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审美(全文)

时间:2022-05-25 12:4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审美(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审美(全文)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5篇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篇1

谈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礼制精神的体现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常 征 2009-2-3 13:38:25 我要投稿  添加到百度搜藏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影响下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从服饰纹样的装饰风格与内容题材、装饰色彩以及装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下的发展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影响下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从服饰纹样的装饰风格与内容题材、装饰色彩以及装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下的发展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关 键 词:礼制精神 服饰纹样 装饰特色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1.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之意;
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
山,象征王者的崇高;
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藻,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向上;
粉米,代表食禄丰厚;
黼为斧形,象征决断;
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例如《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
《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3.从装饰形式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程式化制约,装饰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如《明史·舆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元农、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等形式。儒家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凡具有特定含义,或具有标志作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如明清时期的龙袍,团龙居中,为正面造型。又《旧五代史·选举志》:“务在酌中,以为定制。”故清代补服为对襟式,宁将补子一剖为二,也不能移动位置与左右,以显“中庸”“方正”的社会观念和哲学思想。凡双数、对应图案多采用对称式,如清代龙袍、蟒袍下摆装饰的“水脚”纹装饰形式,运用对称式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稳定、端正的感觉。如果纹饰不同,但内容彼此关联的图案,大多采用呼应式。如传统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日月对应、龙凤对应,在装饰位置上彼此关联,相互配合。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满地式,在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有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满地排列的地子纹等,其花式丰富,排列自由。


  综上所述,“礼”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标志。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篇2

浅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传统服饰纹样审美教育
作者:王冠群
来源:《职业·中旬》2017年第11期

        摘 要:高校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情操和自我发展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高校传统服饰纹样的审美教育的特征和关系,围绕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审美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众审美 纹样审美 传统服饰 审美教育

        一、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高校传统服饰纹样审美教育的特征分析

        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扎根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又与现代文化相契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考工记》中记载了判断事物好坏的四个方面,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

        天有时指代时间性,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纹样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服饰纹样都有其出现的原因,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地有气指代空间性,穿着对象不同纹样不同,比如化肥袋子的图案纹样设计,如果套用LV箱包的图案就会产生理解偏差,这也是古时人们要在具体环境下观察事物好坏的原因。《考工记》里说,材美工巧,然而不时不得地气,也就得不到大众认可。工有巧指设计构思的巧妙,同时间、空间和材料放在一起,就是评判事物美不美的标准。《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传统审美条件的基本原则。

        当代大众审美不同于民间性或风俗性审美,它需要靠近大众、贴近实际。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媒体文化迅速普及,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出鲜明特征。一是网络信息化特征,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迅速发展以及QQ、微信、微博等各种交流软件的出现,使人们获取新事物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并且可以更自由地发挥语权及交流思想。二是闪退式特征,随着网络影视明星、时装秀、国内外名人等走进大众生活,当代大众审美会随着这些明星名人的消退发生转变。三是更加关注人们自身的特征,消费观念的变化使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再像以往生活在整体人文环境之中,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大众审美也由统一才是美转变为集个性与共性于一体。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篇3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
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明 和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 清初,白玉连珠纹

西汉 连珠纹昭明镜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
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

春秋战国 云雷纹玉璧 战国 云雷纹镜

3、回纹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回纹”。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线条作方折形卷曲。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
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方连续组合的,俗称为“回回锦”。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沿用。回纹图案在明清的织绣、地毯、木雕、瓷器和建筑装饰上到处可见,主要用作边饰或底纹,富有整齐、划一而丰富的效果。

清乾隆 回纹铜爵 菊花边 菊花回纹团

4、弦纹

  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
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唐代 三彩弦纹烛台 紫砂弦纹壶

5、条纹

条纹指塑料制品表面或内部存在的线状条纹缺陷,或指动物身上的纹装线条。

泛指纵走的细刻纹。

6、谷纹

玉器上的一种纹饰,形如倒写的e字母。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周礼?典瑞》的有“子执谷壁,男执蒲璧”说法。玉器上的谷纹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到了汉代有简化出了乳钉纹

谷纹大玉璧 清 白玉雕谷纹转心佩

谷纹回首龙玉佩

7、蒲纹

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也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蒲纹 “宜子孙”玉璧 蒲纹玉凤璧

8、绳纹

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红翡绳纹太极 清 青玉绳纹手镯

西汉 绳纹钮环

9、绳络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其状以一根或两根并连的绳索,相联或套结而成,连成菱形或长方形的网格式。常见施于瓿和壶上。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战国络绳纹卧牛敦

10、锦纹

瓷器装饰典型纹样之一,系采用织锦和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图案。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锦纹图案常以各种图形连续构成,有绣球、龟背、花卉、云纹、十字、卍字纹等。其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

锦纹用于陶瓷器装饰始见于唐三彩。元景德镇窑受江南兴盛的织锦业影响,将其引入了制瓷工艺。明清两代更是广为流行,表现技法多为彩绘,清代彩瓷有用锥拱方法,典型器如请康熙五彩锦地开光、清乾隆紫红锥凤尾地勾莲纹梅瓶等。

青花锦纹碗 清中期 锦纹螭耳犀角杯

明早期 龙泉锦纹盘

11、云纹

云纹是印染专业用语,是指不同深浅层次过渡自然的花纹,在铜辊雕刻年代,云纹是由带麻点的云纹钉敲打出来的,故此名沿用下来。

12、勾云纹

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汉 勾云纹玉勒 青白玉刻勾云纹璧

勾云纹大玉龙 汉朝兽面勾云纹

13、乳钉纹

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纹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乳钉纹图案 东汉 乳钉纹玉璧

汉 青玉乳钉纹剑

14、漩涡纹

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形象摹拟水流动的形态,统称水纹、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习惯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

15、曲折纹

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亦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波纹的一种。施纹方法有彩绘、刻划、拍印诸种。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陶器已有彩绘曲折纹,刻划折纹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拍印曲折纹在印纹陶上较为多见,流行于仰韶文化及以后的彩陶上,特别是马厂类型陶器上。

西周 双耳曲折纹陶罐 曲折纹陶罐1

曲折纹陶罐2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篇4

中国传统纹样 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
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
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3、回纹
回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妆饰器物口部或颈部。

  
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沿用。


  
传统寓意纹样。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回纹图案在明清的织绣、地毯、木雕、瓷器和建筑装饰上到处可见,主要用作边饰或底纹,富有整齐、划一而丰富的效果。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方连续组合的,俗称为“回回锦”。

  
补充:瓷器装饰的一种传统纹样,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也是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4、弦纹
古代陶器纹饰。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
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5、条纹
条纹指塑料制品表面或内部存在的线状条纹缺陷,或指动物身上的纹装线条。


泛指纵走的细刻纹。





6、谷纹谷纹
玉器上的一种纹饰,形如倒写的e字母。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周礼·典瑞》的有“子执谷壁,男执蒲璧”说法。玉器上的谷纹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到了汉代有简化出了乳钉纹。






7、蒲纹
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也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8、绳纹  
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9、绳络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其状以一根或两根并连的绳索,相联或套结而成,连成菱形戎长方形的网格式。常见施于瓿和壶上。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10、锦纹
瓷器装饰典型纹样之一,系采用织锦和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图案。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锦纹图案常以各种图形连续构成,有绣球、龟背、花卉、云纹、十字、卍字纹等。其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

  
锦纹用于陶瓷器装饰始见于唐三彩。元景德镇窑受江南兴盛的织锦业影响,将其引入了制瓷工艺。明清两代更是广为流行,表现技法多为彩绘,清代彩瓷有用锥拱方法,典型器如请康熙五彩锦地开光、清乾隆紫红锥凤尾地勾莲纹梅瓶等。





11、云纹
云纹是印染专业用语,是指不同深浅层次过渡自然的花纹,在铜辊雕刻年代,云纹是由带麻点的云纹钉敲打出来的,故此名沿用下来。





12、勾云纹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勾云纹大玉龙




13、乳钉纹
古代常用纹饰之一。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14、漩涡纹
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形象摹拟水流动的形态,统称水纹、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习惯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






15、曲折纹
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亦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波纹的一种。施纹方法有彩绘、刻划、拍印诸种。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陶器已有彩绘曲折纹,刻划折纹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拍印曲折纹在印纹陶上较为多见,流行于仰韶文化及以后的彩陶上,特别是马厂类型陶器上。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篇5

浅析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
作者:姚远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期

        摘要:装饰纹样从一开始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就起到了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作用,它是传承历史与文明一种特殊方式。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几千年时间的积淀中,经人类无数巧匠的创造,自然是种类繁多、精美绝伦,其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与传统风格的独创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文章通过分析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过程,阐述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变化的过程,从形式和风格两方面总结出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规律,最终得出形式与风格的演化结论。

        关键词:演化;
装饰纹样;
形式;
风格

        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在我国古代纹样被称为“纹镂”。我国的纹样,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是世界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发展有着恢宏的成就,其样式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具有庞大而独立的体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从石器时期图形符号式的简洁的原始纹样一直说到封建社会晚期种类繁复、分门别类的装饰纹样,这足见装饰纹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从原始社会开始装饰纹样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它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运用纹样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来表达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和美好向往。装饰纹样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造型优美、风格各异且变化多样,反映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风格特色,显示出创造者的聪明才智,成为人类进化发展的真实写照。装饰纹样的按其内容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事实上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通过研究、比较发现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历程,有两个方主要方面,首先是形式上,由“简”到“繁”再回归到“简”的变化;
其次是风格上,从“活泼”到“庄严”再到“生活化”的演变方式。

推荐访问:礼制 纹样 中国传统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审美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中的礼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