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6 14:0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文完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壮丽史诗· 纪念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新中国的成立,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60 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新期待,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根到底是:

 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即将迎来 60 周年华诞。

 60 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民族复兴的追求和梦想,谱写了自强不息、 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 沿着正确方向勇往直前, 向着无限光明灿烂的前景进发。

  六十年破浪前进

 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 勇敢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当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仍沉

 醉于“康乾盛世” 之时, 中国却在世界发展潮流中明显地衰败落伍了。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成为近代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

 中国人民在苦难和屈辱中奋起抗争, 但一次次遭到失败; 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民族复兴之路, 却一次次化为泡影。“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的悲愤诗句, 道出了当时的中国人几乎绝望的无奈心声。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喊出“振兴中华” 的响亮口号, 领导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但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妥协而告终。

 国家依旧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 人民依然在黑暗中摸索。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 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成为国家、 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60 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新期待,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时, 面对的是民生凋敝、 满目疮痍的局面。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1953 年, 党正式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并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与此同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到 1956 年, 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1956 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 1956 年开始, 党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尽管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过严重挫折, 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仍取得很大成就, 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 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

 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吹响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了以“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

 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改革开放、 与时俱进, 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 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 依靠党和人民,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跨入 21 世纪。

 1992 年党的十四

 大强调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之后, 党中央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之后, 党中央就农业和农村工作、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在 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到 20 世纪末,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随着小康目标的提前实现而迈上新的台阶。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精神,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提出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之后, 党中央就深化机构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2007 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阐述,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六十年成就辉煌

 60 年弹指一挥间, 华夏大地沧桑巨变, 焕发勃勃生机, 几代中

 国人的强国之梦、 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今天,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建立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 60 年艰苦奋斗, 我国已由一个“一穷二白” 的国家变成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国家。

 1949 年到 2008 年, 我国人均 GDP 从 35 美元增加到 3266 美元。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 亿人的温饱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实现了“三步走” 发展战略前两步的目标, 正在向第三步目标稳步前进。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 农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能源、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 特别是三峡水利枢纽、 青藏铁路、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实施, 整体推进。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城乡 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和政府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 沿江、 沿边、 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大规模“引进来” 到大踏步“走出去” ,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

 三,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 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

 我国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56 个民族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 同舟共济。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按照“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香港、 澳门胜利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教育、 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 文学艺术等事业。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弘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发展。

 我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崭新精

 神风貌。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建设成绩突出, 社会稳定和谐得到巩固和发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后, 大力发展教育、 卫生、 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社会呈现出新面貌、 新气象、 新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扩大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取得显著成就。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管理不断改进, 社会局面保持稳定。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农村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 2. 5 亿减少到 2008 年的4007 万。

 废除农业税, 使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 成为历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吃穿住行用” 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收入大幅增长, 从 1949 年到 2008 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年的不到 100 元增加到...

推荐访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 完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