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申论十大经验技巧分享

时间:2022-08-12 14:3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申论十大经验技巧分享,供大家参考。

申论十大经验技巧分享

 

 申论的十大经验技巧分享

  各位坛友, 大家好!

  2010 年的考试大纲中“申论” 部分有了较大改动,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和把握, 我在讲解之前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申论新大纲。

 一、 对今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我一直强调“把申论考试大纲那几句话背下来, 每天默念十遍, 细细品味, 坚持一周。”大家做到了吗? 无论如何, 这一点, 希望大家千万要做到!

 现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知识比这几句话更重要的了。

 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 把省级以上(含副省级)

 综合管理类职位称作A 类职位, 把市(地)

 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称作 B 类职位。

 现看 A、 B 两类职位的不同, A 类职位招收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各委办局、 省级机构的公务员, 说白了都是大机关、 领导 机关的公务员。

 这些大机关都是管理全国性事务的, 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站在全局高度, 看问题要深、 要远, 能够及时、 准确、 敏锐地发现问题 , 正确分析评估问题, 进而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而 B 类职位招收的是下层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公务员, 这些部门都是直接面对基 层和群众的, 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地理解政策、 文件和上级指示, 结合实际具体实施好政策措施。

 再者, 考试大纲第一句话就说 “申论是测 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 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基本能力”而不是“潜能”, 也就是说考的是会不会干、 能不能干好 的问题, 而不是考有没有这方面素质和潜在能力的问题, 这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不同的, 申论测查的是你实际的工作能力,出的题就等同于 工作, 你的作答就等同于让你完成工作, 看你干的怎么样, 能不能干好,这就是申论。

 所以说, 无论是 A 类职位还是 B 类职位, 其题目设计和作 答答案都与所报考的职位类型和部门要求相匹配, 我们要懂得的是, A 类职位必须着眼全国, 安排部署, B 类职位必须结合实际, 贯彻落实, 这 是出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也是我们作答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这是总方向, 一定要清楚。

  对于“阅读理解能力” 的要求, 两类职位没有本质区分, 只不过是 A 类职位要求高一些、 难一些。

 实际上, 对于给定 资料, 无论报考什么职位, 都应尽最大努力把材料理解全、理解透, 理解得更本质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 B 类职位有对观点、 事实进行解释的要 求,这在近三年的试题中都出现了, 比如 2007 年是对存量土地和地荒进行解释, 2008 年是对 G所长的话进行解释, 2009 年是对解决粮食问题对策 的一个观点进行解释(谈见解), 解释的内容由词到一句话再到一个观点, 难度逐年加深。

 我想, 今年解释类试题很有可能还出现,难度只能 增加, 不会减少, 大家千万要注意。

  对于“解决问题能力” 的要求, 两类职位是有区别的, A 类职位要求的是发现问题、 界定问题、 解决问题, 记住这个 问题一定是全局的问题, 本质的问题。

 对于“界定问题”, 我们的理解应该是指:

 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发生在什么阶段、 什么领域,

 有什么特点、 危害, 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危害多大, 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能否解决等等, 也就是大纲说的“评估或权衡问题”。

 B 类职位要求 的是判断问题、 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会是个具体问题, 要求的相对较低。

 还要注意 A 类职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B 类职位是“措 施或办法”, 也就是在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上 A 类职位要从全局、 宏观上提, B 类职位要从具体、 微观上提。

  对于“综合分析能力” 的要求, 这是 A 类职位单独要求的, 如上所说, A 类职位招收的

 是大机关、 领导机关的公务员 , 所以题目设计一定教难难, 我们作答时一定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考量, 多角度、 多层面考虑, 要善于运用哲学和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 , 对题目中的什么见解、 观点、 评价了等等, 不能一棒子打死, 要一分为二地看, 好的要看到还有哪些不足, 应在哪些方面完善; 不好的也要 看到合理因素, 答出积极引导、 变坏为好的意思。

 比如 2009 年试题中对“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的口号谈见解, 作答时就应该多角度分析,

 既要从沿海地区分析又要从内地省区分析, 既要看到为招商引资、 加快发展地区经济有利的一面, 又要看到盲目引进落后产能的不利一面, 既 要对内地省区发展经济积极性予以肯定和正确引导, 又要对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盲目引进予以批评和纠正。只有这么答才行,这才是“全国思维 ”, 才符合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作答要求。

 我在书中对此都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家要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掌握这种方法。

  对于“贯彻执行能力” 的要求, 这是 B 类职位单独要求的, 因为它们是执行机关, 对于这类机关的公务员执行力是最 主要的。

 这两年我始终感觉到我们申论试题有个缺陷, 就是缺少设定一个具体的工作场景(一项具体工作)

 让考生进入角色、 实际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试题, 就像面试中“文件筐” 试题那样。

 实际上设计这种题目不难, 比如 2009 年试题, 完全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在东莞象林老板这样 的企业家为数不少, 你作为东莞地区推进产业转移部门的工作人员, 应该怎么去工作(或者在细一些, 比如怎么去做动员工作等等);再比如 , 你是粮食部门工作人员, “给定资料 11” 给出了网上作者谈粮价的文章, 假设领导让你调查核实此事, 你应如何办理, 等等。

 这都是直接面 对行政相对方的, 测查执行力的好题目。

 但这些年都没有出过, 今年考试大纲特别提出了“贯彻执行能力”, 我认为今年很有可能出现这种试 题, 大家一定要注意。

 正是因为我虑及到此, 我担心哪年这类试题突然出现, 所以在我书中多处设计了这样的试题, 比如精讲第二课中第二问 第 2 小题、 精讲第三课中第二问第 1 小题等等, 大家要仔细研习这部分作答和讲解内容, 以免万一出现此类试题措手不及。

  二、 考场作答的经验技巧 (核心)

  实际上, 说什么经验、 技巧, 尤其是“十大” 什么的, 是不符合做学问要求的,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钥匙!

 这只是个 卖点, 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家注意并能够及时下载它, 我真的很想尽我所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担心大家忙于复习忽略了这点, 所以用了这么 个吸引人眼球的题目, 言过之处, 请大家理解。

  之一:

 考场上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要设身处地, 把自己当作正在工作的公务员。

  坐在考场上, 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作是考生, 你就是公务员, 正在为国家、 为社会解决出现(资料给出)

 的问题。

 我 在书中多次强调, 申论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试, 申论考场就是一个公务员平时工作场景的再现, 考生在考场答题如同在工作岗位工作。

 它是 一种实战性考试, 我书第一次出版时的名字叫《申论实战宝典》, 当时就是为了要突出这点。

 比如在考场上答 2009 年试题第一题时, 你就把自 己当作国家发改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就设身处地给领导提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到底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我想你是个忧国忧民、 有责任心的热 血青年, 看了给定资料后把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绝对不难!

 另外, 因为你站在国家机关角度看问题了, 所以你也一定会对总书记总书 记的考察思考很多、 很深、 很远,第四问我想也能答得不错。

 再比如, 答第三问第 2 小题时, 你把自己当作国家粮食局的工作人员, 假设有个人 写了这几条对策找你帮他改改材料, 你也很容易、 很快告诉他这些对策

 存在哪些问题、 怎么修改、 还应加上哪些内容吧。

 要知道, 你把自己放 多高, 把自己的责任加多重, 你的视角和思维就会有多高。

 同样的汶川地震, 老百姓看到的是惨, 想做的是哭、是捐款, 充其量是想做个救灾 自愿者或者领养个孤儿; 而国家领导人想到的却是怎样救灾,怎样救助更多生命避免更大的损失, 怎样预防次生灾害, 怎样安抚受灾群众, 怎 样筹款恢复重建, 怎样完善防灾救灾体系, 怎样更好地预防各类自然灾害, 怎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等。

 总之, 在考场上, 你不要把自己当作 接受测试的考生, 要转变角色, 把自己的位置站高, 要胸怀大志, 着眼大局, 这样会极大地扩大你的视野, 放大你的思维。

  之二:

 认真审题, 题目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题目要求全部达到。

  对于每一道题, 都要用朴素的思维、 常识性的思维来审题、 来作答, 要简简单单答题,不要想复杂了。

 一个题目让 你答什么内容都会非常明白的告诉你, 设计试题时不会在这方面做文章的。

 许多人自作聪明, 想得太“多”, 答非所问, 最典型的是 2009 年试 题的第一问, 题目问的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你就应该答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至于怎么解决不要答, 这道题是测查考生能不 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 还没到考查解决问题的时候, 不要一见到问题, 都要写上几句怎么解决它, 不写它好像就缺少东西似的。

 其实这也 不怨考生, 是一些辅导书的误导。

 在考场上, 大家一定要看准题, 在作答之前想一下这个题目要测查我们什么, 为什么出这个题, 出题者需要 我们怎么答这个题, 多想一会, 多从公务员实际工作角度考虑一下, 然后再答, 不要匆忙下笔。

 对于如何审题、 按要求作答,我在书中没少讲 , 许多“问题试卷” 都是从没正确审题、 没按要求作答方面设计的, 大家对此要认真研究、 总结。

  之三:

 作答要尽量全面。

  实际上, 人的思想和学识经验是不同的, 所谓“全” 只是相对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 让自己的作答在思维范围上、

 层次上让评卷老师感到你想得全。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比如,看问题, 你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看到不好的一面; 既要看到当前, 又要看到长远 ; 既要从国际看又要从国内看; 既要从全国看, 又要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看。

 比如, 分析原因, 或从主观上、 客观上分析, 或从内因、 外因 上分析, 或从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分析, 或从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思想上等方面分析。

 再比如, 解决问题, 可以分别从国家、 政府、社 会、 企业、 群众等方面多角度去提, 也可以从当前到长远, 从一域到全局来提, 也可以按照发展过程从事前防范到事中控制到事后总结来提,

 等等。

 再比如, 谈意义或影响, 可以从当前意义、 长远意义来分别看, 也可以从事件本身的意义到更广范围的意义来答。

 再比如, 谈经验, 既 可谈正面经验, 又可谈反面教训, 等等。

 能这么作答, 答出这些层面来,即使不太全, 给别人的感觉也是很全了。

 以上这些仅是举些例子, 让 大家懂得这个“全”是怎么回事。

 要牢记这一点, 不用祈求太全, 只要比别人多一点、 深一点、 远一点, 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 别人没答到 的你答到了, 这就足矣!

  之四:

 作答要尽量层次清, 有条理, 字迹工整, 尽量不涂不抹, 保持卷面整洁。

  对于申论考试, 给分受评卷老师的主观影响这一问题是短时期内解决不了的, 答得不错可能分数不高在一定程度上 是存在的, 所以大家作答一定要善于规避这种情况。

 今天只说“条理” 这一条, 几乎每道试题的要求都有“条理清楚”, 条理在作答中很重要 。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讲究对称、 对仗, 结构匀称, 所以在作答时段与段之间、 层次与层次之间大体上行

 数和字数应相当, 主体部分与开头结尾 应协调, 每段标题要对仗工整, 这种结构上的、 形式上的美会为你的作答平添亮色的。

 我是非常重视作答的结构和层次的, 我在书中做的答案 都注意了这一点, 尤其在综合论述试题的讲解中, 我几乎是一段一段甚至一句一句地讲结构、讲层次。

 说实话, 有些试题的答案, 就本身来讲 是没有必要把层次硬性分得那么清的, 比如 2009 年试题的第一题的答案, 我在每一段前分别加上了“在经济发展上, 在企业发展上,在粮食生 产上”。

 我之所以这么做, 就是因为这是考场作文, 需要这样, 内容重要, 形式有时更重要。

 你答得内容很全, 层次不清楚地罗列在一起, 得 分不一定会比答得不太全但层次很清的高。

 要注重这种细节上的修饰, 多废几个字, 多推敲琢磨一下, 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太多篇幅的。

 此外 , 要记住字迹千万不要潦草, 字可以写得不好, 但一定要让人看清楚。

  之五:

 作答要紧密结合材料, 善于运用材料, 切忌大段引用材料。

  所有作答都要紧紧围绕材料, 依托材料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判断问题、 解决问题。

 材料就是你工作的全部信息和 内容, 作答一定要忠实材料, 切忌脱离材料, 另起炉灶。

 对于材料, 要运用而不要引用, 有些考生大段大段地照抄或挑拣着抄用材料原文, 这 是不妥的。因为评卷老师对材料都很熟, 他们一眼就可看出你用的是材料中的原话。

 那么怎么样做到运用而不引用呢, 如何把握呢? 这有三招 :

 一是可以运用材料中给出的数字。

 比如 2009 年试题的材料, 给出了几十个数字, 有国内的、 国外的、 政府的、 企业的等等, 这些数字要用,

 一篇文章要缺少了数字就缺少了灵性, 要善于运用数字特别是材料中的数字说明问题, 这样会使文章写得实而且与实际联系紧密。

 二是可以用 材料中提到的人物。

 材料都会列举许多人物, 什么专家、 政府官员了, 比如 2009 年试题中就提到了总书记总书记、 林老板、 徐老板、 国家粮食 局领导、 潘基文、 稻盛和夫等。

 你可以引用他们的言论、 观点或行为、 事迹等等。

 三是可以用材料中的事例。

 把材料中给出的例子引用上, 比 如 2008 年试题中就可以引用国外的正反两方面水电建设的例子。

 总而言之, 要记住不能不运用材料, 脱离材料论述是不行的, 要学会巧妙地运 用材料。

 退一步讲, 即使觉得材料哪一块写得好, 想引用也不能照抄原文, 要学会...

推荐访问:申论十大经验技巧分享 十大 申论 经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