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22-06-03 19:10:03 浏览量: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2篇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提供了根本遵循。“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开发人才视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当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招才引才、近补内育、识才用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招才引才,用开放视野广下“求贤令”。《条例》指出要“树立全球事业和战略眼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放之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财富。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时,制定了“人才九条”,并身先士卒,诚邀各界专家人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各领域的50多位专家成为了正定经济顾问团的首批成员。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关心,正定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厂家等相继与正定挂了钩。要念好一本“人才经”,创造人才集聚的先决条件,塑造人才“强磁场”,吸引天下“英雄”主动来约。要实施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人才不分国界,能够创造价值的都是可以为己所用的。要敢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下“英雄贴”,广发“求贤令”,推进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引导人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有效流动,打破人才“洼地”效应,释放人才能量。

  近补内育,用开放思维下好“先手棋”。《条例》指出要“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谋划,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要善于发现身边人才,用好本地人才。要切实发挥高校育人育才功能,强化地区自身人才培育机制,运用现有人才,发挥人才扩大和人才释放效应,要协同周边共同培育人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加快院校合作育才模式,学校专家学者可以到企业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企业人才亦可“重返校园”实现知识再造,及时更新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中得到能力提升。以攻克区域产业重大技术瓶颈、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推动科研与产业有效衔接,不断扩大各类交流平台,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企业、学校人才的“双向”流动,通过激发“内生动力”稳定人才队伍。

  识才用才,用开放胸襟打好“主动仗”。《条例》指出要“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善于识才,敢于用才,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等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要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运用动态人才研判机制,将人才纳入“市场化”运作,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容错纠错机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才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要适才而用,用其所长,并在选人用人育人的过程中积极开拓全面型、复合型人才,为未来人才发展铺就“高速路”,以“大肚量”“宽胸襟”,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从根源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激活人才队伍的“一池活水”。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竞争之本、创新之要、强乡之基,关键就在于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引进、培养、留住人才上下足功夫,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引进人才,构筑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只有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维,才能引得更多“燕归巢”为乡村振兴赋能。各级党委应以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摒弃毫无选择地“撒网”式乱引一气,而是秉持“人地两相宜”的思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人才政策,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摸底调研,向全社会吸收各位人才。一方面,对于国家现有政策,如高校选调生、“三支一扶”、后备干部等要继续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等类别精准摸排,把真正有本事的家庭农场主、高素质职业农民纳入组织视野,注满人才“蓄水池”。

  立体培养,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力源”。做好“三农”工作,引得进是基础,培育好是关键。在乡土人才的培育上注重立体培养,才能推动人才增值提效。一方面,可以搭建乡土人才孵化基地,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创新教育培训机制,采取“自己教、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学习+田间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优质粮食、果林种植、水产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班,把农业致富经传授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另一方面,建立“土专家”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信息库数据,培育期内对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按成绩发放成长资助金,依托群众反映,由乡镇领导进行谈话提醒,有违法违纪的情况进行除名并停止享受有关政策。最终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多重激励,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地”。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留才”贵在“留心”,只有运用多重激励,让人才真切感受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认同感、“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的被尊重感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才是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一方面,及时进行正向激励,严格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给“土专家”颁发证书,发放成长资助金、奖励金。政府安排资金支持乡土人才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重点扶持。加速完善乡村配套设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人才的家庭生活、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问题给予关心。另一方面,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不同领域实现有序顺畅流动,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才能真正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要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科创实力已然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硬性指标”,而推动科创强国建设的关键则在于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只有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用人才托举强国梦,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夯实人才基础,筑牢内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国防科技和民生科技领域提速升级。拥有丰富的人才战略资源是占据人才“制高点”的关键,我们要加快刷新人才理念,以辩证的眼光识得“千里马”、引得“无冕王”。其次,要革新人才机制,坚持以用为本、人尽其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最后,要涤荡人才环境,真心育才、真情聚才,以人才为核心,打造科技发展新引擎,多些“从0到1”的突破。各级党政机关要充分尊重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透明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舒心安逸、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公平公正、优中选优的制度环境,为科技人才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优化环境布局,整合资源优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首要的是优化国防科技创新布局和环境条件。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疏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快车道”。人才的集聚依赖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创新的沃土,要紧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要用好用足各方面优势力量和资源,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要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高速发展创新的同时“弯道超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改革意识,服务创新发展。“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根本的是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按照既定部署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要聚焦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勇闯创新“无人区”,要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走好产业发展这步“先手棋”,既要“产业创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创新产业”发挥战略性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新一批技术项目搭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多作新贡献。

  时代潮流催人奋发,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做“挑山工”、敢啃“硬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锋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4

  近日,陈希部长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强调,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要用好人才政策“锦囊”,五湖四海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

  拓宽视野,用心发现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无处不在。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带动一方发展的是人才;服务基层一线,造福一方百姓的乡村医生、教师也是人才。要摸清人才引进内在门路,树立大人才观念。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合脚的鞋子”,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发现引进,瞄准高等院校、科技院所,靶向引才;另一方面,要打好“乡情牌”,多发现、多引进愿意投身家乡建设的在外能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才了解家乡的发展,激发他们“归巢”的信心、勇气和激情。

  制定政策,用心吸引人才。良好的政策氛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磁场”。现实中,一些地方引进人才,引进之前承诺是“丁”,之后却成了“卯”,政策前后“打架”,难免伤了人才的心。要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双重保障,一方面用系统思维打造多维度人才政策体系、立体构建人才工作链条;另一方面,逐项落实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就医、子女入学等政策,当好人才的“贴心人”,真正让人才感受到诚意。

  强化服务,用心留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期间大念“人才经”,有个引才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当时有个工程师吴宝信,给习近平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收到信件虽已是晚上,但是习近平第一时间夜访吴宝信,只知道他的小区位置,不知道哪个楼,在打听未果的情况下,习近平在小区内扯着嗓子喊“吴宝信”,打动了吴宝信,让他的项目在正定落了地。给我们做人才工作一个重要启示是,要用“店小二”似的服务,留住人才的心,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要坚持经常走访看望人才,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贴心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当好人才的“娘家人”。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5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竞争的绝对力量。所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解难题。

  笔者近期有幸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的培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了解到我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不健全,除却品种杂多、经营不善等问题外,也有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育用引结合,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十年磨一剑”,百年树人育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根除人才振兴瓶颈问题,得从本源出发,以“教”育才,打造培育人才的摇篮。要组织农业专家下乡进行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培育技术型农业人才;要提升教育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宽松的氛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要善用激励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人才。

  “不以言举人”,悉尽其力用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更需“伯乐”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之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点,把合适的人发在合适的位置是实现发展成效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引导人才走向最适合的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求贤如渴引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人才,一方面是要把出去的家乡人才引回来;另一方面是要把其他地方的人才引进来。为此,政府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将人才类别细分精准施策,如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其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扶持,政策优惠;专业的技术人才给予其更大的平台和更利于成长的环境等等,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人才兴,则事业兴,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才能抢占竞争高地,实现乡村振兴。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群众致富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充分放大乡村人才的“磁场效应”“乘数效应”“放射效应”,通过精准引进、多维培育、关心关爱等措施,着力精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充分放大“磁场效应”,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用人之道,重在拴心”。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拿出十足的诚意,积极营造惜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为引进人才解决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银行+保险+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依托特色产业和各类人才项目引进一批专家人才,吸引一批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引进人才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

  充分放大“乘数效应”,精心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只有精准选派培训对象、设置培训课程、选优培训单位,才能最大程度放大“乘数效应”,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加强与高等院校、农校、科研单位和东部对口帮扶地区对接,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养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等,选派一批村党组织书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赴外参加示范培训;与有关农业科技专家签订长期协作协议,邀请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帮带提升培训,帮助成立专家服务组下基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通过集中讲座、田间地头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培养大批技能人才。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农业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充分放大“放射效应”,尽情释放人才工作活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公正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产生“放射效应”,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对于领军型人才,重点强化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建立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关心关怀。对于乡村振兴一线的事业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设置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形式强化工作保障,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称,并及时兑现绩效奖励。对回乡创业的优秀人才,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专门预算,给予项目奖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如今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回乡创业也能大有作为,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回乡创业。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7

  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旗帜”,而这个“旗帜”则需要高科技人才“扛起来”。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高科技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在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为此,要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使人才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吻合、相协调。要切实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在育才、引才、聚才中的主导作用,深化校企间合作,实施高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共建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要充分利用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途径,加强高科技人才地区间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新路径。

  提升高科技人才“质量”。本次大会上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高水平”,例如,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先导,更是关键。而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愿景”。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要紧扣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聚焦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性别比例、地区分布等方面,加强研判,统一规划。要进一步严明高科技人才准入门槛,划定高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标准,充分发扬高科技人才“传帮带”制度,为提升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提供基本遵循。

  盘活高科技人才“存量”。高科技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当前,高科技人才流失依然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进一步盘活现有高科技人才“存量”,通过出台住房、户口、薪酬、补贴等优惠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大有所为、大有作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赋予高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积极推行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杜绝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让高科技人才从“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中解放出来,让真正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大展拳脚”,让真正敢于创新的人无“后顾之忧”。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8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高技能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器”,好的营商环境能使人才源源不断获取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水分”。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人才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软实力”,需要两地政府的“硬举措”来兜底,走好“放管服”改革之路,乘“双城经济”强势头,开“营商环境”富贵花,谱“成渝人才”新篇章。

  乘“双城经济”之舟,扬“人才活力”之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到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来说,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进两地“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攻克人才政策兼容的“难点”,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赌点”,突出优势领域人才集聚共享,消除人才流动障碍,使川渝两地人才抱团集聚、有序竞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在“融入都市圈,建设副中心”总目标之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一流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让城市发展充满活力。

  乘“双城经济”之风,展“人才聚力”之翅。聚焦“成都都市副中心”目标定位,完善一体化全公共服务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才汇青神”高校招聘、“青神优才工程”等行动,促进当地企业和人才“共赢”,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务实高效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今年5月,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眉山职能制造学院”,推动校企在实习实训、课程开发、员工培训、人才培训、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打造职业技能水平的新高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质的营商环境,才能奏响汇聚英才的号角,像一块有巨大吸引力的磁铁,吸引人才大军的脚步,汇成强大的人才聚力。

  乘“双城经济”之云,绘“川渝人才”之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多越好。“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依托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等资源,培育本地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搭建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的工作保障平台。想要留住人才,就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温暖人社”的政务服务。在企业引进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面落实工资待遇、生活补贴、人才经费等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等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同时建设创新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建设川渝人才服务驿站,共同形成人才服务网络,让人才充分感受“温暖人社”的内涵,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投身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更要强化人才的思想建设,把党性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坚定人才的责任担当,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高昂的斗志、更坚定的信心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9

  《战国策·燕策》记载:昔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涓人以五百金买死马之首,报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古人为招纳天下贤良之人,不惜以千金购买死去的千里马骸骨,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应当以千金买骨的精神,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上下更大功夫。

  以活力迸发的机制引才用才。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争做贡献的浓厚社会氛围。“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要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

  以筑巢引凤的办法养才育才。“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要发挥作用、展现作为,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配置好本地资源,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公共服务期盼,针对性地培养、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着眼贯通优生优育、继续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等人才发展全链条;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才聚才。“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三顾茅庐”的执着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引进人才,解决好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动形成为专家喝彩、向人才致敬的浓厚氛围,营造安心舒心的人才工作环境。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才能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0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深耕党建抓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党的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引擎,创新打造卓越党支部,建强卓越教师队伍,培养卓越祖国接班人,形成具有教育属性、展现教育特质、富有教育内涵的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引擎,打造卓越党支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打造一批师德好、信念坚、爱教育的党员队伍,开展“一心向党,全心执教”“党员领学+课堂交流”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争当“排头兵”,打造一个“指挥有方、作风优良、质量上乘”战斗堡垒,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公开承诺践诺”等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在管理岗位、课堂教学、下乡支教等一线历练,在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经受考验,培育一支卓越的“排头兵”,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课改成效不明显、服务社会不到位等短板问题。实施“双培养”机制,培育教学卓越团队,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采用“师徒结对”模式开展“双培养”,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在“名师课堂”“杏坛花语”等活动中分享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抓发展,当好卓越领头羊。领航学校,着力在教研、培训上下功夫,引领集团抱团均衡发展。建立研训体系。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每个学科均由一名“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党员名师为工作室主持人,每位主持人从集团的成员学校党支部挑选4-5名党员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位名师工作室成员又在校内遴选5名及以上同一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构建起名师传、帮、带的“三级三带”研训体系。创新师训机制。本着“研训一体、资源共享、质量共进”目标,常态化组织集团学校开展学科教学交流、教研组建设、教学流程管理等互学共进活动,推进学校“结对共进”暨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围绕课堂教学、学校治理等主题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城乡、校际均衡发展。开展名校共建。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共建,组织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独特的“131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特色,厚植德育根和魂。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德育沃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好两馆五室,建设党史馆和校史馆,利用楼阁、陈列厅等空余地带建设敞开式、全天候开放的读书室,购置红色书籍让师生直观地学党史、知党情,从而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校园卓越文化建设,党支部开展主题为《红色百年·卓越征程》“5+1”大课间活动,即以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5”个大课间、一天“1”个不同的活动内容为辐射点。实行教官驻校半军事化管理,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班级量化管理及“双文明”评比等常规教育,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开发千人竹竿舞、铜鼓舞、“卓越之星”才艺大比拼等特色校本课程。创新红色教育课堂教学,运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讲述或观看时政要闻,引导学生对新闻热点和重大理论的关切。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以舞台剧、朗诵、合唱等形式展示课程学习内容和体会,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1

  近年来,甘肃省临洮县以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为契机,抓实电商人才培训,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及快递服务体系,扶持壮大一批电商企业,推动电商产业不断升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措施强化电商人才培训。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下基层送”三种模式强化电商人才培训。先后从西北师范大学和省内外知名电商企业邀请专家人才8名,采取专题培训和“一县一课”专场直播培训等模式,对县内电商企业负责人、各乡镇及村级电子商务负责人全覆盖轮训4轮,培训电商人才1600余人次。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组织县乡电子商务中心业务人员和电商企业负责人赴北京、杭州、福州、陇南等地考察学习,着力拓宽工作思路,增强电商产业发展后劲。大力推行下基层帮带培训,组织县内电商企业业务骨干对各村电商负责人和有电商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一对一”实践操作培训,着力提升电商人才实用技能。

  三级联动健全电商服务网络。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县级快递分拨中心各1处、乡(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18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243个,行政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覆盖率达75%。结合“三位一体”综合改革,高标准建成乡镇级标准化快递驿站18个,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点170个,采取品牌快递资源有效整合、快递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乡镇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县级物流仓储中心到村级网点2天内完成配送,有效解决了快递服务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电商企业、快递公司与农户对接力度,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上行价格和电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全县农特产品网上销售的竞争优势。

  三措并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启动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通过公用品牌“母品牌”和企业品牌“子品牌”互为支撑、共同成长的运营模式,结合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持续加大“临洮珍好”公用品牌运营推广力度。采取参加博览会、举办品牌发布会、开展展销推介活动、发布宣传片等措施不断提升“临洮珍好”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先后谋划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20第七届A20新农展等国内大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20余场次,举办品牌发布会及各类展销推介活动30余场次,在机场、高铁、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投放“临洮珍好”广告宣传片50期(幅)以上,有效提升了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

  一项重点助推电商产业升级。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计划建设占地1.5万㎡的西北区域首个产地仓项目,充分发挥临洮的区位优势和产地仓整合优势,为临洮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上行提供便捷高效的仓配一体及整合营销服务,帮助周边地区电商企业降低仓储及快递成本,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目前已投资4000万元高标准打造了集仓储冷链、分拣打包、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及网红直播基地为一体的标准化数字乡村产地仓,整合入仓产品68款,产地仓SKU达到263个,产地仓服务商家和企业14家,整合品牌快递资源4家,累计发单量超过9万件,其中单日最高发单量超过6700单,为电商产业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2

  近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在网上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奏响了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和谐乐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释放出磅礴力量。神州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诚然可视,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人才至关重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党的各级组织要切实抓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核心要义,招才引育并举,用好“千里马”,激发发展新动能。

  慧眼引才,绘制“政策图”。人才政策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人才政策好不好,吸引力强不强,既要看“新意”,也要看“诚意”。人才政策贵在“有效”。要围绕“人才”这个中心,“量身”制定灵活的政策,不能只片面注重“礼包”大小,要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优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配套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与其他地方的政策“同质化”。同时,要积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倡导劳模、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激励保障方面着手,改善政策待遇及发展空间,让本土人才留下来、在外人才回得来。

  精心育才,勾勒“发展线”。人才作为特殊的资源,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要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必须抓紧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创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积极主动从影响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破题”,转变管理方式,改革评价方式,为人才“减负松绑”,把人才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树立凭实绩、凭贡献、凭能力的评价导向,让他们少一些“瞻前顾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上;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支持人才提升自己,推动人才合理流动;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不能把人才当“花瓶”摆设,尊重个性、用好特长、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让人才有尽其所长的舞台,用良好的干事环境“栓心留人”。

  务实用才,构筑“暖心房”。人才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悉心经营过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关心关爱人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也要努力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要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强化跟踪服务,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人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纾解压力,解开心里“疙瘩”,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解难上“多帮一把”,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用心构筑人才发挥的阵地和平台,给位子、压担子、定任务,让“千里马”在广阔的赛场上摸爬滚打、锤炼本领,切实催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时代新征程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让人才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让各级组织党员干部都具备“伯乐识马”的管理本领,期许挖掘更多的“千里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工作会议精神 人才 人才工作会议感想 人才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 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全国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人才工作研讨发言材料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大学生 关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心得体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