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革命

时间:2022-05-28 13:1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世纪中国革命,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世纪中国革命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6篇

第1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1.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滞,工厂倒闭。农村经济凋敝。
2.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天灾,农民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22年《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向中国大力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排挤中国民族工业,

掠夺原料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

暗杀

占领七子的国家

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第2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作者:黄建民

作者机构:无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2004

卷:000

期:05M

页码:43-45

页数:3

中图分类:G633.5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矛盾;背景材料;高考;专题训练;历史;参考答案;中国现代史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各党派政治态度的变化。

第3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本站首页│学人文库│联系信箱│留言飞语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

  戴晴

  编者注:本文略有删节,特此致歉。

  一百年了,中国有了多少变化?一百年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做了什么?

  (一)

  二十世纪不属于中国人。曾骄傲地把自己看作是世界之中心、文明之典范的中国人,在这一百年间,遭受的是无尽的磨难与屈辱。那症结不在外部,不在于它的统治者最常说的“帝国主义强权的觊觎与欺压”。过错自己犯下,苦果由自己吞。而知识分子的见识与作为,又是症结中之症结。

  中国近代化的发端,主导因素不在自身——明代的那艘制造精良的大船,其远航的目的不是贸易,而是“远播皇威”,可见意念的悖晦。中国近代化(包括现代化)发端于睁开眼睛看世界。这看的结果是比。其实“比”本是中国皇帝的日常功课,否则也不会有那本最著名的大书《资治通鉴》。但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统治者不得不开始了另一种比:不再就自己的国力、武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与数千年前的三皇五帝做纵的比较,而是与船坚炮利、繁荣富庶的外部西方国家横着比。

  比的结果是改。先是在原有的格局下作局部改进增补(洋务派);
不料性急的“新党”(当时最激进的知识分子)等不得这一努力的成果顺序引发出自我变革的社会因素(实际上已经开始)即匆匆上阵,推行通盘政治改制。这就是上世纪末的文式维新(康有为变法)和本世纪初的武式建国(辛亥革命)。然而,就在这些半生不熟的改制有可能再度孕育现代社会的种子的时候,更焦躁的“革命党”(新一波激进知识分子)接受了扭曲的、教条化了的、急功近利的“马列主义”,一而再地以武力争夺霸权,建立起以“民国”和“共和国”为包装的专制统治——与两千年前专制的中央帝国相比较,实貌离神合而已。有了新的知识与学位的知识分子纷纷入仕,党治在中国覆盖了二十世纪的四分之三(1927-今天,台湾另议)。

  (二)

  毕竟,与武装夺权、武力维持的政治过程相并行,有人更多地着眼于社会而非仅仅权位。大批呼吸到外部气息的知识分子,一直努力从底层着手,办实业、办学校、办报纸、建社团,力图在中国创造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人、新的秩序和生活——为中国的现代化打根基。不幸的是,两个偶然的因素,扭转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弱化了知识分子本来可以起到的作用。一是末代王朝的“异族”统治;
二是二战期间的异族(日本)入侵。于是,对异族的争权和抵抗,变成了中国近代化的主旋律,使得大部分正做着社会改造工作的知识分子,或在战争与匮乏中失去继续工作的条件,或主动放下手头“不急”的专业,为“驱逐靼虏”、“收复失地”而投身辅佐政治强人——不惜违背自己关于自由、人权、法制的基本理念,加入“革命”的行列。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中国战乱不断;
下半叶,“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它以标榜“解放”开始(“解放全中国”;
“解放军”等),而贯穿始终的,却是如中世纪般对人性、人权和人的创造力前所未有的窒息与扼杀。由于当政的党(甚至其领袖本人)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和警察、控制了国家的资源和对外联系渠道,控制了教育和传媒,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做“党和国家”的工具与喉舌,已经没有第二条路。这情况,在70年代末的改革之后,稍有改进。其改进的程度与执政的共产党将原先绝对独揽的社会资源和严格控制下的公民权利返还给社会的程度相当。

  (三)

  1984年的“十一”,就在20世纪快要进入它的尾声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游行队伍中打出了一幅手制横幅“小平您好”,赞扬这名专权改革者所作出的合乎民心的成绩:农民耕种土地的自主权的部分恢复,撤除阶级成分划下的政治歧视和压迫,为政治运动受难者恢复名誉等。鼓励他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真正实践最初对社会许诺的“解放”。

  又是十五年过去。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是,在毛式社会主义中国的底子上,邓作为继承人,似乎什么都能改,甚至“姓资姓社”都无所谓,惟独“不能有(思想与言论的)自由”,这人类走出蒙昧的第一前提。在党内人士享受了片刻的1978年的“议论自由”之后,邓的决定是:对他所设计的改革,只“摸着石头过河”,无论其理论、方法、步骤,还是对变动着社会成分,一律“不讨论”。尽管如此,对社会有限的权利返还,还是给了民间(包括知识分子)一丝生机。然而,这类不够成熟的社会上的非制度性的改善,再次在强硬的当权者和激进的革命者手中断送。籍着对1989年社会抗议行动的镇压,十年间艰难地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现代社会萌芽,特别是独立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发言的阵地,遭到全面清剿。两年之后,这名以开辟中国的新时代自命的独裁者,在其衰朽之年亲自南下,希图挽救他亲手设计的“经济改革一花独放”的改革大业,却为中国的现代化埋下新的、更加难于克服的障碍。权力化的资本和市场毒化了中国现代社会可能的生长点。就在外国资本与集权政治联手,将古老的北京打扮成一名妖娆商家妇的时候,她的结局,似乎不出两类:经济上去了,社会法西斯化;
经济上不去,社会动乱。当然还有一个与世纪初非常相似的可能:国际干预与共管。

  (四)

  于是,人们会问,对本民族的现代化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知识分子,究竟干什么去了。

  “读书好学”本是中国传统;
一百年来,爱国的、愿为祖国繁荣出钱出力的中国知识人更是遍布世界。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少军队、多少高科技和先进武器,甚至有多么高的GNP和外汇存底,如果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不信仰,没有权利对现存社会进行严正批评,没有一批以意志独立与言论尊严作为自己终身职志的理想家,以及独立于强权(党和政府)的法律对他们的保护,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就只能是独裁者手中的玩物:先进的武器、金钱盟友、辉煌的(同时也是灾难性的)大工程、和随手拣起来就用的思想批判……,中国的知识人,恰如有着诸般显赫名头的伏尔肯(Vulcan)们,依旧只是党的工具。

  中国有句老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它萌于军事强权左右社会的中古时代,并再度为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所处的地位所验证。□

?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sixiang.com)

所选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学术交流之用;
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本文 次

第4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八年级下的已学知识,自学课文,结合孙中山的话能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说出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
结合邹容《革命军》,能够理解20世纪初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研读史料,讨论交流,了解并分析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名词。

2.知道孙中山称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体会邹容、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革命党人进行的革命活动。

2.难点:20世纪初中国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学情

回顾历史

出示图片:孙中山

设问:同学们学过或从影视剧中看过孙中山的事迹,说说他为什么“弃医从政”?

自1900年起,世界格局怎样?当时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大事?

提示学生看教材中的“阅读卡”,自主回答。

 

世界与中国:(回顾第一课内容)

从谈话入手,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有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同时复习第一课的相关内容

 

点拨背景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孙中山等人置身于那样的时代,他们是怎样认识的?

出示:孙中山在兴中会的话:“方今强邻环列,……”

邹容的话:“……十年灭国,百年灭种,其信然夫。”

提示学生看教材的导语: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感受这种强烈的民族危机

本环节由自问自答开始,着重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 的社会现状”,切中主题。用孙中山、邹容的话更能感受20世纪初的中国

 

阅读材料

活动探讨

设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从政治、经济等角度)

(1)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

(2)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追问:“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具体是怎样做的?最大的一个领域是什么?

追问:这种控制还表现在哪些行业?(让学生结合P11资料,运用数据,认识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控制的史实。)

活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势力的不断深入,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追问:有没有产生客观一些积极影响?

学生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北京仍然在被八国联军侵占、“洋人朝廷”等

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修筑说明列强通过控制经济命脉强化对华经济侵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还表现在其他多个行业,如钢铁、纺织、水上运输等行业。)

 

图1-21就是列强投资案例,列强对中国的投资是一种野蛮的经济掠夺,只是在客观上为清帝国经济提供动力,本质是经济掠夺

经济角度是重点内容,设置追问,活动等

 

使学生明了“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就是资本输出的具体表现

知道铁路是列强当时掠夺中国的主要手段

还表现在各个方面。

材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不同讨论结果(观点),引导学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列强的掠夺本质,为下面“保护民族经济”运动掀起而铺垫

 

 

 

 

研读教材

了解目的

面对列强的掠夺,中国应该怎么办呢?

1.有识之士怎么做?结合图1-22教学

2.新兴的社会力量有何作用?

3.革命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做的:(宣传革命、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

4.呈现材料:邹容《革命军》选段,注明发表时间。设问:为什么邹容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我中国,不可不革命”,会有什么影响?(出现众多的革命者)

设问:革命是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呢?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曾经做出哪些努力,其结果是什么,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筹建铁路公司”“集股自修铁路”等,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如张謇。接受西方的学说

 

 

生齐读邹容“《革命军》选段

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新的社会力量成长起来,在宣传革命新思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学生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再次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必须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导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收回铁路权方面所做的努力。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使生感受到革命的目的是摆脱列强的控制,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和发展

使学生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这一时期日本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是唯一的选择

叙述故事

学法指导

1.清末众多革命者中,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再次重温:孙中山弃医从政

设问: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结合相关史实,说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又是如何进行革命的呢?

(1)组织革命团体: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出示图片材料,特别强调兴中会、同盟会的性质)

超链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2)宣传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超链接:三民主义

结合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解读,说说对它的理解

讲述孙中山的革命故事,他是推动革命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知道“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1)独立完成表格,说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概况

 

 

(2)自主阅读P13资料,学生研读分析三民主义。独立完成表格

1.学生通过讲故事、阅读材料知道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观

 

 

 

2.通过列表了解两个革命团体基本信息,说明孙在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思想的转变

通过材料分析和列表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与同盟会革命纲领的联系

追忆往昔情感提升

1.介绍同盟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武装起义。出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黄花岗起义被捕烈士。林觉民像及《与妻书》

2.设问: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追问:结果是什么?

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清政府的行为?

出示陈天华《猛回头》

学生阅读教材,诵读《与妻书》前一段,欣赏歌曲《意映卿卿》

 

 

阅读教材:清政府的“新政”与立宪运动。

欣赏陈天华的《猛回头》

从中体会革命者英勇不屈,为革命死而后已的精神

同时明确,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任何维护清政府的改良道路都走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才有可能挽救民族危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承前启后,理清脉络。本课时上承八下历史与社会的最后一课内容,下启辛亥革命及之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回忆的环节,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也让学生对接下去的学习有了基础。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本课时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和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等,既将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念(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进课堂,又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

(3)设问有效,层层递进。本课时的问题,如“孙中山等人置身于那样的时代,当时的时局怎么样呢?”“邹容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等,都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层层递进,从而让学生了解、理解全局内容。

(4)情感教育,步步深入。本课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邹容、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设计了四个情感教育的环节,步步深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2.不足之处 

教材P13有思考题(结合孙中山的这段话,用自己的语言藐视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可以从政治方面,也可以从经济领域,还可以从思想文化领域),这个题目也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探究题目,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没能提供更多的史料,学生对论从史出理解的不是很到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第5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逐渐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轿子是一种靠人扛、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入。为求醒目,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留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无轨电车则开通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汽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到1912年,上海汽车已有1400辆。全国各地汽车亦逐渐增多。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2、水陆交通

中国是一个江河湖泊众多的国度。尤其南方更是湖泊成群,水网密布,顺河设街,邻水建房,依水成市,这种自然条件,便使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近代中国水路交通,除传统的各类舟楫外,轮船也开始出现和使用。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经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人最先看的西方近代交通工具是漂洋过海到东方来的轮船,这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侵占我国航运权益。受其刺激,中国人也办起了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创招商局,它是最早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渐渐地轮船取代木帆船成为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轮船的通行使木船运输市场萎缩,许多船民事业该行,幸存者为弥补其驶行迟缓的缺陷,往往以小轮船曳之驶行,有的一艘小火轮拖带一只木船,有的一艘轮船拖带好几只木船,成一船队。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水路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3、航空交通

民国初年,飞机用作民用交通工具提上了当局的议事日程。北洋政府建立民航管理机构——航空署,于1920年前后开辟了京津等两三条航线,但营运很不正常,最后无形停顿。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欧亚航空公司(后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西南五省当局联合开办了西南航空公司。乘坐这些公司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更多的是货运。因此,飞机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远逊于火车、轮船。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4、交通变迁的总体特点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适应、渐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可分析的众多特点。

1、同时性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地域性

交通变迁因地而异并不同步,南方多水路相应的可以发展水路交通,北方多旱路当然以陆路交通为主;
还有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3、阶级性

有些交通工具是属于大众的,有些交通工具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例如,用人抬行的轿子,主要是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的享受工具,一般平民,只是婚嫁丧葬时才用它;
开始乘坐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
20世纪30年代小汽车盛行时,西式马车则变成阔人不要做,穷人坐不起的东西了

4、其它

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年间大量存在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说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之缓慢和社会生活变化之迟钝;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5交通变迁的积极影响

以传统交通路线的衰落为代价,近代交通路线迅速繁荣起来。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岗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大江小河沿岸城镇工商业之繁荣也得益于轮船、火车的水陆转运。交通近代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短途交通线,促进城市格局的变迁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重心由旧城周围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跨地区建立起来的较大范围的区域交通网络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内外市场对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需求量的增长,使靠近近代交通线的农村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同时进口洋货和国产工业品通过这种交通网大量销往农村,这些都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超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区域交通网络在促进地区间商品流通,经济交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城市一般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崛起,清末在近代交通线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城镇。如,石家庄因正太与京汉两路交汇,郑县(今郑州)因京汉、汴洛两线交汇而成集镇,民国时期分别发展为华北和中原重要经济中心。

交通近代化还引起了社会的开化和风尚的转移。几千年来沿袭不变得“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在马车、电车、汽车兴起以后开始崩溃。

在我看来,有一句口号喊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沿着我国交通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国的发展历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繁荣富强。

交通的发展不仅仅的只表现在交通的发展上,他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2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6篇: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1.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滞,工厂倒闭。农村经济凋敝。

2.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天灾,农民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22年《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向中国大力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排挤中国民族工业, 掠夺原料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 / 3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 暗杀

占领七子的国家
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2 / 3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3 / 3

推荐访问:中国革命 世纪 20世纪中国革命 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 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