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正文

2022年度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时间:2022-05-24 08:46:3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3篇

【篇一】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论文

中国接入互联网短短20多年,便呈现出网民数量迅猛增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的态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网络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前我国网络建设的重大战略。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再次指明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

1、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强国战略

从便捷民众社交生活到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20多年间,作用在一步步地得到提升,影响在一步步地得到扩大,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为此,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成立了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建设网络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习主席也在不同场合提及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些无疑会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起到强大的加强和推动作用。

2、法律法规保障网络强国战略

据CNNIC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网络立法进程明显提速。制定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共76部,同比增长262%;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颁布实施了47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占“十二五”期间立法总量的62%。

其中,2015年7月1日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发布的《国家安全法》;7月6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安全法(草案)》;1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刑法修正案(九)》都为近些年影响力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法律法规。

而近年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也都从各自领域规范网络主体行为,保护我国公民合法安全上网的权利。

与此同时,各部门也根据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深刻影响,颁布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2014年以来,国家网信办接连出台被称为“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的三个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治理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人民银行、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商务部也于今年出台《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微商”的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与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法》《电信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电子政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也将加快制定。

习主席曾指出“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因此近两年来密集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正是为我国“依法治网”提供了必要前提,也必定会给我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迈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基础设施牢筑网络强国战略

据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而习主席曾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为此2015年国务院接连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将加快发展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进与相关部委的推动下,CNNIC发布《“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2亿户,同比增长33.7%,规模居全球首位;8M以上接入速率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3.4%,20M及以上占比达19.6%,国际出口带宽已达4,118,663 Mbps,同比增长22.75倍。与此同时,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宽带(3G/4G)用户累计达到6.74亿户,公共及家庭Wi-Fi无线网络环境日益普及,WLAN公共运营接入点(AP)总数达到604.5万个。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信息流通安全高速、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飞跃的坚实基础。

4、清朗空间助推网络强国战略

2014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开展“净网2014”“剑网2014”“打击伪基站”“护苗2015”“铲除网上暴恐音视频”“整治网络弹窗”移动即时通信工具治理等20余项专项行动,整治网络乱象,规范网络行为。

据CNNIC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网上暴恐音视频、淫秽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不良内容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网上造谣传谣现象得到遏制,网络整体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相比“十一五”, 80.1%网民认为网络舆论环境明显好转,78%的网民认为网络文明水平发生改观,85.6%的网民认为网络正能量信息日渐增加,90.6%的网民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互联网不应成为违法不良信息的聚集之地。正能量信息占据网上主流,不仅能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更能带动网络文化全面繁荣,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软实力”与国家凝聚力。同时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传递正能量,可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进而为建设网络强国贡献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5、对外合作提升网络强国战略

秉持“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理念,在互联网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中,中国取得了丰富而卓越的成果。

从巴西到西雅图,从亚欧到美洲,中美互联网大会,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中英、中韩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国倡导建立多边、民主、透明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身影遍布世界;从互联互通到共享共治,从对外贸易到维护网络安全,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网上丝绸之路论坛,中美打击网络犯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互联网的繁荣也永远需要中国。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繁荣富强的必然之路。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我们在路上!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论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据2月28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在我国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站近400万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然而,不可否认,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对国内大部分网络行业而言,还是主要靠“拿来主义”,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严峻。由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的机密信息,还有公民个人大量的敏感信息、隐私信息,许多隐蔽的危险、潜在的隐患广泛存在着,往往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事实上,我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从国内网络行业的发展来看,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效应不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空间。网络生态环境不够清朗,网络信息泥沙俱流、良莠不齐,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成为一种毒瘤和鸦片,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这次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浅层的社会生活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示出中央高层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推进这一战略,实现这一突破,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网络安全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

【篇二】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摘 要]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需要重大的需求和面临的发展机遇,讨论制造装备研发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制造大国;制造强国;
高端制造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柱 是中国制造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06年,中国制造业总量就己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 造大国。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仍被冠之以"制造大 国"的称号,却迟迟没能跨入"制造强国"的行列。我国 制造业发展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通过何种 途径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并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 强国的跨越?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问题 。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各制造产业的构成及各制造产业之间的联 系和比例关系 。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中国制 造业的比较优势行业,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 位置,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还有很 多需要调整的地方。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大而不 强,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不强,制造业缺乏发达的产业分 工体系,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以及制造业技术创 新能力十分薄弱。

2. 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制造业竞争力是一个涵 盖制造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 综合能力系统,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 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能力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纵观制造业发展历程,我国制造业的增长主要依 颇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高消 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内效率提升问题依然严 峻;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制造 业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 题是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不 f圭和产品同质化趋势的根 源,也是导致制造业市场营销和拓展能力不足致使国 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所在。

3. 制造业的协同创新问题。在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的今天,制造技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 工技术,而是集机械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 学和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科学,即成为 "制造科学飞然而,我国仍处于许多重大技术产品不 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及技术附加值高的设备不得不依 蛐进口的尴尬境地。归结到底,在于制造业内部自主 创新力度不足,特别是创新人才不足,加之企业自成体 系、企业间协同创新不足以及产学研条块分剖,协同力 度亟待加强

国家的需求与发展机遇

制造业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我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占国家30%的产值,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

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姑的制造技术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落后,对国家各领域发展的装备支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已经将制造业列为国家中长期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1),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6月7日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科学技术。”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先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现金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2、世界制造强国发展趋势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网络化、高

新技术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制造业在生产 区域上,正逐渐由一国制造生产向跨国制造生产转变; 在生产方式上,正逐渐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在 生产模式上,正逐渐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由粗 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一)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当今世界仍然稳居首

位,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更是鲜有竞争者与之匹 敌。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其忽略了制造技术的发展,致使国内汽车和家 电行业在竞争力方面不敌日本。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政府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制定并实施针对制 造业发展的一系列计划,制造业地位重新被确立。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在欧美市场份额己经

重新超越日本。进入 21 世纪,美国政府又推出了一 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鼓励制造业向高端 化发展,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2012 年以来,美国 又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将部分高端制造业重新迁回 美国,带动制造业高端化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生物 医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等 己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美国制造业 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美国制造业能如此成功、如此强 大,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先进科技的持 续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二)日本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制造业的成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制

造性企业在全球 500 强工业企业中占据近 150 个席

位,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499毛基本上由制造业提供 。虽

2

然二次世界大战结日本制造业带来了灾难性的重创, 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机械 制造的精密工程、特种加工和制造系统自动化等关键 技术得到了迅速应用并推广,使日本在战后短短 30 年

里又一跃称沟世界经济大国、制造强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落的十年"①,之后制造业 虽然大量转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其先进制造业的发 展,通过1良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等措施的实施,日 本竞争力得以恢复,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二o 近年来,日本专门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 基本法},又使其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日 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干预、产业政策引导及高新 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日本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关 键:运用精细化生产和精益化管理理念使得其生产的高 新技术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也是日本成为国际公认的 制造强国的重要原因。此外必须指出,日本在发展先进 制造业方面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宫的生产模式创新。

(三)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说起制造业,往往令人不得不想到德国这个老牌 制造强国 。德国的制造业综合实力稳居世界第三,尤 其是德国生产的汽车和医疗仪器设备享誉盛名。

20

世纪 80 年代,无论是从模具制造、数控机床,还是到动 力装置和机械传动,德国制造业都始终保持着世界领

先的水平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导致世界制造业的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也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此后, 为了振兴制造业,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制造 业发展的计划,其中德国政府出台的"生产 2000" 的制 造业战略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德国制造业加快 了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步伐,技术密集 型产品竞争力明显大幅度提升,出口持续增长,占世界 总额的比值仅次于美国,稳居第二位②。进入 21 世 纪,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 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西门于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 界的建议下,2013 年 4 月德国政府在汉诺戚工业博览 会上又正式推出了"工业 4.0" 项目。这一研究项目是 2010 年 7 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 2020}确定的十大 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 的研发与创新。随着工业 4.0 战略计划的实施,相信 德国制造业又将会实现新的跨越。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实现途径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互为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需求方,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随着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

制造服务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概念最早可追糊到

1976 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土艺和元废生产国 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思想。之

后在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等国际化组

织和机构的倡导下,清洁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 是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且然清 洁生产在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 定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 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 物的产生"

2.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 现,体现着一种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 新生产观和新消费现,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掘化",基

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 本变革。

对策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瘦身转型与能级提升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在于社会化、国际化配置资源的培育和利用,单打独斗式的制造与创新模式日益不符合潮流,联盟式开放型的制造与创新才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

加强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管

国制造、中国工程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的主

战场,其是否健康与有精力将直接决运着制造业 、工程


与服务业是否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联动发展,因此,加强 制造业产品、工程及服务质量监管尤为重要。首先 ,应 该通过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探 索建立政府、广大人民群众与新同媒体舆论共同参与 制造业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督的机制,保持社会监 督随时随地存在。其次,在现有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 量监督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 管的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参与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提高各方主体的质量意识,预防产品质量、工程腐败和 服务质量问题。再者,加强质量监管技术机构建设 ,通 过合理配置质量检测设备,积极培养质量监管人员,努 力构建质量监管信息平台,为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监管 工程质量提供途径,实现对制造业产品、工程和服务质 量的全过程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R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R 2010

【篇三】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QQ:361781513 姓名:释 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9.8%,超过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率先于2008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02.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大批制造企业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创新能力低。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并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国家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我国财政收入中的一半都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尤其是解决就业、创造外汇收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全球制造中心也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2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但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在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设计和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我国制造业加工制造能力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直处于低位,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部件都依靠进口。
其次,装备制造能力欠缺,制约了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但国内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每年却需要大量进口。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市场供大于求,其实正是这种供大于求掩盖了局部的短缺。

再次,缺乏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国科研开发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不是企业,是导致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成为制造强国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就必须缩短和美日的差距,扶持高水平的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应该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首先,我国要提高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制造工程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其次,优化创新体系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的结构。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逐步积累,国家创新体系要转向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提供知识生产和高级人才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应当是互促发展的,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从集成创新的角度考虑,探索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论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新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降低非技术产业的比重。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这也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制造业仍应该是工业的主体,并将保持强力的发展势头,而且其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提升重大装备的集成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益,从而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再到创造强国的历史跨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
制造2025》公布后,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事务官梁国勇。他说,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问题,下一个10年将是个关键时期,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针对这样的关键问题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个关键政策文件

梁国勇首先全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认为中国对自己在全球制造业的站位认识清醒,晋级制造强国之列的路线清晰。

他说,从产出总量上看,中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超前的。

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瓶颈。他说,从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中国在部分行业,如电信设备制造,开始拥有世界级的国际竞争力,相关企业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其他重要行业,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

二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庞大的规模优势,但这种优势伴随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中国工业整体呈现的状态是既“大”且“胖”,如何“瘦身”,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总体上具有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特点,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看都是如此,如何清洁化、绿色化,是中国工业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如组装环节。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非常有限,传统的
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活动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当然,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四是在很多行业中,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中国工业的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对企业而言,既要加强获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更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品牌,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开发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总体上讲,研发、技术和品牌将是中国企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本土竞争到全球竞争转变的关键。

他特别指出,制造业涉及庞大的产品体系和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结构,与之相关的还有复杂的国际贸易、投资、科技、研发、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全面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行业情况、各方面的分析对象和各种国际比较因素,这就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考量。

梁国勇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恰恰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这种战略需要密切相关。规划纲要正是破题蓝图,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出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下一个10年将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是针对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个关键政策文件。该文件涉及范围广泛,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中国工业乃至整体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中国制造2025》是旨在推动中国工业提升的第一个10年行动规划。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该文件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该文件确定了10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推出了政府引导、整合资源的若干工程,因而也可理解为是新一代产业政策的一个纲要。


他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提升,也相应地推出了一些旨在加强工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升级的政策主张,如美国通过《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项目实施的“再工业化”、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以及英国的“高价值制造”等。因此,围绕制造业的国家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中国而言,面对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和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夹击”,向上突围是必然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将《中国制造2025》看作是对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以“智能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重大变革,这被视作在历史上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之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主要发达国家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布局。在世界制造业的重镇德国,“工业4.0”成为其高科技战略的核心部分,以确保该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工业4.0”提出,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推进“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度集成。《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任务,实际上也是基于相同考虑。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针对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向,与主要制造业强国的政策动向基本同步。

结合专业谈一谈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引 言] 全球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经济的含量,提出构建制造业强国的对策,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选择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作为我们的专业,就做好了为制造业做贡献的准备,因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对“我国应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这个问题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强国 科学技术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两年,我从我的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这门课程中了解到,制造业大国远远不是
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我们要追求的是制造业强国。有关研究也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一成,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正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挺进。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学的专业,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国应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30年改革开放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水泥、钢材、化肥、化纤等多种产品产量列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同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而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都在40%以上,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还不到30%(2006年26.20%;
中国的人均GDP不到日本人均GDP的10%(2007年6.5%,但是单位GDP能耗却相当于日本的4倍,单位GDP排放量相当于日本的10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
中国制造工程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致力于造就一个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极大多数人的需要。摆在中国制造工程界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开发和应用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中国制的全球竞争力;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应用纳米、超精、极端和超大规模的先进工程成套装备;
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球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危机给世界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必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制造工程,节约能源资源,发展绿色制造、再制造,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未来20年制造业的增长,如果单纯依靠数量增长,这是资源能源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创新先进能源技术装备方面,要重点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设备,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
探开发设备,先进核电设备,先进可再生能源研发和产业化设备,先进节能设备及终端用设备的创新制造。
绿色制造,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于制造业在将物质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同时产生废弃物,是众多环境与经济发展冲突的主要源头。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有关资源节约和环保的问题成为当今先进制造的新要求。强调节能、节材的产品和制造工艺,可再生循环制造,绿色制造,以人为本的制造。
开拓制造业的新领域。空天、海洋、地下工程装备,新能源、先进核能、环保等新领域设备,信息、生物医学、EMS、M智能机械等新领域,都有待大力开拓。
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在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提升重大工业装备成套化、系统化能力。大力发展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薄弱的问题,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位的状况,解决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结合、交叉不够的问题。选择重点工业成套装备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没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生物工程装备等。
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在制造业中有一定影响,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智能制造、网络合作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
也有一些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却有未来应用前景,如:生物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远程制造、全球制造、下一代制造生产模式等。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研究,从而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并且可以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来提高制造技术的整体实力。通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实现自主创新。加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靠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现代制造业将从依靠人力、资源消耗的低成本优势转变为依靠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高附加值竞争优势。数百年来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知识服务增值扩展延伸。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是制造业的历史发展和进步,是制造业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今
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制造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在内的全过程服务,体现了全方位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着力推进原始设备制造(0EM——原始设计制造(0DM——自主世界著名品牌制造(OBM之路,创造国际著名品牌。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体现为: 利用信息等技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设计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
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著名品牌产品;
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中国设计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自主进入全球产业链;
不仅实现产品出口,而且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出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引发了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导致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服务的网络化、全球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制造工程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相应的政策支持也可以起到增加基础前沿研究投入,培养知识、技术的源头与后劲,扶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
未来的机械工程将是面向全球多数人的制造与服务工程。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面临全球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随着顾客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大批量、同一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功能性产品被功能艺术性、文化生态型产品所替代。未来的制造工程应是面向多数人的制造,不仅面向发达国家,更需面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应是低成本、多层次、多样化的制造。
高新技术创新与汇聚,基于更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信息、纳米、生物技术及智能技术创新与汇聚将为制造工程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未来20年,信息、纳米、生物和智能技术将主导技术发展,将被应用到包括制造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水处理工程、空天海洋工程、农业工程、环保工程等各个领域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制造工程将更基于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智能科学技术、能源、生态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技术、法律和社会科学、艺术和文化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新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降低非技术产业的比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世界管理新模
式。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突破口和主战场。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最后,作为学习机械工程,将来要向制造业进军的一员,我希望能尽自己的所学,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航运 强国 大国 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 大国航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