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时间:2022-05-25 17:1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3篇

第一篇: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梁启超

梁启超,子桌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出生于新会会城的茶坑村,后人因此称之为“梁新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梁启超的学问就是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
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
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梁启超一生对我国文化和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梁启超少年和童年时期在凤山脚下,小鸟天堂旁美丽的南国乡村度过。四岁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烟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的震动。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京报》发布的通缉康梁的命令里这样写道“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狅谬,著一并严拿惩办。可见在当时人的眼中梁启超俨然成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在那个多事的夏天,当年轻的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的改革方案开始所谓的“新政”的时候,梁启超并没有扮演人们所期待的那种重要角色。然而有趣的是在这几个月里,梁启超似乎已经预见到他们的活动将毫无结果。他认识到所有的权力是在慈禧手中,他感到失望,一心想离开北京。当改革运动在9月份悲剧性的政变中最后告终的时候,梁到日本使馆避难,并通过日本官员的帮助,逃亡到日本。后来康有为和改良派的其他一些成员也前往日本。

1898年10月1日,梁启超流亡日本。他虽然背井离乡,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变法的决心。通过百日维新前后结识的一些日本人士介绍,梁启超赴日后广泛交友,希望得到日本政府对中国变法的支持。梁启超的思想相对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舍弃君权而言民权,表明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民权观,进而向近代国家观迈进。

梁启超在日本一面学习刚接触到的新思想,一面还不忘做政治宣传工作,以便拉拢当时在日本的大量留学生。梁在横滨他创办了一份杂志,这便是有名的《清议报》。紧接着他还创办了其他的报纸杂志,通过这些杂志的论坛,梁发表时事评论,撰写论证文章以抨击慈禧太后和她在北京的统治,还通过介绍来自西方的新思想,承担起民众启蒙的责任。1903年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游历美洲。之后,梁启超开始对共和制度失望。在此期间,他除忙于开保皇会和筹款之外,还拜访了罗斯福总统等美国政要,考察了社会各方面情况,最后于十月份回到日本横滨。在那里他将自己此次游历的见闻整理成《新大陆游记节录》。在书里他重点比较了共和政体与君主政体的优劣。梁启超从美洲归来后,言论大变,从前所深信的破坏主义和革命排满主张,至是完全放弃,这是先生政治思想的一大转变,从此几年内的言论和主张,完全站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在激进与保守之间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害怕革命、反对革命。梁启超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天祸中国”,担心因此引发列强的干涉,“今各国虽号称中立,然以吾所知者,则既磨刀霍霍以俟矣。”所以,康、梁师徒策划利用禁卫军发动政变,意图利用满清贵族政府内部的矛盾驱逐反对派,拥戴载涛为内阁总理,召开国会,清帝下罪己诏,对革命党人进行安抚,以此来阻止革命的发展,转向共和,拥护袁世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攫取了革命果实,此时梁启超加紧了与袁世凯合作的步伐,他更认定只有与袁合作,才能实现他一贯主张的“开明专制”。而且袁世凯在清末极力推行新政,鼓吹“立宪”,在国内很有开明政治家的威望。他为袁世凯提供了舆论支持,对当时的革命形势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在民初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十分消极的作用,这也正是梁启超一生的最大败笔。在拥袁的问题上,梁启超是“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但他除了充当袁世凯的俘虏外毫无政绩。这使梁启超在政治上更进一步的堕落:在新的形势下,不能不依托于袁世凯,而逐渐成为地主买办集团的骨干。梁启超这样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梁启超是在为自己、为立宪派奋斗,不是专意在为袁世凯效命,梁拥袁的前提是爱国,是为了实现自己改良的政治目的,并不因拥袁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与袁世凯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感情冲动,而是有着共同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梁启超对袁世凯不是一开始就十分相信而依附他,在建政和治国等关键性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一旦,梁启超及其进步党人失去了政治活动的立足地,便成为第一个公开揭起反袁护国旗号的人物。

揭竿而起,反袁的旗手。但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和他的学生蔡锷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这是因为袁世凯称帝意图实行的是封建专制,而并不是他的开明专制,与他的政治思想相抵触,他发现袁世凯已经不能帮助他实现政治目标。

1915年8月20日,梁启超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长达一万三千余字,文笔犀利,成为当时反对帝制活动的一篇著名檄文,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此文发表,全国哗然,推动了反对帝制高潮的迅速到来。在梁的鼓舞下,他的学生蔡锷带头反袁,经过艰苦的“护国战争”,袁世凯众叛亲离,不得不撤销帝制,落得个千古骂名。

1916年后,梁启超妄图在西南建立自己的势力失败,他又投靠北洋军阀,为段献计,尽心尽力,鼓吹走立宪道路。梁启超后来发现段祺瑞和袁世凯几乎如出一辙,国人对其十分不满。他的学生曾琦致信给他:我公身在局中,而不能挽救,不之负疚如何,抱歉如何?不能救国而反与他人同蒙卖国之名,前途痴梦,亦可醒矣。梁启超毅然辞去财政总长,结束了政治生涯。

时代特点决定了梁启超政治思想中带有强烈的救国色彩。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善变”的,这种“变”并不是变化无常,而是因势而变,“他的多变主张正是他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尝试”。梁启超的“变”,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宪政之艰难历程。我们还应该看到,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尽管多变,但变的只是方法,其救中国、寻出路的基本宗旨是始终未变的,其反对君主专制、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和国民性改造等基本主张是始终未变的。

梁启超逝世于1929年1月29日,在他的五十六年生涯中,他目睹了巨大的政治变革——中华帝国的覆灭,国家主义的复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篇: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蒋介石

姓名:
班级序号 学号:

学院:
班级:

摘要: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
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关键词:生平简介 功过 反共原因

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功过

三条大功

第一大功,是领导北伐。1926到1928年,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从广州一直打到北京,消灭了三个军阀集团:吴佩孚、孙权芳、张作霖军阀集团。结束了袁世凯当皇帝以后所出现的军阀16年的混战的局面,初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第二大功,是他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挽救了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亡国危机。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欺负我们的次数太多了,中国的亡国危机也有多次初级,但是最大的一次亡国危机是日本侵华。在八年抗战里,蒋介石坚持到底,领导国民党、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三大功,是建设台湾,反对“台独”。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苏共中央国际部的工作人员路易斯在1968年从日本到了台湾,到了台湾就找了蒋经国,允诺用钱、用武器、用基地提供给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实现反攻大陆的愿望。到了1969年,蒋介石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妥,苏联的援助不能够要,他在日记里有两段,一段说苏联援助我国民党,一定想侵略中国,我可要记住,“吴三桂和洪承畴的教训”,不能够重蹈他们的覆辙。大家知道吴三桂、洪承畴,当年清兵入关,吴三桂、洪承畴起了作用,所以蒋介石表示不能够当吴三桂、洪承畴,不能够把苏联人引进中国来。可以看得出来,尽管蒋介石和中共势不两立,蒋介石作梦也想反攻大陆,但是他还是有民族立场,他不愿意给苏联人提供可乘之机。

两条大过

第一大过,是1927年到1937年的清党缴共,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大过,是1946到1949年三年的反共内战。

其余功绩,蒋介石其余功绩也不少,比如说,1911年武昌起义,在杭州有一支敢死队100多人进攻浙江巡抚衙门,浙江巡抚衙门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政府,这支敢死队队长是谁?叫蒋志清,他就是蒋介石,他原来不叫蒋介石,原来叫蒋志清,所以说辛亥革命他是敢死队的队长。1916年袁世凯在北京当皇帝,在山东有一支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当皇帝,这个讨袁军的参谋长是谁?是蒋介石。1922年,陈炯明在广东兵变,炮轰广州的非常大总统府,孙中山、宋庆龄匆匆忙忙从总统府逃出,逃到珠江的永丰舰上,是蒋介石千里迢迢从浙江到上海赶到广东,赶到珠江上的永丰舰,和孙中山同甘苦、共患难。1924年,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托,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军事精英。这也是功。但是比起来,北伐、抗战,这是两大功,别的当然也是功,但要比那两个功小一点。

反共原因

蒋介石为什么要反共?内战的原因比较好找,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说的是“320事件”和“412事件”的原因。

教科书传授给我们一个定论:1927 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实行反革命大屠杀。这于是成为“铁律”,无须考证即可信手拈来。但仔细阅读史书,那一段历史似乎并非铁板一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用暴力推翻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的,违背此信条即成叛徒,第二国际就是样板,尽管它还是恩格斯本人创立的。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一个真谛:
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人,他们所有非暴力的宣传都只是权宜之计,只要认定条件成熟必会动武;
而且只有他们掌权才算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就是反动。所以,北伐战争或曰“大革命”,尽管永远打垮了北洋政府,共产党没掌权,也算失败。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经过一段时间借助在国民党内的发展,中共已具有一定实力,党员总数从开始合作时432人扩展到北伐高潮时57967人;
同月,根据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 谭平山(中共党员)报告:全国有25万国民党党员,其中左翼和共产主义派有15万人,工农分子和学生占了大半。经过改组,国民党已基本上成为苏俄所谓工 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并不符合政党标准。分裂的局面也日趋明显:苏联政治、军事顾问尤其是他们所掌控的援助使得他们成为太上皇;
而有目的地使中共以及国民党左派操作这个党已经并且继续促成分裂局面。

苏俄在华 计划也即“马林战略”顺利进行,维经斯基给共产国际报告称:“共产党实际领导着国民党,小小的共产党处于国民党的机构之中,在组织和发展国民党”,“共产 党影响太大了,很难划清两党之间界限,几乎所有领导权都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这些描述不是虚幻的: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五个常委中,有共 产党人谭平山、林祖涵;
各部处主持人,林祖涵主管秘书处相当于代秘书长的书记长为共产党员刘芬;
组织部长为中共的谭平山;
毛泽东任宣传部代部长;
农民部长 由林祖涵兼,工人部长胡汉民被逐往莫斯科,部务由秘书冯菊坡代;
海外部部长彭泽民、秘书许苏魂皆中共人士;
青年部由秘书中共黄日葵主持;
妇女部由邓颖超主 持。简言之,国民党中央大权,基本在共产党手中。

《国民党中执委政治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速记录》,则描述以黄埔为骨干的中央军政分校“全校尽贴的是‘共产党万岁’、‘第 三国际万岁’的标语。说话稍一不慎,就要被他们捉住关起来。”在军事方面,“1925年11月,这支武装(指铁甲车队)扩编为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全团 2000人,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叶挺独立团名义上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实际上是中共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其余各支部队大抵也都安插中共党员担任政治部主任或党代表,逐步扩大其掌控程度。在这种状况下,“中山舰事件”和“412事件”的发生似乎是必然的。

感想

稍微懂一点中国近代史的朋友,我想都明白,如果对蒋介石不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的话,那么我们的许多历史是没法写清楚的。例如,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台湾史,甚至于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一个纪念演讲,“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别承担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同构成了对日斗争的战略态势。”

历史的真相,抽丝剥茧,终会浮现出来。

参考文献: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还原真实蒋介石有助于研究中国近代史》

百度百科《蒋介石》

《蒋介石日记》

《密档 新论》

《国民党中执委政治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速记录》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讨论中国问题的速记记录》

钱文军 《蒋介石背叛革命还是革命背判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真相探究》

黄仁宇:《蒋介石印象》

第三篇: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姓名:

学号:

我眼中的林彪

林彪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课堂上了解到全面的林彪,通过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这门课的学习,在老师介绍下,联系以前所了解的信息,终于对林彪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走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摄氏四十多度的海南岛,兵力居四个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之首,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歼敌数180万人,位居第三,高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一野战军。

以上是维基百科对林彪一生的概述。

林育蓉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少年师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在其堂兄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改名林彪。

1926年12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暴动所部等会师井冈山。由于林彪脑子灵活,加上毛泽东的欣赏,1932年3月12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1934年10月10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4团经2小时成功攻占。这位整个长征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避免石达开的后尘。到达陕北后,1936年6月1日,红军大学成立,林彪调任校长进行教学,不再任军团长。次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林兼任学校政委。

1937年7月28日,日军对华北发动全面进攻,中日全面战争爆发。8月25日,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林彪任师长。1937年9月,在与国民政府军合作的平型关战役期间,林彪预判日军进军路线及视察相关地形后,决定不采纳毛泽东五封予以阻止电报意见,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回拒,他当时用湖北腔叫通信员回报只一句话“哈是中国人,有么事把戏看的,哈有义务打日本矮子。”。其设下埋伏后放过日军的先头部队。9月25日,林彪指挥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数十公里处,全歼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第21旅一部及辎重部队,115师余部阻碍了日军在两个方向上的增援部队,其中独立团在腰站战斗中击退了第九旅团一个联队,并对其追击,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此役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3月2日,因国军阎锡山部失误未将相关信息下达至基层,身着缴获来的日本军服的林彪在途经其防区时被哨兵王潞生误以为是日军向其开枪,受了严重的枪伤。经检验脊髓神经受伤而结疤,并因此留下了困扰终生的植物神经紊乱症。1938年11月六届六中全会后,林彪赴苏联继续就医。据称因苏联医生使用药物过量,损伤了林彪的神经机能,形成了怕水、怕风、怕感冒、容易拉肚、出汗等一些后遗症。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希特勒准备进攻法国之前,准确判断德军会绕过马其诺防线。并在苏德大战前准确判断德军进攻方向不是乌克兰,而是西高加索,但是苏军并没重视林彪的意见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处于被动。

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10月30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国军统帅(其后陈诚、卫立煌相继接任),并陆续调来经过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它国军精锐进军东北,这些国军大部分美式装备,经过美军训练。31日,来到东北的中共部队和当地的东北抗日联军等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总司令。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当时的东北局:“竭尽全力,占全东北。”11月21日,林彪表示“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但毛坚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为马德里”,导致四平战斗损失惨重。1946年4月4日,进至东北的国军精锐进攻10万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第二次四平战役及本溪战役。东北民主联军像以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一样,打起了阵地防御战。在孙立人指挥的国军的攻击下,民主联军连连失利。5月18日,见势不妙又迟迟得不到毛撤军指令的林彪“私自”下令撤退。之后蒋介石非常有争议的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这是林彪军事生涯最危险的时候。6月16日,林彪升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政委,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7日,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七七决议”,所部逐渐在东北农村生根,加上后来开展的诉苦运动,军队实力大为提升。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70余万和民兵进攻55万余国军,发起震惊中外的辽沈会战。10月24-28日,辽西战役,林彪充分发挥他发明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和“三猛战术”战术中的“猛追”,大胆让部队“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哪里打,直打到听不到枪声为止。”迅速缠住要撤走的廖耀湘兵团,结果东北野战军两昼夜歼灭国军10万余人。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歼灭国军47万余人,自伤亡6.9万余人,占领全东北1948年11月29日至次年1月31日,林彪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发动平津战役,他先是利用刘亚楼与国军守军将领陈长捷的代表谈判的机会,制造攻城指挥部及主力部队都在城北的假象,诱使陈长捷将主力部队调往天津城北,使天津中部城防空虚,再利用天津沿铁路南北走向的特点,指挥各主力部队在天津中部东西对进,29个小时攻占天津。平津战役歼灭国军52.1万人,自伤亡3.9万人。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4月-次年6月,林彪统一指挥四野大部及兄弟部队,对剩余多在中国南方的国军主力参与或发动了安新战役、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鄂西战役、广西战役、海南岛战役,攻占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衡宝战役后期林病倒,在担架上指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林彪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建国后林一直离群索居从不介入将帅圈子,“他不串门,不见客,登门来拜访的人多数也被叶群挡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毛泽东在提议林彪挂帅入朝军队,多次劝说下林都称病推辞,并坚持反对出兵,认为“国家刚刚解放,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取得的。我们不如美国,不能引火烧身。”之后林去苏联“养病”。

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5日[注 9],林彪被毛泽东召上庐山,林跟大多数与会者一样不光彩的对彭德怀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但当彭因林彪会理会议前的信被毛攻击时,林澄清:“我当时写信给中央,要毛、朱、周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指挥作战,事前并没有同彭德怀商量过,与彭德怀无关。会议后彭德怀等人被打倒。9月17日,由毛泽东提议,林彪接替彭成为国防部长。26日,林彪、贺龙成为中共中央军委第一、二副主席。这时开始,林彪将其部下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黄永胜等人安插在中共军队的重要位置。1960年2月27日林彪在中央军委第六次扩大会议上提出:“1、将来的战争是要按电钮的。2、战争准备中间最迫切的、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就是解决武器,特别是搞尖端武器。3、今后的战争已不只是靠步兵,而靠空军,导弹。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致胜手段。应当优先发展空军。”指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明确提出要在建立完整的现代国防基础上,大力发展空军、海军和特种兵等。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并写进了党章。此后,他的篡党夺权活动更加变本加厉。

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在其妄图策划反革命政变、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0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林彪中国共产党党籍。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其作出判决,被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蒋介石对林彪的评价,“林彪——当世韩信。”虽然不一定很准确,但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林彪的军事才能。蒋介石曾经多次拉拢林彪,但最终没能实现。林彪作为军人可以说已经到了极致,估计中外也没有多少人能带领百万大军纵横4千公里,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我不知道当林彪率百万大军入关,兵临北京城下,是何等的春风得意。虽然林彪也曾有“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但是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林彪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伟大的,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不朽功勋。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场浩劫,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江青等人利用,我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没有发言权,但是我要说的是文革期间有很多历史资料现今还没有解密,我们不清楚林彪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对林彪的评价越来越公正,相信终有一天,等所有资料都公开,会给我们一个真实全面的林彪,毕竟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

推荐访问:评析 中国近代史 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近代史人物评价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