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给我启示

时间:2022-05-29 10: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给我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给我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4篇

【篇1】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的变迁

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大的工农群众中普及,服装更趋向于实用、结实、朴素,形成了黑、灰、蓝时代。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式的长袍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仍  保留了上穿中式服装,下穿西式长裤的习惯。特别是冬天,男女都很讲究穿中式的棉祆,一般都要在棉祆外面罩上一件罩衣。最早的罩衣与中式棉袄没什么两样,后来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制作方法,既有中式传统服装的结构,又采用西式服装的裁剪方法,在棉袄的填充料上除棉花之外,还有驼毛、丝绵等,款式是立领、对门襟,用中式的布制纽扣,袖子不连衣身,而是采用西式绱袖子的方法,穿着大方,很受人们的喜爱。

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个号召正好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首先响应的是妇女和儿重,女青年们穿上了花布罩衫、绣花衬衣、花布裙子等,男子也普遍穿着春秋衫、两用衫、茄克衫、风雪大衣等,还有的人把压在箱底的西服、西式大衣也翻了出来。这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在穿着上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1966年开始的为期10年的“文革”期间,服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西服和 旗袍被定为“四旧”,一些有西服的人怕被抄家,就把西服之类的服装拆掉。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也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很多受人们欢迎的服装面料和服装款式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四旧”的帽子,有些花色品种被批判为反动图案。本来已经日益丰富多彩的服装,这时重新变得单调起来。本来是一些正常的穿着,只是稍稍鲜艳一点,就被指责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繁荣,穿衣观念大大改变,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新式的双排扣西服,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们的眼界大开,对于多年一惯的老款式感到厌倦,穿西装的要求随着时代而兴起了。1984年首先从上海掀起了“西装热”,进而影响了全国,仅上海一地当年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

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篇2】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

电影看场 百年变迁(上)

作者:胡香;

作者机构:;

来源: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ISSN:1007-1164

年:2006

卷:000

期:011

页码:P.72-73

页数:2

中图分类:J909.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电影史;朝花夕拾;《申报》;徐园;电影艺术;程季华;《定军山》;好莱坞大片;美国影片;世界电影

摘要:上海老电影咖啡馆看电影之朝花夕拾一百多年前,大上海最时髦的看客们,坐在茶楼里面看电影,黑白的,无声的,当时叫“西洋影戏”;一百多年后,大上海最时尚的看客们,坐在咖啡馆里看电影,黑白的和彩色的,无声的和有声的,还有8毫米的老牌胶片放映机,还有泛黄发脆的老《申报》和老《良友》,这时叫“老电影”。

【篇3】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

中国校服的百年变迁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看历史

年:2015

卷:000

期:012

页码:P.62-67

页数:6

中图分类:K261.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百年变迁;校服;中国;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西学东渐;新式学校;新式学堂

摘要:自辛亥革命之后,西学东渐,新式学校兴起,学生的着装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统一的制服式的校服开始出现在新式学堂中,打破了中国几干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更是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年轻人显示出空前的青春活力。

【篇4】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中期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传统饮食地方特色
长袍马褂布衣
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
传统旧俗
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长袍、粗布衫
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
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
朴素单调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陈设简单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
安居乐业、“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
西装革履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
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传统建筑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水立方
香港艺术中心
现代花园别墅
现代建筑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1)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社会风俗
(2)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一夫多妻制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交通工具的进步: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火车机车演变
和谐号号动车组
2.公路交通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场,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
4)、城市交通的发展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4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解放初期的电报
2、电话在中国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0世纪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成就:
1报纸
1833年在广东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和“刊”不分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为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2.广播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6年)
1、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
4、电视的发展过程: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数字电视
4.电视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的新闻类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
《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

5.互联网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
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三.结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
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小组心得体会汇总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五.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风俗》

推荐访问:给我 香港 变迁 香港百年变迁给我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给我的启示 香港百年沧桑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