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历史经验

时间:2022-08-15 10:4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历史经验,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件值得大为庆祝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这是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中取得完全胜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巅峰,而他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声誉也达到了顶峰。这是当时偏隅在陕北高原上的中国共产党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看看当时国共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 (一)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方面,国民党拥有 200 万正规军,加上其他的一些军事力量,军队大约保持在430 万人的规模;中国共产党的正规军只有 61 万人.把后方军事力量,包括民兵组织全部算在内,大约有 127 万人,成 3.4∶1 的比例。

 ( 二)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方面悬殊更是巨大,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接受了大批的美国军事物资援助,在日本投降之后还接受了 100 万人次的日军受降的武器装备,所以他拥有共产党没有的坦克、飞机、大炮、舰艇;中国共产党方面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而且还是口径不同的步枪。炮也大部分是从日本军队手上缴获来的,民兵组织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三)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 当时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 76%的土地和 71%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只有 24%的土地和 29%的人口,几乎只掌握农业和手工业,在军事工业、军事生产方面是非常薄弱的状态. 自 1946 年 6 月国共内战拉开序幕到 1949 年初,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了战略性的压倒优势。直到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在战场上败得一塌糊涂,为什么最终会是这样的结果?在这个表象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原因给大家做一些交流和分享。

 一、正确的战略战术造就强大的军事力 (一)战略方面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对打赢这场战争非常有信心。毕竞国共双方之间实力差距很大。在蒋介石看来,这场战争赢定了,1947 年他过说这样一句话:“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的确,国民党当时有这个实力。对于这场战争怎么打,蒋介石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当时设定的战略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这个战赘有两个要点∶一是占地盘,二是控交通。

 共产党方面呢?1946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在对之前大规模作战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写了一篇名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战略战术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击敌军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 这个战珞和国民党所制定的战略有着很大的差异,蒋介石是以占地盘、控交通为主要目的,而共产党是以保守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方面具有雄才伟略是大家公认的,很多外国元首也非常钦佩他的军事才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接见外宾时经常会被问到打仗到底有什么精妙之处,他就说︰“打仗根本没有什么巧妙的,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我

 们方针政策大众化的一个优秀典范,非常通俗易懂好记,我们就是用这招打跑了敌人。那么,这些战略在战场上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1.保存有生力量 1947 年 3 月,当时担任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的胡宗南率领 20 万精锐大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起了进攻。中共中央在获得这个消息后,经过缜密地思考,决定撤出延安。在撤出之前,毛泽东同志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在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中,保存有生力量排在第一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们可以允许放弃一些地方。

 这个战略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共内战刚开始的时候,双方曾经在华中地区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交锋,最终以人民解放军取得七次大捷为最终结果.当时负责这一战斗的国民党将领李默庵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双方作战目的不一样,各自评价也不一样,我当时奉命作战的目的主要在于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所以尽管损失—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方,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铁路,以及长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政府的威胁,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们部队达到了作战目的。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所以南京政府并没有怪罪我什么。”因为 在蒋介石的战略里“占地盘”是排在首位的,但是每一座新占的城市都需要国民党分兵去把守。比如沈阳、长春这样的大城市需要一个军,张家口这样小一点的城市需要一个师。所以随着国民党占领城市越来越多,这些城市就如同套在国民党脖子上的枷锁,越往前走,这个枷锁拖的力量就越重,因此大大分化了国民党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而这样的情况恰恰有利于共产党方面去打最擅长的运动战和歼灭战。

 于是几场战役打下来,苏中“七战七捷”中国共产党歼敌 5.3 万余人,定陶战役歼敌 1.7万余人,宿北战役歼敌 2,1 万余人,鲁南战役歼敌 5.3 万余人,莱芜战役歼敌 5.6 万余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歼敌 5 万。到了 1948 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国民党军政要员郝柏村曾感慨地写道:“蒋公虽以歼灭共军有生力量为思想,但其所关注者则是地的得失﹐故在日记中以攻占某城某地,且办指示某城某地必须坚守。是以自剿共以来,无论关内关外,国军占领了很多重要城镇,但党政不能在地生根,必须国军保护﹐故占领城镇越多,包袱越大,部队不能机动集中,致被各个击灭。” ⒉突破国民党军的黄问防线 控交通这—点国民党方面同样很难做到,为什么?第一,当时的交通线并不发达;第二,国民党的兵力因为占领城镇大为分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1947 年,当双方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僵持的局势之后,国民党方面把兵力重点摆在了陕北和山东两个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同志就说︰“现在蒋介石两个拳头 (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那么他的胸膛,(中原地区)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瞠插上一刀。”这一刀就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12 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 150 余公里的 8 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

 可以说,在国共内战刚开始时,国民党连续使出了开门“三板斧”,但是在被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挡开之后,他的阵脚就乱了。此后,国民党方面的战略重点不停地在东北、华北、淮北一带、西北一带摇摆﹐而中国共产党呢?我们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打最擅长的运动战和歼灭战, 对于我们的作战战略,堪称一代战神的粟裕大将总结:解放军打仗采取的办法就是“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我们就打什么敌人”。这句话通俗易懂,把战争的三大要素∶时间、地点和对象,都说清楚了。所以,

 从战略上看,中国共产党是高于国民党方面的。

 ( 二)战术方面 如果说战珞是找敌人的主力,那么战术就是抓敌人的弱点 1.战场的指挥

 上图是国民党方面一封加急的绝密电报,可以看到,洋洋洒洒一大篇﹐从总司令.副总司令、军长.副军长,到师长、副师长、团长,全写全了,这是一个不分层级的指挥。造成什么问题呢?对于下级指战员,这样的不分层级的指挥,会大大地限制他们作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上图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给各战略区的手发电报,抬头非常精炼︰“刘邓”“陈饶张黎粟谭”“刘邓,并告粟谭”。我们不会出现“刘总司令伯承、邓政委小平"这样繁文缛节的写法,在战场上需要的是第一时间要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对方,这样的文风也一直保持到新中国

 成立后。

 这张 4A 级绝密电报就是当时的一个典范,是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刘邓,陈饶粟谭,并华东局。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如下....…”为什么叫建议呢﹖毛泽东同志曾表示,我对于你们不遥制,给予你们最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让你们根据战场的情况作出最终的决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的指挥系统特点。

 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于达在访谈录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打仗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事情,前面一个情况,一直到师长晓得,起码过去十二个小时了,最快.最近的也要两个小时。无线电的操作有一定时间。师长得到情况后,再由参谋长作报告,也要一天。拟电报、译电报,再去拍,拍到侍从室再译给蒋委员长看,已过了几天了。加上又逢委员长休息、开会,等到他下命令,情况早变了。不是他命令错了,而是情况不同了,照他的指示做,必定打败仗,这是必然的,我们指挥系统的大毛病就在于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国民党在战场指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通报信息都有问题,因此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上下不通气”。

 相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指挥是什么样的呢?在中共中央撤出陕北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主要领导人留在了陕北 ,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在此期间,陕北老乡给我们的一支队伍起了个外号,叫“线线部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部队到哪第一件事都是先把电台架起来、把天线支起来。这就是要保证中央团队随时与下面各大区通畅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要求各大区的一二把手定期给中央团队作实际报告.损耗报告,为什么?就是要搞洁楚自己的家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系统的一个特点。

 2.战局的协调 战局的协调方面国民党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大问题。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由“蒋、冯、阎、桂、奉”几支不同的军阀队伍拼在一起。这种派系林立的情况,导致国民党在战场上的战局协调性很差。

 相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方面多数时候打的是协同和配合的运动战和歼灭 战, 3.情报搜集工作 这个时期的情报搜集工作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表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情报工怍做得最好的一个时期。

 从上面几个内容能看出来,无论是战略方面,还是战术方面,中国共产党都是优于国民党方面的,这是我们在战场上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科学的党建工作塑造成熟的领导力 在领导力方面,我个人认为,与毛泽东同志相比之下,蒋介石缺乏作为领导人所应当具备的战路眼光,具体概括为两点:第一,对全局的把握和判断,以及是否具备敏锐的预见性,能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明确而有效的对策;第二,是否具备识人、用人的能力.

 (一)对于局势的把握和判断 国共内战开始的最初阶段﹐国民党方面占据着更多的优势地位,而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最艰难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作了总结,他认为是在 1947 年的时候。但就在同年,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局势的分析和把握后做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他在 1947年底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实际上,在 1947 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很多人都不敢下这样一个判断,毛泽东同志是唯—一个对于前景、对于未来抱有乐观、光明看法的人,而事实也证明,他对于局势的把握和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蒋介石又是怎么看待局势的呢?1948 年,蒋介石在元旦致辞中说︰“可以说剿匪全役最

 困难的工作,在去年一年间,业已完成了”。这是基于 1947 年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表现——他们占据了很多的大城市。而实际上,1948 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准备几次大规模的多兵团之间的协同作战。所以,这不仅不是所谓的最困难的工作已经过去,相反,对于国民党方面来说,这是暴风骤雨来临前的平静。蒋介石对这样的趋势没有做到准确的把握,以至于他的这种乐观情绪一直带到了 1948 年整年,他每天奔波于各大战区之间,看到的永远是这种局部性、碎片性的事件,而对全局缺乏基本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1948 年国民党在战场上出现了颓势。而为了挽回在战场上的这种颓势,于 1948 年的 8 月初,在南京召开了“三年来战乱检讨会”,主要工作是对于这三年来国民党在战场上的情况作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这个会规格很高,从蒋介石到国防部的各部长.副部长.厅长,以及下面各战略区的主要军事负责人,全都聚集到了南京。

 应该说,如果这个会开得得当、有效,多多少少能够挽救国民党在战场上的颓势。但是这个会议召开的第一天,蒋介石就作了一个主旨性发言,给此次会议的定调是要加强官兵的思想建设。为什么?在他看来,国民党之所以在战场上出现问题﹐是因为官兵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坚定官兵的思想,加强思想武装。于是,国民党方面就没有把讨论的焦点聚集在战场上,尤其是对于战略战术的修正,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讨论了一些旁枝末节的问题,比如军饷、前线医院、军官上战线要不要带家属等问题。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结果讨论的都是没有触及核心要义的问题,所以,参加会议的人觉得这个会议根本没有切中要害。当时参加会议的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的厅长郭汝瑰在自己的日记当中写道:“此次检讨会目的不明,准备不周、秘书处未能发生综合作用,所以毫无头绪。余总觉总统枝节指示,大家亦即枝节追随,所以乱得很。”这是...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 革命 经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