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4篇

时间:2022-06-02 13:20:04 浏览量: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4篇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1

  根据区委网信办关于召开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研判座谈会的通知,及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我乡高度重视舆情此项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就2021年下半年的网络舆情风险梳理情况及分析研判应对措施汇报如下:

  一、网络舆情风险现状

  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手机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群众获得媒体信息更加简便快捷,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隐秘性强,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群众思维活跃化,导致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2021年下半年我乡网络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厕所革命”工作的推进,三是产业项目收益,四是“双代”工作的开展,冬季取暖电费补贴问题。

  二、应对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网格状”的舆情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任副组长,其他乡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专人负责舆情网评,形成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三级联络的“网格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监测上报

  二是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梳理舆情风险点。充分利用村网格员职能,对所分管片区群众关注的舆情热定问题及时了解梳理,特别是对信访矛盾排查的重点对象进行定期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同时包村领导干部既要“访民意”,更要善于“解民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现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工作内容研究解决,尤其是群众反映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

  三、做好舆情引导,加大把控力度。

  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及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时间节点,切实加强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处置,引导党员干部准确认识当前舆论形势,把我舆论主动权;针对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实时监控,实时跟踪,及时做好舆情监测与上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物的排查,及时关注并发现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妥善处理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

  网络舆情隐患风险排查情况报告范文(2)

  xx认真贯彻落实《网路舆情隐患风险排查工作的方案》的通知要求,坚持“防范为先、有效控制、加大排查、化解纠纷”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确保以各项任务稳步推进。现将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强化舆情管控工作力度,确保“国庆”期间不发生非正常上访和负面舆情,xx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此项工部署安排,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密切关注所属职工及相关人员动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遇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

  二是紧抓重点,严密排查。xx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队伍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职工自媒体使用情况”、“队伍涉负面网路舆情问题”、“敏感时期内部越级访隐患”、“重点人员现实表现”等五个方面在对内部开展全面排查,通过“一对一谈话”“与家属沟通”、“召开形势分析会”等方式全面摸排当前可能存在的涉网络舆情问题隐患,准确掌握职工的真实想法,现实困难和有关诉求,有针对性做好谈心谈话、教育疏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三是强化督导,确保实效。xx党委本真抓督导,关键看领导工作理念。坚持抓住了“关键少数”,就抓住了措施落地的核心工作方法。将此次网络舆情风险隐患排查活动的责任一级一级压下去,不仅要压到部门领导,还压到每名职工身上,从而有效提高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形成了人人都是工作者、人人都是督导员的良好氛围。xx党委采取定期听取汇报、不定期抽查工作进展等方式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及时、隐患排查组织不力的部门及个人要求推倒从来,以严格的纪律确保此次网络舆情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真正落实落地。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2

  4.1 发现有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后,发现人员应大声呼叫,通知到更多的人员,并及时报告现场处置小组,报告内容应包括:灾害性质、影响程度、现场情况等内容。

  4.2 现场处置小组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电话报告抢险队、有关人员。同时要立即到现场进行查看,并排专人进行警戒。警戒范围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4.3 若地质灾害不会危及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现场处置小组应组织抢险队员和现场员工进行处置。

  4.4 若地质灾害超过抢险队的处置能力,现场处置小组要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同时现场处置小组要及时通知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4.5 员工在应急撤离点集合后,现场处置小组要安排各单位负责人清点人数,组织员工迅速撤离。

  4.6 员工在撤离的同时,根据地质灾害发展情况,在保证抢险队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抢险队员对重要设备、财产等进行转移。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3

  1.1 事故类型

  中毒窒息

  1.2 事故易发生的区域

  采空区、采掘工作面、盲巷中。

  1.3 事故可能发生的时间和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1.3.1 有毒有害气体事故发生无季节之分,任何时间只要超出限度范围,便会发生事故。

  1.3.2 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3.2.1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可燃烧,当含量在13%~75%时,遇火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极毒,当其含量达0.4%时,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中毒死亡。

  1.3.2.2 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遇火后能燃烧及爆炸;硫化氢极毒,它能使血液中毒,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的粘液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1.3.2.3 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及酸味的气体,同呼吸气管潮湿表皮接触能产生硫酸,刺激并麻痹上部呼吸气管的细胞组织,使肺及支气管发炎。

  1.3.2.4 二氧化氮(NO2):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是剧毒气体,对人的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

  1.3.2.5 沼气(CH4):沼气是煤矿常见的有害气体,化学名称叫甲烷,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它比空气轻常聚集在巷道上方,当其在空气中含量高时可降低氧含量,引起窒息;它具有爆炸性,爆炸浓度一般为5%~16%。

  1.3.2.6 氨气(NH4):是一种无色气体,有似氨水的剧臭;它极毒,能刺激皮肤和上呼吸道并能严重损伤眼睛。

  1.3.2.7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微毒、稍有酸味的气体,它不助燃,也不维持久的呼吸,它比空气重,常聚集在巷道的下方及通风不良的下山尽头;易溶于水,生成碳酸,对人的眼、鼻、喉的粘膜有刺激作用。

  1.3.3 有毒有害气体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

  1.3.4 影响矿井局部安全生产,甚至影响整个矿井安全生产。

  1.4 事故发生前的征兆

  1.4.1 巷道内空气流动或风速低于0.15m/s,巷道空气温度升高,巷道中出现雾气或巷道壁“挂汗”,冬季塌陷区冒出蒸汽或冰雪融化。

  1.4.2 巷道出现煤焦油或松香油的气味。

  1.4.3 从自燃发火处流出的水或空气温度比通常温度高,CO2气体浓度异常增大。

  1.4.4 巷道空气中或密闭内出现CO气体,并且现场人员有不舒适感、呼吸困难或急促,头疼、精神疲乏、判断意识减弱等

  1.5 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中毒窒息事故可能引发瓦斯爆炸事故

森林防火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4

  2.1 成立事故应急自救小组

  组长:基层单位负责人

  副组长:基层单位副职、技术主管、班长

  成员:基层单位全体作业人员

  2.2 应急自救小组职责

  2.2.1 专业教育、日常培训。

  2.2.2 组织指挥实施自救行动。

  2.2.3 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发出救援请求。

  2.3 人员职责

  2.3.1区队长: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积极组织区队人员开展自救工作;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及现场救援工作等信息;协调救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2 区队技术人员:是区队长组织开展自救工作的助手,在区队长领导下组织参与制订应急救援方案;准备与事故救援相关的技术资料。

  2.3.3 副队长:根据区队制定应急救援方案,负责组织好处理事故所需的人员、材料、设备等,带领人员进行救援工作;负责完成区长安排的某一方面的抢救工作;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以及正在进行的救援工作等事故信息。

  2.3.4 区队值班人员:事故发生后及时了解事故经过、人员伤亡以及现场基本情况等详细的事故信息,并立即将情况报告区队长、矿调度室,通知区队管理人员以及区队应急自救组织的职工到值班室集合,及时向矿指挥部汇报事故信息,协调事故救援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2.3.5 班长:采取措施控制灾情;及时汇报现场事故及救援信息;积极组织现场救援或者引导避灾。

  2.3.6 职工:按照事故应急救援方案以及措施的要求,在事故救援指挥部指挥下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推荐访问:社会稳定 可行性研究报告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分析研判 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