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课堂教法研究

时间:2022-05-26 10:2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课堂教法研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课堂教法研究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4篇

【篇1】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创新管理策略

——基于“bio-x”研究计划

摘要:从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着眼,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结合世界名校“bio-x”计划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与优势,提出了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基本模式,运行机制

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为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立起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一、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高校多数采用的是学院制机构,也就是校-院-系-教研室型的学术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结构成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模式的基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跨学科组织都是建立在原有院系基础上。因此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基本上可以从事一定规模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了跨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的任务。

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受到现行大学学术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约束,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下面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政府层面

1、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约束和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重大科技项目缺乏有机衔接,国家有限的科技资源被分散到各个角落,低水平重复建设多,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在重大科技问题决策过程中,专家意见不受重视;
科技评价监督管

理机构不完善,对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进行评估和监管时,缺乏合理公正科学的评价方法。

2、科研经费的投入少且管理体制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对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明确的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3、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比如,2011年我国科研投入中基础研究只占 5、4%,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而这有限的基础研究投入又多集中在政府科研机构中,高校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二)高校层面

1、高校科研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高校的科研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跨学科研究和单学科研究之间必然存在资源上的竞争 目前,高校实行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还是以相对固化的成熟学科专业为依据,当新的研究领域不属于某一学科范畴时,它们很容易被排斥在外,再加上跨学科研究风险大周期长,致使高校对跨学科研究的投入少之又少。

2、传统学术组织障碍。高校都追求学术声誉,而跨学科研究很难找准学科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组织的长期发展。

3、固化的学科专业设置弊端。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留下发展空间。

(三)跨学科研究组织自身

1、跨学科研究组织缺乏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优质团队,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必须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某方面资深专家,还要有广博的学科交叉知识,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凝聚力,资源调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跨学科研究团队需要合理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在质和量上都偏低,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水平。

2、传统的考核评估体制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组织的队伍建设。目前,学术界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基于同行评议,研究人员的考评也以同行评议为主,而跨学科研究要比单学科研究难得多,跨学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成果,即使取得成果,也是整个跨学科团队的集体成果,很难对每个从事科研的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3、传统的校-院-系三级学术组织结构不利于跨学科科研人员流动在这种学术组织体制下,学科之间的边界非常明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和竞争,教师的户口编制,使教师隶属于某一学院或系,没有院系的许可,教师无法实现自由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

4、跨学科教育与跨学科科研两大职能分离,从国内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相关资料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把科研放到了第一位,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只是作为科研的副产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将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教育两大职能割裂,实质上是对跨学科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bio-x”研究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优势

Bio-x计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针对跨学科研究的一项计划,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生物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和成果,特别是在解释人类身体是怎样活动和在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该计划实施至今,已有众多的开创性成果,包括成功地破译了人类遗传基因密码,发展了观测人体细胞在人体中如何活动的技术等成果。Bio-x计划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范,尤其是在生命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著名“品牌”,这与其管理运行机制与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bio-x”研究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

1、实施校领导负责下的独立科研机构之管理体制

斯坦福大学有众多的独立科研机构,“bio-x”是其中之一。独立科研机构是一种实体机构,是由多个学院的教师组成的正式常规的研究组织机构,直接向负责科研和研究生政策的副教务长汇报。独立科研机构的行政级别与斯坦福各学院的行政级别相同。副教务长是独立科研机构的直接分管领导,包括“bio-x”在内的各个独立研究机构的主任都对他负责,他的主要职责有:审批建立独立研究机构;
审核研究机构的组织结构,适时纠正其有失合理的地方;
负责处理研究机构的运行经费预算,提议获取赠款机会的需求、 资助和发起科研项目、仪器设备的改善和人事决策等事务。

2、实施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bio-x”的内部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负责日常的管理。

主任下设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直接对“bio-x”的主任负责,管理具体的研究项目,但主任对项目负责人只负监督职责而非完全的行政管理。此外,“bio-x”还有为数不多的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计划的人事、财务、通讯、Clark中心的使用等方面的日常工作,都直接对主任负责。

(二)“bio-x”计划的优势

1、拥有跨学科战略意识的学科带头人

Bio-x计划是具有跨学科战略意识的一流学者发起的。1998年发生生物学及生物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James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以及来自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人文社科与理学院及医学院的教授组成了一个独立研究小组,该小组提出要保持斯坦福大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竞争优势,进行跨学科研究是必须的。

2、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

Bio-x计划提出伊始就得到了斯坦福教务长Rice和副教务长Kruger的支持。在教务长的支持下,1998年9月成立了由上述三个学院教授组成的筹划委员会,并且教务长一直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Bio-x计划的发展。

3、教师和研究者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研究意识

跨学科研究需要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组成研究团队 , 相互合作开展研究工作。有较强跨学科研究意识的教师和研究者是保证跨学科研究团队顺利组建,合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Bio-x计划的发展中,一直有涉及斯坦福大学多个学院和部门的教师、研究者、工程师以及临床医生,积极参与申报该计划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开展合作研究。

4、提倡创新与创业理念的校园文化

Bio-x计划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斯坦福大学一直提倡创新与创业理念的校园文化。计划之所以取名为 Bio-x,是因为计划创立之初, 创建组成员希望该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未知的有风险的开创性

研究。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创业计划,斯坦福大学提倡创新与创业理念的校园文化为该计划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组织文化的保障 。

5、拥有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

计划诞生之初,就建立了每周3次的跨学科交流研讨会制度 , 成为其有效的交流平台。到2001年企业家Clark捐建了Jame H、Clark 中心大楼后,Bio-x计划便拥有了独立的跨学科研究物理平台。该中心大楼位 于通向医学院、斯坦福医院、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及理学院的交叉路口,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让上述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此相遇并迸发跨学科研究的思想;
中心大楼还有着灵活可变和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只要是该计划研究项目的承担者都可以使用;
在该计划的发展中,这个平台很好地促进了不同学科学者间的跨学科研究。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治理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发展中的现实困境,结合世界名校跨学科研究组织 Bio-x计划的经验,本人从国家政府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三个维度,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政府

1、完善国家科研拨款机制,建立国家实验室专项拨款基金,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组织经费的拨款力度。

2、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国际渠道、地方渠道和企业渠道,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协调合作。

3、建立规范的经费审核制度,做好预算和核算,对已拨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益进行严格审核监督,进一步支持执行好的,取消执行差的。

4、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界积极应用跨学科研究成果,将产业界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期望与高校跨学科科研成果实现良好对接,使产业界和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桥梁。

(二)高校

1、高校内部应该构建适合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组织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投入,创新人员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学科管理机制。

2、营造适合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氛围,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平等对话和交流。

3、高校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和学术大师组成,负责规划该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论证评估和撤销跨学科研究项目。

(三)跨学科研究组织

1、建立真正独立运行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引入国内外知名学术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支专职的科研团队,保留一定比例的科研流动人员。

2、创新跨学科研究组织内专职科研人员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评估体系,对科研人员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估,决定去留和奖惩。

3、选择性地招收跨学科 跨专业研究生,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建立跨院系的导师聘任和兼职制度,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培养,对参加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跨学科课程,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之后,颁发跨学科学位。

4、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切实提升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如烟.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报告《促进跨学科研究》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 (10).

[2]陈艾华,邹晓东.《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3]刘凡丰,项伟央.《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程新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特征比较》[J].辽宁教育研究,2007, (9):56 -59.

[5]邹晓东. 《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4,22(4): 438-441.

[6]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23 -25.

[7]陈婵,邹晓东.《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意义探析》[J].研究发展管理,2006,18(2):104-107.

[8]张炜,翟艳辉.《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软科学,2003,(5).

[9]张炜.《基于跨学科研究的大学学术组织再造》[D].杭州:浙江大学,2001.

[10]程研.《刍议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中的交叉学科设置》[J].高教探索,2008,(4):57.

【篇2】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

彭云;张倩苇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跨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定义是由汉弗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孩子们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项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

【总页数】6页(96-101)

【关键词】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作者】彭云;张倩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跨学科教学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以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教学为例 [J], 彭新竹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网络环境下英语新授课教学初探 [J], 黎冰

3.跨学科和跨课程整合式外语教学途径初探--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一个框架性构思 [J], 郭希; 梁红

4.基于跨学科大课堂教学的感悟与思考——有感于语文、 科学、 数学的课程整合教学 [J], 韩吉旺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J], 高永成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3】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个案例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2017年11期 作者:李佩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科过于割裂,学生则通常难以理解各个学科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比如,初中生学完二次函数,可能要到高中后才能从物理学科中找到二次函数的实际用途;
高中生学完虚数,只有将来上大学学习电子专业时才能发现虚数的实际功用。学习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意义的知识,会明显降低学生的兴趣,也会让知识变得更加抽象而难以理解。这时,跨学科学习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多学科是不是跨学科

在我们深入思考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和教学前,需要厘清一些关于跨学科的概念与认知,避免走弯路。

什么是跨学科?笔者选出四种学界广泛认同的跨学科定义,我们可以从中正确理解跨学科的概念。第一个定义是由戴安娜·罗顿、马克·秦等人提出的,他们将跨学科教育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由单个教师或教师团队对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知识、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进行辨识、评价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的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定义由维罗妮卡·曼西拉提出: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与思维模式以推动学生认知进步的能力,例如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产品或提出新问题。

第三个定义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促进跨学科研究》中提出:由个人或团体对两门及以上学科的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及理论进行整合的研究模式,为了提升基本认识或解决问题,而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超出了单学科或单个研究实践领域的范畴。

第四个定义是最权威的,由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这些问题太宽泛、太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
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抽取跨学科概念的几大要素:跨学科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
跨学科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
跨学科要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
跨学科还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

在操作过程中,很多人把多学科与跨学科混为一谈。多学科通常指两门及以上学科的见解并置于一起。比如,针对“水”的主题课程,语文教师介绍与水有关的诗词、文化,物理教师介绍水的三态变化,生物教师介绍水对于生物体的巨大作用,地理教师介绍水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课程到此为止,不进行整合,学科间是相邻关系。

多学科课程好比一盘水果沙拉,不同种类的水果只是被沙拉酱混合在一起而已。而跨学科恰恰要求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并且选题更加具体。美国国家科学院专门指出:只要不是仅仅把两门学科粘在一起创造一个新产品,而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综合,那就是真正的跨学科。

真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从现实情境中提炼出更多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的视角,进而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比如,围绕水这个主题,可以研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产生活;
水与生命的关系(动物、植物、微生物);
水与地球的各个系统(大气、生态、地质、气候、土壤、热力);
水资源研究(淡水、污水处理、灌溉、净化、污染、再利用);
水资源管理(水坝、节水、发电、引水、现代农业、雨水收集);
水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价值观、城市、运动、信仰、治水、航行、运输、运河、起源、一带一路、国家边界、迁徙、战争);
水与文化的共生(艺术、语言、风俗、音乐、茶艺、庆祝活动、诗歌、摄影)。

设计跨学科课程要注重三方面内容

搞清楚“什么是跨学科”后,“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跨学科课程”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根据跨学科概念的几大要素,笔者认为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

1.选题上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真实合理的情境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的,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跨学科课程设计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觉得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难以寻找。笔者根据帮助国内学校构建跨学科课程的经验,在这里给出几种常见角度供选择:

一是有效利用国家课程标准或重要知识点。课标呈现的是各个学科下重要的能力范畴,会涉及项目实施操作中的相关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的目标要求。比如开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跨学科写作课程,写各种主题、话题的研究报告或者小论文。

二是利用网络搜索。目前,许多网站有针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开展得十分成熟的项目介绍,可以借此激发灵感,形成自己的跨学科研究选题。比如,研究水果电池、太阳能应用、3D打印、Arduino、传感器与物联网等。

三是联系人们的日常工作。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为出发点,所以要把关注点聚焦到校园外的社会环境下,寻找人们在各行各业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给予解决办法。比如,桥梁的设计与搭建、能源的生产与使用等问题。

四是结合当地或国家大事。跨学科的项目学习,要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城市大事、身边大事。比如,如何更好地向北京市民宣传南水北调工程进而影响市民的节水行为?如何实现校园内的垃圾分类与回收?

五是结合服务于社区的理念,调研一些非营利机构、公司、政府、高校,从他们现阶段的需求中寻找跨学科项目灵感。比如,从身边人的健康问题想到如何寻找并引导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是充分调动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又雾霾了,我爸爸今天开车走西直门桥又绕晕了,我们学校有一半的同学戴眼镜,科学家发现了引力波,等等。这些真实的事件都可以提炼出非常好的研究主题作为课程选题。

2.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及学科间的大概念

学科不扎实,跨学科也就无从谈起。学科之所以自成体系是因为其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和研究方法,这是完成跨学科的基础。因此,即便是跨学科课程,其涉及的学科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也必须是严谨的、经得住推敲的。

对于跨学科课程而言,除了学科内容精准、选题真实外,还要利用学科间的大概念来支撑。大概念一词伴随STEM教育的兴起而进入公众视野,是指能够用于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4个大概念,例如“科学的应用经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就是一个大概念,与此相对应,我们很容易在美国的初高中学校发现学生在研究《寻找替代能源》《医学发展和立法以及社会伦理的关系》等研究课题。

3.设计上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伊万尼特斯卡雅、克拉克等人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与结果》中提出,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高阶思维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有意义的研究。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956)及其修订版(2001)对高阶思维有详细的阐述,很多教师对此并不陌生,但是难点在于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因篇幅有限,笔者会在后面的典型案例中给出一种美国教师经常使用的方式,帮助教师探究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即跨学科课程中问题的设定。

从三个典型案例看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课例观察一:《我是勤劳的劳动者》

这是小学高年级的视觉艺术语文课,即语文与美术整合课程,需要3课时180分钟完成,我们只看其教学目标:

学生要学会分析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名画《扶锄的男子》;

学生学习画家怎样用线条与空间强调主题;

学生将就怎样理解油画、如何使用视觉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对画中人物进行情感揣测,并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通过为一位辛苦工作的家庭成员作画,来证明自己已经理解如何使用线条及空间强调主题。

这份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历史、美术知识与创作、讨论、诗的写作、德育等要素。很多老师都好奇,这些内容是怎么有机整合到一起的呢?

在本课中,学生要了解艺术史方面的内容,不但要学会从作品当时的社会、宗教、物质、事件等多个角度对名作《扶锄的男子》进行分析,还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特点;
学生学习审美,练习美术方面的基本功,通过观察画家对于空间和线条的把握来学习怎样用线条与空间强调主题。

学生还需要猜测画中人物的内心与情感,但这种猜测要建立在丰富细节的基础上,包括成画的年代、画作的主题、画作中的矛盾与冲突、画作中的远近虚实对比等,学生要用细节作为论据证明自己对于画中人的情感揣测并与他人分享、讨论乃至辩论,这就是分析、评价与综合,展示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要写一首小诗描写画中人物;
最后,通过要求学生为一位辛苦工作的家庭成员作画,又巧妙地将创作与德育进行了融合。这个课程非常经典,它告诉我们,通过教师的有效合作,传统的课程也可以改良成跨学科课程。

课例观察二:《桥梁中的悬臂》

这是一个5-6年级混龄教学的STEM课程,取自学校桥梁项目课程。本课需要3课时完成。我们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析教师在本课程中预置的全部问题分别属于哪一层次。

塔吊的结构为什么能够吊起重物?(理解)

吊起重物时有没有最大重量限制?(应用)

吊臂远端还是近端更能吊起重物?为什么?(应用)

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悬臂?对照塔吊寻找什么是梁,哪里是固定点?(理解)

说说塔吊的结构原理是什么?(应用)

[高年级拓展问题]塔吊的原理和杠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

给出一部分悬臂结构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应用)

进一步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悬臂结构,并阐述。(应用)

思考塔吊的吊臂为何有那么多三角形?起什么作用?(分析)

吸管之间有哪些连接方式?(分析与创造)

吸管的哪个部位受力最大?如何将受力分散?(分析)

吸管搭建的悬臂结构受到哪些方面的力?(应用)

参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除了受力,悬臂还会受哪些方面的扰动?(应用与分析)

怎么克服这些各个方向的扰动?(评价与创造)

悬臂结构可以下垂吗?(分析)

下垂幅度大好还是小好?(分析)

下垂是否有利于整体的结构稳定?(评价)

你们组怎么分工的,每个人的职责是什么?(应用)

你们组的悬臂包含了哪些结构元素?(应用)

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分析、综合与评价)

怎样尽量少使用吸管以节省材料?(评价与创造)

你们图纸上的计划行得通吗?(分析与综合)

是否应该在搭建过程中不断测试承重情况?(应用)

搭建中做了哪些改变和调整?(分析与综合)

务必记得把你们组在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记忆与理解)

遇到问题后,你们是如何解决的,说说流程?(应用)

你从别的组的结构中学到了什么?(评价)

哪些组的结构好用?什么使悬臂承重更大?更小?(评价)

哪个组的设计你认为最好?为什么?(综合与评价)

你认为你们的结构过一段时间后还能完好无损吗?(评价)

下次再做悬臂结构你们会有哪些改变?试着通过写作说明一下。(综合与评价)

从预置的问题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锻炼高阶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的问题,这些能力靠传统的做题方式是难以获得的。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要思考问题如何设定,而不是结束后思考。这个课例同样经典,它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还告诉我们,好的课程需要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课例观察三:项目式学习课程

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项目式学习课程——《如何更好地向北京市民宣传南水北调工程进而影响市民的节水行为项目》为例。通过本项目课程的学习和推进,学生深入了解了南水北调的科学知识(北京水资源动态统计、北京地理和人口情况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输送过程中的三态变化问题、水的指标和净化问题、连通器、动能势能能量转化、对照实验设计等)、工程知识(三线工程施工难点、泵站提水、暗涵送水、倒虹吸结构等),社会研究(移民搬迁、民众对工程的了解情况,问卷设计与调查,数学分析、数据交叉分析等)。

在下一步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将逐步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改造方案和预算,说服校领导,争取经费真实地、试验性地改造学校的一部分设施来节水,并向学校各年级推广节水方法,以达成节水的目的。

该课程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使学生参与最大化,让学生利用对照实验和证据提高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分享想法、使用各种方式和工具陈述数据、口头介绍,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分析思维应用于项目研究,让学生从更高的视角去综合信息,建立联系,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分析历史和时事,培养学生研究、写作与展示意愿。

这个项目式学习课程不但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的应用经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这个大概念,还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文理兼修,全面发展。

学校落实跨学科课程的路径建议

学校落实任何类型的校本课程,本质上都是学生学习时间的再分配,更何况跨学科课程本身研发设计技术含量较高,这对教师队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落实跨学科课程在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时间分配上存在不少难点,因此在本文的最后,就学校如何落实跨学科课程问题,笔者给出一些实施上的建议,这也是近年来国内众多学校在摸索过程中得出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1.教师观念更新、加深跨学科合作与提升跨学科能力是重中之重

跨学科课程实施需要加深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目前,很多学校教师是按照年级组办公,但是这不代表跨学科整合,仍是前文所说的那盘“水果沙拉”。我们需要用多种形式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起来设计课程,让教师在设计课程中发展提升,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全新的理念面前,教师能够保持空杯心态并投入精力研究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跨学科课程需要创造性地实施。一方面,可以针对现有学科课程升级改造。文中课例一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此,教师可以先从国家课程的内容开始尝试,逐步进化到自选课程主题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对国外成熟课程消化吸收,并进行新的创造。

2.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跨学科课程顺利落实的基本保障

学校的课程体系要给跨学科整合课程留有一席之地至关重要。综合而言,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学校可以将跨学科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以北京市为例,可以根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的要求,综合利用规定的10%课时加以落实;
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天的“三点半”时间落实跨学科课程;
学校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利用寒暑假开展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
学校可以在学生社团开展跨学科课程。

注 释:

本课取材于洛杉矶联合学区,由四位教师(Marisela Padilla, Ellen Ochoa, Claudia Morales, Jaime Escalante)共同设计。

本课程取材自旧金山硅谷地区的圣卡洛斯特许学校,这是一所K-8年级的高水平学校,为加州第一所特许学校,其学生来自于硅谷地区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家庭。学校有三个重要特色:一是课程全部整合为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课程;
二是除了2年级以外,其余年级(K-1、3-4、5-6、7-8)均进行混龄教学,以此提升高年级学生的领导力;
三是高素质家长对学校课程构建的极大化参与。本课程请参见《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第1期上第34页。

— 完 —

【篇4】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作者:魏黎
作者机构: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出版物刊名:宿州学院学报 页码:87-89页
年卷期: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逻辑翻译学 译学 跨学科整合 本体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

摘要:为推动逻辑翻译学的发展,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翻译学的内涵,举例说明了逻辑翻译观运用于翻译的有效性。针对逻辑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从本体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个角度进行概述,其中本体性研究涉及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研究,应用性研究包括对句子结构、科技文本、术语、法规和合同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应用研究涉及领域有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完善理论研究,拓宽应用研究的领域,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

推荐访问:跨学科 教法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课堂教法研究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小学数学跨学科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