“婚丧嫁娶”过事事宜,普遍存在抹不开面子、比排场的问题。认为别人家高标准操办了,自己家不那样办,人言可畏,心理上不平衡。比如儿子结婚或嫁女子,在彩礼方面,人家收彩礼是10万元,自家的彩礼3万元,内心感觉自家的姑娘便宜不值钱;
父母亲高寿去世,人家摆酒席80桌,自己只摆了30桌,别人会说自己不孝顺,是个老抠门,人活着的时候不能风风光光,人死了还不能;
    二是跟风现象不断出现,“过事”成为敛财的一种手段。普遍存在“不过事,钱送出去了收不回来,不是亏了”的畸形心理。人家家里添小孩了,大人60大寿,都去了,我们不去,显得不重视人家,去了都送礼,自己不送,待在那里不好意思;
自家有事,人家都来了,人家有事,不去就不合适,人情世故不好处理,滋长了小事不断出现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出现“么事造事过”的不良风气。  三是生活富裕,炫富心理在心中悄然升起。存在“以前日子一般般,现在日子过好了,房子有了,车有了,耍下牌子让人知道,这是让人瞧得起的一种表现”,找点事过,看下谁能来庆贺,看下谁不来,谁看不起自己,针对有些人还专门发请帖,希望人家出现在自己的过事现场充门面,“但有些人只是认识,说了不来怕会招人说闲话人”的现象。  四是部分党员干部不能带好头。一是亲戚朋友过事,把送礼、出席作为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认为人家有事去了,后面有啥事好说话,联络感情成为工作的一小部分;
二是把家里过事认为是荣归故里的一种表现,亲戚朋友来送礼热闹,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体现;
三是党员干部家里过事,成为部分同僚及有心人巴结逢迎的一种方式,过事范围无法控制,“圈子”文化成为工作文化,报备制度形同虚设。  五是传统风俗夸大化,精神内涵逐渐向物质化延伸。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日气氛营造、安排从自发组织延伸至有钱好办事,无钱事难办;
二是年轻人从思想上已么办法接受现状,奉献精神受到抑制,如传统的烧狮子,花鼓子,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受当今社会价值观等影响无法延续,致使花炮燃放无节制,据调查,“过事”现场花炮燃放费用可达过事全部费用的一半以上,动不动就是上万块的花炮;
三是餐桌文化及酒文化导致浪费现象特别严重,以前农村过事自行操作的八大件,蒸菜等现在已基本演变为酒店承包制,每一桌的费用从最初的200元以内演变为如今的“666”“888”“999”甚至千元以上,剩菜剩饭从以前的基本没有到现在成桶装成车拉。  六是村规民约形同虚设。一是村居民普遍对村规民约的认识不够充分,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在走访单永锋等贫困户时,说到:宣传单领回去看都没看放那就不管了,有些人直接扔了,还有些人看了,但是还是不太理解,认为是作秀,规范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差距较大,没有人上门说过这事,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遵守村规民约成为空谈;
二是村规民约中体现出奖惩的一系列措施没有机构,没有保障,无法公开透明,无法实施,主体责任不明确;
三是各村(居)督管、客头签订的责任书流于形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面情软、怕得罪人导致签订责任书成为走过场,对自己的要求不严,规矩意识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  七是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意识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垃圾乱扔乱放,垃圾填埋坑及垃圾处理池较少,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二是群众生活习惯差,环境意识不强,污水直排现象严重,改厕改圈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环境治理出现一阵风现象;
三是奖惩措施力度不大,不切合实际,环境督导力度不扎实。    四、工作建议  1、试点成立“红白理事会”过事机构。由村民共同推选理事会秘书长(既督管、客头),由红白理事会统一承办,确定过事类型,过事标准、规模,过事场所,市场监管所及民政干部联合督导,形成监管、运行长效机制,形成奖励、惩处机制,对支持移风易俗工作的要予以适当奖励,对反对、不理解、不支持该项工作的要有惩罚措施,从源头上予以制止。    2、集中调研走访,尽快提请镇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集镇规划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议(草案)》。规范烟花爆竹售卖点,建立烟花爆竹购买实名登记制度,签订燃放承诺书,承诺书要制式制作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镇纪委及辖区派出所应参与执法过程。    3、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敦促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使其约有实效。一是创新宣传形式,加大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自媒体、微信等宣传形式的转变力度,探索工作动态视频化传播机制,通过LED循环播放的形式,逐步形成以xx镇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五个强镇建设、先锋行动为主题的特色专题栏目,广泛调动各级群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组织好各类文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文艺爱好者积极性,搭建平台,将群众身边的故事、身边的变化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予以展示;
三是加大不文明现象的曝光力度,镇纪委及环保专干不定期巡回检查,将抽查情况及不良生活习惯予以曝光,直至整改到位,通过“亮丑”“揭底子”同陈规陋俗宣战;
  4、聚焦家规、家训、家风,继续延伸道德评议。积极组织乡贤、离退休老干部、党员、代表开展研讨研习,评议的内容应再挖掘,评议的形式应再创新,评议的效果应再深化,逐步营造群众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抵制陋俗的良好氛围,敦促群众做有责任心、有孝贤心的五好居民,切实做到“先锋行动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人人参与。  5、加大驻村干部培训力度。一是加大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长的培训力度。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网络的普及,群众掌握政策的渠道更多,培养一批知识型干部入村工作更有利于村域治理发展;
二是加大联村干部培训力度,树立主人翁意识及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融入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之中;
三是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多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干部视野,不做井底之蛙,不洋洋自得,不满于现状,用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精神,大胆尝试,突破创新,真正做到村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
四是充盈经费,成立村域经济发展基金组织,调动在外创业人士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类合作社及村域经济组织,团结村民共同致富,针对公益事业要立足长远,不活在当下,针对困难救助应具有保障措施,要借鉴众筹理念,传播正能量;
五是落实有力的奖惩措施,在严格各项纪律要求的前提规定下,针对脱产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得当,对村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应予以奖励,奖励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严格把关。  6、加强“村民自治”工作力度。一是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各项议事制度的确定,议题的选择,会议的落实,出发点和根本点都在于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因此着重征求意见是关键。二是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村民监督委员会要直接参与村民议事会议,积极调动辖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参与议事会议,对议题内容充分发表意见,实现全民参与,夯实监督力量,确保议定事项落实有力。

【篇五】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推动农村青年移风易俗倡导婚恋文明的调研报告]


共青团**区委 推动农村青年移风易俗倡导婚恋文明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中省市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和团市委改革方案总体要求,深入做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工作,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协商代言工作,通过人大、政协等制度化渠道代表和反映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成长发展权益,根据团市委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委采取实地走访、座谈协商等形式,广聚民意、广纳群言、广泛协商,寻求了**农村青年婚恋情况的最大公约数。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青年婚恋的现况 近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与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于农村青年婚恋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普遍。目前,我区农村在喜事方面普遍存在着讲究排场、盲目攀比现象。农村结婚攀比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比: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在大办喜事上,有的大讲排场,动辄就是1到2天,一天几十桌酒席,农村办完城里办,高档烟酒、饭菜等等。有的家庭,办喜事听信于风水(道士)先生择日子,有的看八字,有的看面相,老旧习俗比较严重。这种“大操大办”的现象,已与“勤俭节约、婚礼简朴”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婚事“彩礼”负担沉重。在我区农村,青年男女订婚除了男方要有购买或新建的新房外,普遍都要给女方一笔彩礼,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彩礼大、房子阔、车子好、酒席多就觉得有面子。如在北边乡镇,群众介绍,他们那女方索要彩礼一般都在4万到10万元,有部分在10万元以上的,天价彩礼掏空了不少贫困家庭多年的积蓄。可以一点的家庭就要在城区有套房,一般的4 0万元左右,好点的在80万元以上。因此,“啃老”并相互攀比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少农村青年因为家底子薄拿不出彩礼、房屋等而成为“剩男”。这种错位的婚恋观,助长了婚嫁论财的风气,极易误导农村青年形成“重利轻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我区农村青年婚恋中的突出问题 (一)陈规陋习顽疾尚存。据调查,我区农村文化宣传不够丰富,还停留在传统宣传模式上,贴近农村实际,寓教于乐、易于群众接受的宣传阵地不足,严重存在“大操大办”风气盛行的现象;



“大攀大比”带来的攀比浪费等陋习严重影响农村青年婚恋文明的形成。

(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有的村建设了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广场等,但大部分农民缺乏高雅的生活情趣,相对于村规民约墙、乡风文明一条街、十大孝子展示墙、婚丧嫁娶节俭倡议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存在部分不完善。

(三)常住人口结构改变。调查显示,我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占农村人口的20%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而这些人口都是村里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人员。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

(四)乡规民约流于形式。我县农村“一约四会”(乡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建设不够健全、不完善。个别村即使制定了乡规民约,成立了红
白喜事理事会,也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转变不彻底,尚未形成鲜明导向。千年风俗一朝改,思想转变是关键。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农村婚恋文明 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婚恋文明建设只是软指标,效果不是立竿见影,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号召的多、落实的少。有的党员干部从观念上没有带头转变,从行动上没有带头践行,对“大操大办风”、“攀比风”等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习以为常,有的甚至将其作为牟利手段,不仅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在农村没有树立“移风易俗、婚恋文明”的鲜明导向,没有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二)宣传教育不到位,尚未形成浓厚氛围。由于宣传教育没有一个全盘、系统的整体部署,职能部门之间、部门与镇村之间各自为阵,力量分散,资源整合不够,致使部门作用发挥不到位,乡贤文化体育组织几乎空白,大部分镇村文化中心没有起到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宣传教育“重城镇、轻农村”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农村青年婚恋文化中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没有经常开展,巩固农村青年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一支不走的宣传教育工作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四、推进我区农村青年婚恋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住“关键少数”刹歪风,围绕“一条主线”树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农村婚恋文明乡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青年看青年”。一要勇于“破”陋习,紧盯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婚恋文明的倡导者、建言者、推动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新观念、新规则入耳入脑入心,带动农村婚恋文明向上向善;

二要善于“立”新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婚事新办”为主要内容,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以“村规民约”对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激活传统道德力量和村民自治意识,逐渐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准则,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 婚恋”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的新风尚,让广大群众感悟认同主流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成为婚恋文明建设的受益者。

(二)提倡婚事新办,把好“三关”。一是民政部门把好“婚姻登记关”。农村青年婚姻登记时,有区婚姻登记处发一张有区文明办、团区委、区民政局倡导的《文明婚礼倡议书》,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婚庆公司把好“婚庆服务合同关”。在婚庆协会的组织引导下,婚庆公司对到公司洽谈婚姻业务、签订婚庆服务合同时,发放一张文明婚礼倡议书,并不断创新婚庆新形式,让婚礼办的即有意义又节俭。三是红理事会把好“婚礼举办关”。对在酒店举办婚礼的,在酒店烹饪协会的组织引导下,酒店在预定宴席是发放倡议书、推荐节俭宴。对在村居举办婚礼的,理事会全程引导,最大限度引导青年文明节俭举办婚礼,杜绝铺张浪费。

(三)补齐“婚恋流程”筑基础,推进婚恋文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农村青年婚恋文明乡风,必须坚持抓“婚恋流程”。一是定亲。本着量力而行、简办节约的原则举办定亲仪式,如双方家庭吃一顿饭等,男女双方互换价格适中、有纪念意义的定亲小礼物,不要索要高额彩礼,彩礼金额控制在1万元以内,不要房要车,不要高价金银首饰,提倡不收见面礼。二是迎亲。迎亲时,不用豪华车辆,迎亲车辆一般不超过6辆,提倡互用亲朋好友或本村车辆,义务帮忙,不收车费,不以烟酒感谢。三是婚礼。提倡在家里面办传统中式婚礼,已建有婚庆大厅的村,也可在婚庆大厅内举行,尽量简洁节俭,提倡不收改口费等,不购买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消费品,婚礼的乐队费用控制在1500元以内。四是宴请。提倡在自己家里待客,人数控制在150人以内,亲属礼金不超过300元,邻里乡亲控制在100元以内,本村居民、同事、同学、好友等如恭喜,不再宴请,不送烟送酒。确需接待宴请的,既要体现喜庆,又
要坚持节俭。有条件的村民,主家自带食物,厨师现场掌勺,招待结束后,剩余饭菜打包,避免浪费。如需在酒店待会宴请的,不超过 20桌。

春风化雨润心田,文明之花灿**。农村青年婚恋文明建设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实践,每位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当做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倡导者、建言者、推动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旧婚恋习俗彻底的到解决,让新婚恋文明之花开遍**的每个家庭、每个村落。

/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移风易俗 调研报告 农村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