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25 19: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5篇

第一篇: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提纲细化)

根据水利部文件:水保[2009]187号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细化)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坡度、坡长、坡形(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段形等)。

地质(工程地质状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温度、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似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或内陆河直至最底一级支流),最底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

植被介绍项目区所属植被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度(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①从项目区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是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的附录A)。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②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2)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生态环境概况主要介绍项目区绿化情况,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

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它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及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主要是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治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治目标。

2、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各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

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对数据记录成册。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

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2、重点监测图

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
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的,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照片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动态照片。

2)附件

包括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登记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第二篇: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盐池县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活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完成区、市下达的农机安全生产任务,促进创建平安盐池。根据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 “十二五”创建“平安农机”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现就我县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为目标,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为载体,以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为着力点,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创优秀服务标兵”为主题的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监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确保农机生产安全、保持全县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活动,广泛开展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创优秀服务标兵”为主题的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建立农机安全联组,不断完善乡镇、村、组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农机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总体目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事故万台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达到90%以上;
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挂牌率、检验率、及驾驶员持证率达到100%,不发生重大农机安全责任事故:加强与公安部门配合,开展经常性的农机安全检查,全年检查天数不少于100天;
结合农时特点、节假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安全宣传;
逐步构建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形成“政府高度重视,农机部门参与,乡镇政府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巩固已建成达标农机示范乡镇的同时,11月底以前完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建设达标任务。

三、组织机构。

成立创建“平安农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 长:
温宇峰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
张自宇 县农牧局局长

吴军章 县农牧局副局长、农机中心主任

成 员:
郭占彬 县安监局局长

陈 平 县公安局副局长

单 广 县国土局局长

郭文科 县工商局局长

刘永辉 县交通局局长

杨彦军 县质监局局长

龚晓德 县气象局局长

饶文志 花马池镇镇长

许永生 大水坑镇镇长

王生彦 惠安堡镇镇长

刘廷志 高沙窝镇镇长

郑 参 王乐井乡乡长

范 钧 青山乡乡长

张旭斌 冯记沟乡乡长

陈志良 麻黄山乡乡长

王耀武 农机中心支部书记

刘宝堂 农机监理站站长

办公室设在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由吴军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乡、村、户标准

(一)“平安农机”示范县标准

1、县政府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将农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纳入政府安全考核范围。加强对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农机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将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规范、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完备。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户活动成效显著,“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达到60%以上。

3、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三大防线”扎实牢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大农机手、农民群众和农村学生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农机牌证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农机维修管理,教育培训等管理服务措施得力,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经常化,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入户率、检验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

4、农机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事故万台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杜绝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农机事故。

(二)“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标准

1、乡(镇)政府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户活动成效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村达到60%以上。

2、乡(镇)设有负责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各村均聘有专(兼)职农机安全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3、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人台账、农机事故、安全宣传教育等记录完整。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能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

4、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4次,建有农机安全宣传专栏、宣传材料、固定标语、警示牌等。

5、乡(镇)内90%以上的农机维修点取得技术合格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不发生重大、特大农机事故。

(三)“平安农机”示范村标准

1、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设有村级农机安全员,与农机户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户活动成绩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户达到60%以上。

2、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人台账,农机事故记录、安全学习记录完整,安全生产制度健全。积极协助县、乡有关部门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和整顿工作。

3、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村内设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学习活动室、农机安全宣传栏、农机安全宣传标语。每年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4次,经常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和学刊用报活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操作技能。

4、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95%以上。不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四)“平安农机”示范户标准

1、能模范遵守农业机械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农机安全操作规程驾驶操作,不违法载人上路,不超速超载行驶,不酒后驾驶,无违章记录,无农机责任事故。

2、农业机械牌证齐全,机具技术状态良好,按时参加年度检验。

3、积极带头参加乡(镇)、村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安全教育等活动,认真学习、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家庭成员农机安全意识高。

4、具有熟练驾驶操作和维护农业机械的技能,农机作业质量好,服务态度好,经济效益好,在群众中美誉度高。

五、开展“平安农机”活动具体目标和时间安排

(一)具体目标

1、在全县全面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争创区级级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和1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岗位标兵。

2、 在全县建立13个农机安全联组,完善乡镇、村、组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2014年全县创建2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创建12个“平安农机”示范村,100个农机示范户。

4、创建2个“平安农机”作业公司、2个“平安农机”合作社。

5、2014年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二)时间安排

盐池县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活动时间拟定于2014年3月1日—2014年11月30日进行,整个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30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早将创建全国“平安农机”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负责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人员,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各村聘用专(兼)职农机安全管理员,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宣传活动,建立农机安全宣传专栏、固定标语、警示牌、发放宣传材料等,做好各镇(乡)的农业机械及驾驶人的调查摸底。

第二阶段为集中创建全国“平安农机”活动阶段(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农机部门要与各镇(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机户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和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建立农业机械、驾驶人台账及农机事故、安全宣传教育等记录。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经常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和学刊用报活动,促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及农业机械性能,使农机维修点合格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杜绝和预防重大、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第三阶段为检查验收及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主要做好创建全国“平安农机”活动的申报、检查、验收及总结工作。

六、工作措施

(一)完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目标考核

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防控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县政府年度安全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实行目标管理。

(二)明确职责任务,强化农机基础工作

1.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综合监管职能,周密安排,将农机安全列入综合性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之一,会同相关安全监管部门,督促乡镇政府和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农机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切实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2.县农机监理部门要强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五小”农机及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1号)、《拖拉机登记规定》(农业部令第43号)、《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农业部令第72号)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年检、驾驶证年审及驾驶人培训关。实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检验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85%以上,学员培训、考试通过率达到90%以上,并按一人一档、一机一档的要求,规范驾驶(操作)人员、农业机械档案管理,时时更新和完善相关基础台账;
增添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农机安全宣传氛围;
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农机事故;
指导、督促乡镇政府开展农机安全宣传和依法履行农机安全委托执法等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修订和完善《重特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预案》,并组织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进行演练,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

3.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农机主管部门的工作,加强对拖拉机等农用运输机械的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等工作,妥善处理农机事故、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4.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会同县农机监理部门定期开展农机维修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7号)的规定,做好全县农业机械维修和配件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机维修网点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农业机械维修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从业资格,持证上岗,严防因维修质量或配件质量引发农机事故。

5.气象、国土部门要及时向农机主管部门发布气象、地质灾害等信息,提醒农机主管部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农机安全注意事项,农机部门要采取电话通知、短信群发等方式,第一时间通知乡镇政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因自然灾害引发农机事故。

6.各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的积极作用,将农机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和完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职责、制度;
摸清辖区内农机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做到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底数清、情况明并建立好相关基础台账,切实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检查、隐患排查等到工作。

(三)开展农机事故评析、寻求事故预防对策措施

县农机主管部门要会同安监、县交警、农牧等部门及乡镇政府定期举行道路交通事故预防联席会议,通报农机事故的起数、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及事故成因,研究农机事故预防措施,寻求事故预防对策。

(四)严格农机事故责任追究

对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启动事故责任倒查制,调查事故责任,并提请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工作要求

开展好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工作是全县农机安全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各乡镇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好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的组织、宣传、引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机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第三篇: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第四篇: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建设单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

维通二级公路(兰坪段)工程建设指挥部

监测单位: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建设单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

维通二级公路(兰坪段)工程建设指挥部

监测单位: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


项目名称: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

建设单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

监测单位: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批 准:
袁 艳 水保监岗证第(5000)号

核 定:
朱 武 水保监岗证第(5549)号

审 查:
蒋乐英 水保监岗证第(5548)号

编 写:
乔昱霖 水保监岗证第(5547)号

白厚院 水保监岗证第(5552)号

监测人员:

朱 武 水保监岗证第(5549)号

乔昱霖 水保监岗证第(5547)号

白厚院 水保监岗证第(5552)号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监测照片

路基工程区情况

K0+710~K0+810段

K3+160~K3+370段

K27+120段

K52+700~K52+800段

K64+082段路基区建设现状

K67+460段路基区建设现状

桥涵工程区情况

K0+420

K6+920

K29+930

K46+210

K48+296

K79+647

隧道工程区情况

维西1#隧道

清松隧道

四宝隧道

玉水坪隧道

弃渣场情况

K0+520渣场1#弃渣场

k1+105 2#弃渣场

k4+130 3#弃渣场

K5+000 4#弃渣场

k5+565 5#弃渣场

k5+565 6#弃渣场

k6+920 7#弃渣场

k10+300 8#弃渣场

K11+675 9#弃渣场

K11+675 10#弃渣场

k13+100 11#弃渣场

K15+422 12#弃渣场

k17+010 13#弃渣场

k17+080 14#弃渣场

k23+200 15#弃渣场

k27+500 16#弃渣场

k28+200 17#弃渣场

k30+000 18#弃渣场

k36+800 19#弃渣场

k39+500 20#弃渣场

k41+550 21#弃渣场

k46+800 22#弃渣场

K48+200 23#弃渣场

k55+800 24#弃渣场

k62+500 25弃渣场

k65+900 26#弃渣场

k78+400 27#弃渣场

k80+200 28#弃渣场

施工营地情况

维西段一标T梁预制场

K17+120施工营地

维西段六标拌合站

兰坪段三标施工营地

K48+000施工营地

K65+200施工营地

施工便道情况

K6+400施工便道

K19+565施工便道

k35+200施工便道

K53+600~K53+900施工便道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特性表

主体工程

项目名称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

设计主线86.152km,连接线6.572km;
设计时速40km/h、60km/h,路基宽 8.5m、10m、12m,沥青路面;
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隧道3194m/6座,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项目总占地面积234.32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67.72hm2,临时占地66.60hm2。

建设单位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维通二级公路(兰坪段)工程建设指挥部

建设地点

维西县、兰坪县

工程等级

二级公路

所在流域

澜沧江流域

工程总投资

267877.50万元

开工时间

2017年8月

完工时间

2020年3月

水土保持方案

地貌类型

中高山构造剥蚀地貌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气候类型

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7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16.81万t

土壤流失控制比

1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865.12hm²

拦渣率%

95

项目建设区面积

539.30hm²

林草植被恢复率%

99

直接影响区面积

325.82hm²

林草覆盖率%

27

防治区类型

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

省级重点监督区

水土保持总投资

9778.83万元

水保方案批复文号

云水保许〔2012〕589号

方案批复监测费

63.16万元

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开始时间

2017年10月

预计监测结束时间

2021年3月

监测范围

372.12hm²

监测费用

48万元

监测内容

监测点

监测内容

监测点

方法

数量(个)

方法

数量(个)

1

水土流失因子

植被样方、调查

2

2

水土流失状况

侵蚀钉、米级小区侵蚀沟、沉沙池

5

3

水土流失危害

调查、巡查

6

4

水土保持措施

调查

10

5

水土保持效果

调查

6

6

突发性重大水土流失事件

调查、巡查

全线

监测单位

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

昆明市白龙路世界花苑合欢苑1单元502室

项目负责人

谭仙林

电话(传真)

139********(0871-65625981)


前 言 1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

1.1 项目概况 1

1.2 项目区概况 33

1.3 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43

1.4 监测准备期现场调查评价 47

2 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56

2.1 监测目标和任务 56

2.2 监测范围和分区 56

2.3 监测重点和布局 58

2.4 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70

3 监测内容和方法 72

3.1 施工准备期 72

3.2 工程建设期 73

3.3 试运行期 91

3.4 监测频次 93

4 预期成果及形式 95

4.1 监测记录表 95

4.2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95

4.3 附件 98

5 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 99

5.1 监测项目组及人员组成 99

5.2 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100


附件:

附件1:水土保持监测委托书;

附件2:《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准予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云水保许〔2012〕589号);

附件3:《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K0+000~K10+026、K75+100~K86+054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的批复》(云交基建〔2018〕10号)。

附件4:《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云交基建〔2018〕10号)。


附表:

附表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

附表2: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

附表3: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

附表4:临时堆放场监测记录表

附表5: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

附表6:工程措施监测记录表

附表7:植物措施监测记录表

附表8:临时措施监测记录表

附表9: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

附表10: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变化表

附表11:典型监测点概况表

附表12:地形地貌和地表组成物质监测成果表

附表13:侵蚀沟样方调查表

附表14:侵蚀针小区调查记录表

附表15:植被野外样方调查表

附图:

附图1:项目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总平面布置、监测范围及监测点布置图;

附图3: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设计图;

附图4:水土保持标识设计图。

前 言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及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境内,该项目是《云南省公路网规划(2005~2020年)》云南省干线公路网一般干线网布局方案“8619”(即8纵、6横、19条联络线)中的第7纵线(德钦~沧源1050km)中的一段,同时通过与S311线、S225线的横向连接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小环形经济圈,在其路网分布中起着横向连接作用。

工程起点位于维西(塔城)-德钦二级公路K67+000处(拉河杜),途径鸡冠山、维西一中、扎木迪、山神庙垭口、岔河、碧玉电站、河西、通甸,止于兰坪县通甸镇接剑兰线S311线K62+640接线处。路线总体走向呈北南走向,主干线全长86.152km(维西段36.352km,兰坪段49.800km),同步建设维西县城连接线0.970km,河西连接线2.914km,通甸连接线2.688km。

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40km/h、60km/h,路基宽 8.5m、10m、12m,沥青路面。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隧道3194m/6座,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改移道路5.93km,改移沟道162m,改移河道157m,共布置弃渣场28处,混凝土拌合站8处,梁板预制场6处,项目部11处,全线共布置施工便道40.77km。维通二级公路总占地面积234.32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67.72hm2,临时占地66.60hm2。工程挖方总量479.20万m3,填方总量156.92万m3,弃方322.28万m3。

工程总投资267877.5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13089万元。工程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3月完工试通车。其中一期工程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二期工程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

根据相关要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于2012年2月委托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以下简称“《水保方案》”)的编制工作。2012年12月26日,云南省水利厅以“云水保许〔2012〕589号”文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批复。

2015年8月14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云发改基础〔2015〕1105号”文件对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

2017年7月12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以“云交基建〔2017〕135号”文件:“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的批复”对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进行了批复。

2018年1月31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以“云交基建〔2018〕10号”文件对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

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及时掌握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运行情况及水土流失动态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主体工程的运行安全,同时保证工程水土保持专项验收顺利通过并投入运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于2017年10月,委托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任务委托书详见附件1)。

接到任务后,我公司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组,于2018年3月~11月多次对现场进行了踏勘和资料收集。同年12月监测组根据相关规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监测实施方案(送审稿)》(以下简称“《监测方案》”)。

根据现场调查,截止2018年12月,本项目已启用28处弃渣场,现阶段已对部分施工区域实施了拦挡、排水、临时防护等措施。监测组以批复的《水保方案》和实际施工情况开展维通二级公路水保监测工作。


1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基本情况

一、工程特性

项目名称: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

项目性质:新建建设类项目

建设单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

维通二级公路(兰坪段)工程建设指挥部

项目建设地点:维西县、兰坪县

项目内容:主干线全长86.152km(维西段36.352km,兰坪段49.800km),同步建设维西县城连接线0.970km,河西连接线2.914km,通甸连接线2.688km。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隧道3194m/6座,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40km/h、60km/h,路基宽 8.5m、10m、12m,沥青路面。

建设期:总工期为32个月,工程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3月完工试通车。其中一期工程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二期工程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

总投资:工程总投资267877.5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13089万元。

二、工程地理位置及线路走向

(1)工程地理位置

线路跨越迪庆州维西县,怒江州兰坪县。起点东经99°15′58.71"、北纬27°12′49";
终点东经99°31′49.84"、北纬26°40′25.19"。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线路

工程起点位于维西(塔城)-德钦二级公路K67+000处(拉河杜),途径鸡冠山、维西一中、扎木迪、山神庙垭口、岔河、碧玉电站、河西、通甸,止于兰坪县通甸镇接剑兰线S311线K62+640接线处。路线总体走向呈北南走向。

三、主要技术指标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主干线长86.152km,连接线6.572km。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表1-1 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设计值

1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40、60

3

路基宽度

m

8.5~12

4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10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60

5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

6

最大纵坡

%

7

7

最短坡长

m

150

8

正线工程路基宽度

整体式路基宽度

m

2x3.5

9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I级

10

设计洪水频率

大、中桥

1/100

小桥、路基、涵洞

1/50

11

项目组成

占地面积(hm2)

备注

路基工程区

164.03

桥涵工程区

0.97

全线设计桥梁106座

隧道工程区

0.16

隧道共计6座

附属工程区

2.56

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

改移工程区

1.84

改移道路5.93km,改移沟道162m,改移河道157m

施工营地区

13.27

施工便道区

6.36

弃渣场区

45.13

启用弃渣场28处

12

合计

234.32

1.1.2工程变化情况

(1)水保方案阶段工程组成情况: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项目工程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及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境内,地处云贵高原北西缘与康藏高原交接处、横断山脉中段,工程起点位于维西县起于在建维西(塔城)-德钦二级公路K67+130处(拉河杜),途径永春、河西、通甸镇,止点止于兰坪县通甸镇接剑兰线S311线K62+640接线处,主要位于北纬26°53′~28°02′东经 98°54′~99°55′之间,路线总体由东向南布线,路线走向由北北西向南南东展布。

线路全长83.917km,维西县里程桩号为AK0+000~AK35+700,兰坪县里程桩号为AK35+700~AK83+917,同步建设维西县城连接线5.26995km,河西连接线0.393222km。全线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度12m(10m)。主线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置大桥20932m/81座,中桥300m/4座,小桥120m/6座,涵洞(通道)178道;
布置隧道4802m/7座,其中长隧道2110m/1座,中隧道980m/1座,短隧道1712m/5座(单洞长);
设置服务区2处、维通路养护站2处、隧道管理站2处;
实施改河工程8处,改河长度1760m。

根据建设需要,共设弃渣场90.81hm2/48处,施工营地区35.28hm2/55处,施工便道92.69hm2/82.39km,表土堆放场34.85 hm2/130处。工程共占地539.30hm2,其中:维西县占地264.16hm2,兰坪县占地275.14hm2;
总占地中主体工程计列占地面积377.53hm2,方案新增占地面积161.77hm2;
总占地中永久占地312.28hm2,临时占地227.02hm2。

工程共计开挖土石方7999140m3,回填土石方2406110m3,区间调配土石方219796m3,外借土石方69408m3,产生永久弃渣5662438m3。

工程总投资322787.4804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55891.3352万元。

建设总工期为30个月(2.50a),即2013年7月~2015年12月。

(2)施工阶段工程组成情况:

《监测方案》数据主要以《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为准。

工程起点位于维西(塔城)-德钦二级公路K67+000处(拉河杜),途径鸡冠山、维西一中、扎木迪、山神庙垭口、岔河、碧玉电站、河西、通甸,止于兰坪县通甸镇接剑兰线S311线K62+640接线处。路线总体走向呈北南走向,主干线全长86.152km(维西段36.352km,兰坪段49.800km),同步建设维西县城连接线0.970km,河西连接线2.914km,通甸连接线2.688km。

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40km/h、60km/h,路基宽 8.5m、10m、12m,沥青路面。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隧道3194m/6座,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改移道路5.93km,改移沟道162m,改移河道157m,共布置弃渣场28处,混凝土拌合站8处,梁板预制场6处,项目部11处,全线共布置施工便道40.77km。维通二级公路总占地面积234.32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67.72hm2,临时占地66.60hm2。工程挖方总量479.20万m3,填方总量156.92万m3,弃方322.28万m3。

工程总投资267877.5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13089万元。工程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3月完工试通车。其中一期工程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二期工程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

根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情况及现场调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改变原水保方案设计阶段(可研阶段)规划方案,工程线路走向与《水保方案》对比局部路段发生变化,隧道、桥梁布设、临时用地的位置和大小发生变化,特别是施工阶段选定的弃渣场大部分为重新选址布设;
导致工程实际建设内容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因此本监测设计认为《水保方案》所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不再适用于本项目,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建议业主单位尽快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委托相关单位完成水土保持变更设计。

表1-2 项目组成变化情况对比

项目组成

《水保方案》确定的组成及情况

《施工阶段》确定的组成及情况

占地面积

539.30hm2

234.32hm2

建设工期

30个月

31个月

工程总投资

总投资322787.48万元,土建投资255891.34万元

总投资267877.50万元,土建投资213089万元

路基工程区

主干线全长86.154km(维西段35.700km,兰坪段48.217km),维西县城连接线5.26km,河西连接线0.393km;
占地306.64hm2

主干线全长86.152km(维西段36.352km,兰坪段49.800km),维西县城连接线0.970km,河西连接线2.914km,通甸连接线2.688km;
占地164.03hm2

桥涵工程区

全线共设置大中小桥22922m/98座,涵洞(通道)197道;
占地1.04hm2。

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其中占地0.97hm2。

隧道工程区

共布置隧道4802m/7座,占地面积共计0.14hm2。

共布置隧道3194m/6座,占地面积共计0.16hm2。

附属工程区

设置服务区2处、维通路养护站2处、隧道管理站2处,总占地面积2.81hm2。

设置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总占地面积2.56hm2。

改移工程区

改河工程8处,改河长度1760m,占地1.65hm2。

改移道路5.93km,改移沟道162m,改移河道157m,占地1.84hm2。

弃渣场

共设置弃渣场48处,总容量839.39万m3,总堆放量590.34万m3(自然方),占地面积90.81hm2

共设置弃渣场28处,总容量402.86万m3,总堆放量296.88万m3,总占地面积45.13hm2

表土堆场

共设置21处临时表土场,用于堆放主体工程路基边坡植物措施及主体工程施工便道植物措施所需表土占地面积8.24hm2;
其余区域设置109处表土堆场,不另行征地。

表土堆存于弃渣场内或土地整理项目综合利用,不另行单独征地

施工便道

共布设施工道路总长度82.39km,总占地面积92.69hm2。

共布设施工道路总长度40.77km,占地面积6.36hm2

施工营场地

共布设临时施工场地55处,共占地35.28hm2。

共布设施工场地25个,占地面积13.27hm2


1.1.3项目组成及布置

根据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建设情况分为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附属工程区、改移工程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便道区、弃渣场区八个部分组成。

项目各区布设情况介绍如下:

1.1.3.1路基工程区

一、路基横断面

(1)主线路基标准横断面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为8.5、10.0m,沿线过村镇聚居区路段路基宽度为12.0m。AK24+300~AK48+775.271、AK52+620.674~AK74+400段:0.75m(土路肩)+ 0.75m(硬路肩)+2×3.50m(行车道)+0.75m(硬路肩)+0.75m(土路肩);
AK0+000~AK24+300、AK48+775.271~AK52+620.674、AK74+400~AK83+917.206段:0.75m(土路肩)+ 1.75m(硬路肩)+2×3.50m(行车道)+1.75m(硬路肩)+0.75m(土路肩)。

二、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

全线填方路段,当路基高度<8.0m时,边坡坡率为1:1.5;
当8.0m≤路基高度≤20.0m时,边坡上部8.0m坡率为1:1.5,8.0m以下坡率为1:1.75;
当路基高度>20.0m时,边坡上部8.0m坡率为1:1.5,8.0~20m坡率为1:1.75,20.0m以下坡率为1:2.0,护坡道宽2.0m;
填方边坡高度≥8.0m时,采用台阶式边坡,各级边坡平台宽度为2.0m,护坡道及平台均设置向内倾斜3.0%的横坡。

(2)挖方路基

挖方路段,一般路基,当路基高度<6.0m时,边坡坡率为1:1.5;
当6.0m≤路基高度≤10.0m时,边坡下部6.0m坡率为1:1.75,6.0m以上坡率为1:1.5;
当路基高度>10.0m时,边坡下部6.0m坡率为1:2.0,6.0~10m坡率为1:1.75,10.0m以上坡率为1:1.5;
挖方边坡高度≥6.0m时,采用台阶式边坡,各级边坡平台宽度为2.0m,平台均设置向内倾斜3.0%的横坡,挖方边坡高度≥4.0m时,在坡脚设挡土墙。

(3)高填深挖路基

路堤最大高度大于20m,以及软土路堤大于10m时属于高填路基,高填路基在路床顶面以下180cm,范围铺设2层土工格栅,清表后分层压实。填路基范围见表1-3。

表1-3 高填路基范围表

序号

里程桩号

路段长度

最大挖深(-)

平均挖深(-)

备注

m

m

m

1

K36+940~K37+020

80

35.60

32.30

均位于山脊边缘,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情况复杂,采用隧道实施条件困难、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成本较高。

2

K39+680~K39+740

60

33.75

31.88

3

K46+650~K46+680

30

31.30

30.65

4

K50+470~K50+500

30

33.90

31.95

5

K62+520~K62+550

30

32.00

31.00

6

K63+895~K63+975

80

34.55

32.28

合计

410

三、软基路段处理

本段公路不良地质地段主要为软土、膨胀土等。软土路基地段根据地质情况采取路线绕避、碎石桩、片石挤淤、碎石垫层、换填法、袋装砂井等处治措施。膨胀土采用避让、桥梁或换填土、改变土质等处治方法。换填法适用的经济实用高度一般为0.3~3m,特别对于软基较浅(1~2m)的泥沼地特别有效,换填材料一般采用河沙、碎石等。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过大,则采用换填法会增加弃方与取料方量而增大工程成本。对于高度大于3m的软土路基则采用碎石桩等其他措施。

四、路基坡面防护

(1)一般路基防护

对于填方路段,当路堤边坡填筑高度H≤4.0m 时,采用草灌防护;
当路堤填筑高度4.0m<H≤20.0m 时,采用拱形格框植草护坡。

对于路堑路段,土质(含全、强风化岩)挖方边坡的防护采用草灌防护;
强风化岩层挖方边坡采用钢筋砼框格植草或浆砌片石网格植草防护;
微~弱风化岩层挖方边坡采用钢筋砼框格植草防护;
微风化硬质岩石挖方边坡或整体性较好的弱风化岩石挖方边坡,采用钢筋砼框格植草防护。

(2)高填路堤防护设计

路堤边坡高度超过8.0m地段,路基根据地形、地质等情况分别采用下列措施,以增强其稳定性。

①填方基底必须先清除种植土或草皮,地面横坡陡于l:5的地段挖台阶 (台阶宽度不小于2.0m)。高路堤断面形式采用台阶式,平台宽度不小于2m,平台上加设截水沟。

②地基覆盖层较厚,承载力不高的地段,根据实际情况增强抗滑措施,基底压填片石及铺设土工格栅,以增强路堤的整体稳定性。

(3)陡坡路基防护

陡坡路基根据填挖高度、土石方平衡情况,填方地段采用衡重式、重力式路肩挡土墙(或土工格栅结合路堤墙)、桩板墙等措施处理;
挖方地段采用重力式(仰斜式)路堑挡土墙、锚杆框架梁、预应力锚索框格梁等措施处理。

(4)桥头路基防护

为控制桥台后填土的不均匀沉降,在桥台后4~10m范围路基段沿路线方向采用透水性材料填筑。受洪水淹没的桥台,台后10m、桥台锥坡及溜坡等采用M7.5浆砌片石防护。

五、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综合考虑了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和路面排水,使各种排水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并有足够排水能力的完整排水系统。路基排水系统由排水沟、边沟、截水沟、衬砌拱泄水槽及急流槽等组成。

六、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由路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渗沟组成。

路面结构层排水:路面面层底部设沥青下封层,路面结构层外侧土路肩内设置纵向碎石盲沟及排水管,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的下渗水。

七、路面工程

根据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路面工程根据交通量及项目使用要求,项目所在地区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确定路定路面结构方案,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达到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拟定路面结构为:

4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 + 7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 0.6cm改性沥青稀浆封层 + 4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 20cm厚级配碎石。

硬路肩:路面结构组合与行车道路面相同。

1.1.3.2桥涵工程区

一、桥涵结构

桥梁上部结构型式的选择,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施工难度和环保要求,并综合考虑其受力特点和经济性。选定10m<跨径≤20m时采用空心板桥;
20m<跨径≤50m时,采用T梁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
跨径>50m 的桥梁,需进行特殊设计。

桥梁下部构造桥墩以柱式桥墩为主,桥台以重力式桥台(台高≤6m)、柱式桥台(台高≤8m)承台分离式桥台或肋板式桥台(台高>10m)为主。

二、设计标准

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公路—II级;
跨线桥净高不小于5m,桥面外缘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大桥为1/100,中桥、小桥、涵洞均为1/500。

三、桥梁规模及数量

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

1.1.3.3隧道工程区

隧道按山岭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6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0.5+2×3.5+0.5+1.0=10.0 m,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纵坡:0.3~3.0%。

共布置隧道3194m/6座,其中长隧道1987m/1座,中隧道1207m/5座。

1.1.3.4附属工程区

附属工程区主要包括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

1.1.3.5改移工程区

本项目修建路线与道路交叉、干扰较多,对被交叉或受干扰的道路进行改移和改建,以保证原有道路的正常通行功能,改移道路主要为等外及的通村及现有等级公路;
改河(沟渠)设计以维持原有沟渠的流量流向等排灌功能,对原河道进行改弯取直,并按原河道断面进行设计。共计改移道路总长度5.02km,改移沟道长度0.16km,改移河道157m。

1.1.3.6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主要包括主体便道、弃渣场便道、施工营地便道和施工场地便道4种,规划施工便道总长度为40.77km。

1.1.3.7施工营地区

根据施工总布置图结合现场调查,维通二级公路施工营地区包含:钢筋加工场,混凝土拌合站、项目部、梁板预制场等,其中混凝土拌合站8处,梁板预制场6处,项目部11处。

1.1.3.8弃渣场区

施工阶段共启用弃渣场28座,累计扰动面积45.13hm2,堆渣约296.88万m3,砌筑挡渣墙2089m,渣场外围截水沟832m,简易土质排水沟435m。

表1-4 弃渣场情况表

序号

桩号

扰动面积

容量

堆渣量

挡墙

截排水沟

 

hm2

万m3

万m3

m

m

维西段

1

K0+520右侧

1.42

26.15

24.15

95

 

2

K1+105左侧

2.43

32

30.84

0

 

3

K4+130左侧

1.23

25.2

7.20

46

435

4

K5+000左侧

0.43

3.12

2.51

65

 

5

K5+565左侧

0.30

3.58

2.91

32

 

6

K5+565右侧

0.98

5.37

4.30

45

 

7

K6+920左侧

2.09

13.8

13.04

78

822

8

K10+300左侧

0.70

5.62

5.75

0

 

9

K11+675右侧

2.41

11.25

10.26

76

 

10

K11+675右侧

1.91

15.26

14.02

85

 

11

K13+100 左侧

2.09

11.35

10.44

 

 

12

K15+422左侧

1.54

13.46

12.76

65

 

13

K17+010左侧

1.77

7.26

5.05

56

 

14

K17+080左侧

4.21

52

41.80

0

 

15

K23+200左侧

0.84

6.2

5.72

0

 

16

K27+500左侧

1.05

10.26

4.31

95

 

17

K28+200右侧

4.07

62.3

40.86

301

 

18

K30+000右侧

1.14

9.08

8.00

85

 

小计

30.61

313.26

243.91

1124.00

1257.00

兰坪段

19

k36+800 右侧

2.18

8.16

5.03

115

 

20

k39+500 右侧

1.41

11.74

10.37

56

 

21

k41+550 右侧

0.99

12.07

11.35

96

 

22

k46+800右侧

1.47

8.65

5.4

151

 

23

k48+200右侧

0.98

6.56

2.5

103

 

24

k55+800右侧

1.27

7.56

3.5

127

 

25

k62+500右侧

1.11

5.04

3.72

106

 

26

k65+900 右侧

3.4

18

1.5

95

 

27

k78+400右侧

0.8

7.26

6.8

116

 

28

k80+200 右侧

0.91

4.56

2.8

0

 

小计

14.52

89.6

52.97

965

0

合计

45.13

402.86

296.88

2089.00

1257.00

1.1.3.9表土堆场区

工程剥离表土量全部临时堆放于弃渣场内,用做后期绿化或复耕覆土,不再新增临时表土堆场。

1.1.4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

1.1.4.1施工组织

本工程施工布置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的原则,根据维通二级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和工程条件,以路基工程、隧道工程、桥梁施工为中心,进行临时设施、渣场和其它设施的设置,尽可能优化总体施工。施工营房租用当地民房,工程施工所需的混凝土拌和、构件预制场等施工场地都在方便安全的前提下临时布设。

(1)主要材料

路面用碎石、玄武岩、砂料向沿线合法的采石场、沙场购买。砾石、沙子及土料等材料从具有合法开采条件的砂、砾石、土料场购买,购买合同时注明砂、石料场相关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料场经营方承担。

(2)其他材料

一般工程使用的水泥由附近县的当地水泥厂采购。钢材、沥青、石灰等外购材料可在当地地购买。木材在当地采购。

3、施工用水、用电

沿线水源分布、储量以及水质均可满足生活及施工用水需要,为保证水源合理使用,各施工点修建一定规模的蓄水池。

大型拌和场与地方电力部门进行沟通,采用架设线路供电,小型桥涵、构造物可采用自发电

4、施工通讯

施工通讯采用无线通讯,如手机、对讲机等均可满足通讯要求。

5、其它材料

其它油料、火工材料、木料等以及主副食品供应,从当地采购。

6、运输条件

主线和连接线沿线均有乡道、县道,交通便利。

7、标段划分

施工图阶段将全线划分为11个标段。建设单位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通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维通二级公路(兰坪段)工程建设指挥部。

1.1.4.2施工工艺

一、路基土石方施工工艺

(1)填方路基

1)场地清理、填前夯实和清(表)淤回填

①场地清表

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草皮、农作物根系和表土用推土机推除、树根和不适宜材料全部挖走,集中堆放至处置点。

②软基换填

沿线软土地基,根据地质情况,采取片石挤淤、碎石垫层、换土等处治措施,采用机械配合自卸汽车彻底清除软土,基底晾干填前压实后采用设计规定的材料分层填筑。

③填前压实

路堤基底清除表土,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分层回填至原地面标高;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时,基底压实度不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
当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分层回填压实。填前夯实的压实度要求≥90%,且回填层的密实度按对于区位的压实度控制。

2)基底处理

路基填筑前,对基底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进行填方施工。

地面自然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将原地面人工配合机械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顶做成3%的内倾斜坡,按设计图纸铺设土工格栅。

3)结构物回填

结构物处采用透水性材料或碎石土作为回填材料。在填方路基斜坡面上挖成台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后分层回填。分层松铺厚度不大于15cm,在结构物背墙或明显的地方标明高度,逐层填筑、逐层碾压检测。结构物处的压实度要求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均为96%。在回填施工过程中,应对称回填压实并保持结构物完好无损。压实机压不到的地方,使用小型机动夯具或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其他办法压实。对于柱式、肋板式桥台,先填土后再进行盖梁或台帽的施工。

(2)挖方路基

不论是土质挖方或石质挖方,都应清表,即清除树根、杂草和覆盖土(石质地段),避免其混入填料中。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侧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的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

(3)路基修整

首先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等。土质路基应用人工或机械刮土或补土的方法整修成型。路堑边坡整修应按设计要求的坡度,自上而下进行刷坡,不得以土贴补。

在修整加固坡面时,应预留加固位置。当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时,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

土质路基表面做到设计标高后应采用平地机或推土机刮平,铲下的土不足以填补凹陷时,用松土器将表面以下15cm左右土层勾松,然后采用与路基表面相同的土填平夯实,严禁薄贴皮。

二、桥涵工程施工工艺

本项目公路建设有特大桥、大桥和中桥。采用桩基础,桥墩/台、桥梁形式多样。具体施工如下:

(1)基础施工

1)桩基础

跨河桥梁桩基施工前先修建围堰,然后再进行桩基施工。桩基设计采用机械钻孔桩施工和人工开挖相结合,钻孔产生的泥浆经沉淀后排放。吊车吊放钢筋笼,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混凝土运输车运输,采用串筒灌注混凝土。总体程序如:测量放线→投放桩中线→钻孔→桩底处理→吊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养护。

2)扩大基础

扩大基础,其主要步骤如下:准备工作→放线→平整场地→明挖至持力层→桥墩施工。施工时应注意扩大基础的边坡防护。

(2)立柱、系梁及盖梁施工

系梁、立柱采用整体式钢模板,砼运送搭设简易便桥和提升设施,在桩柱接头安放防漏浆的海绵或高弹橡皮防止漏浆,其它工作按常规施工。立柱砼浇捣一次立模一次浇筑成型,保证立柱美观光洁。

(3)桥面结构施工

桥面结构施工包括:铰缝砼施工、桥面铺装砼施工、及防撞护栏施工。

1)铰缝砼浇注

① 板侧面(铰缝)在梁板安装前全部凿毛洗净,砼浇筑前,用水润湿。

② 清理梁板上及铰缝内的杂物,板底铰缝下用铁丝吊木板作底模,在企口缝底部用少量高标号砂浆封底,以避免铰缝砼漏浆。

③ 把砼运至现场,先用50型振捣捧振捣至密实后用人工整平并清除多余砼。

④ 浇注完毕后进行湿养,养生期间严禁堆放建筑材料或通行车辆。

⑤ 铰缝结束后可安排梁底勾缝工作,以达到美观的要求。

2)桥面铺装

清理桥面上的杂物,冲洗干净,绑扎桥面铺装钢筋后立模,砼均匀铺设,铺设的高度略高于桥面标高,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用平整板粗平,滚筒精平,之后进行表面处理,待具一定强度后,进行覆盖洒水养生,相应拆除模板。

(4)桥涵施工:桥涵施工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大桥工程通常可先于路基工程开工,先施工桥下部构造物,再施工桥面。本项目大桥上部采用预应力砼连续箱梁下构桥墩采用单柱式墩,桥台采用U形台,明挖扩大基础。跨越水体的桥梁基础施工应在枯水期进行,水中基础工程可以采用围堰的施工工艺。桥梁基础采用灌注桩基础或扩大基础,就地砌筑或浇筑施工。钻孔灌注桩施工当地为浅水时,宜采用施工平台,采取筑岛施工法;
场地为深水时,可采用钢管桩施工平台、双壁钢围堰平台等固定式平台,也可采用浮式施工平台。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的情况下可采用挖孔灌注桩。水中围堰高度要求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0.7m。围堰外形考虑河流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等因素,并满足堰身强度和稳定的要求。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灌桩前修建好泥浆池,灌桩出浆进入泥浆池进行土石的沉淀,沉淀后的泥浆循环利用。在利用定期清理泥浆池,清出的沉淀物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不得倾倒在水体中。

四、附属工程施工工艺

附属配套工程包括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主要指: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的路面标线及必须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江河等路段设置的路侧护栏,平面交叉设置标志和必须的交通安全设施,以及连续长陡下坡、坠石、风沙等危及公路安全的路段做特殊情况下的交通安全设施。

根据本段公路的特点,本项目主线控制工期的工程为路基工程和防护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路基工程、交叉工程同时开始施工,其中不良地质地段考虑优先处治,如软基、滑坡等工程。路基工程完成后,路面工程及交通工程进场。

五、表土收集施工工艺

对于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先清除植被,再根据设计剥离厚度,由人工配合反铲及推土机顺等高线方向对表层土进行剥离,剥离分区分段进行,表土由装载机装自卸汽车运往附近的弃渣场一边集中堆存(用作后期植物措施覆土)。表土由人工配合反铲装载机装自卸车运输至覆土区域。表土回采自上而下分区分层开挖回采,回采施工过程中要及时修整堆土坡形,确保堆土场稳定。

六、弃渣场施工工艺

弃渣场首先施工排水设施和挡渣墙,弃渣时从低处分层堆弃,经压实后再堆弃上一层,弃渣结束后回填表土并恢复植被。路基土石方调运严格按设计进行,按设计要求进行取弃土石方。

1.1.4.3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1)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建设期剧烈扰动、破坏原地貌植被,使工程用地范围内原地貌植被所具有的保水护土功能迅速降低或丧失,大量松散堆积物易被冲蚀造成流失;
自然恢复期,由于植被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存在一定水土流失。

项目建设伴随着剥离表土、土石方开挖、修筑施工便道、堆弃土(石、渣)、建立临时设施等施工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占用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毁坏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
同时,增加大量裸露地表,势必加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施工还会影响到项目周边区域,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若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将给项目区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本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见图。

图 1-2 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公路建设的特点和路线所经区域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水土流失类型,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有以下类型:

①水力侵蚀

公路建设施工作业面、料场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等松散堆积物,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冲刷下造成流失。路基、管线开挖产生的大量临时堆土,深挖方段形成的裸露边坡,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冲刷和沟槽水流冲刷引起的溅蚀、面蚀和沟蚀,水力侵蚀是该项目的主要水土流失类型。

②重力侵蚀

由于土石方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原有的地表岩土结构平衡遭到破坏,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坍塌、滑坡、泥石流,出现水土流失。

(2)施工工艺造成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①路基挖填

路基挖填均使用机械化施工,将直接导致地表原始植被的丧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得地表土壤的抗冲能力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路基填筑过程中,裸露的土质边坡在遇暴雨时,将产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前期需进行清理表土、拆除旧路面,施工中各种地下管线埋设、路基开挖填筑、这些施工都会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改变微地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项目位于山区路段,路堑开挖施工不当有可能诱发边坡坍塌、滑坡等重力侵蚀。

填方路堤施工要进行开挖排水沟,分层填土,存放压实,修整边坡等行为,开挖土方及填埋后多余土方的散置堆放也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在此期间一旦发生降雨,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水土流失。

路基边坡形成过程中,由于边坡防护体系还未形成,在此期间发生降雨,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水土流失。

②路面施工

项目区的气候条件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路基砂砾层、二灰、面层的铺设过程都可能赶上大雨和强风,形成面蚀和风蚀,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道路面层施工中路面雨水进入河道,会对河流水质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中防护不到位,弃渣乱排乱放,会加大河流输沙量,甚至会严重危害河流排洪行洪能力。

道路建设致使项目区内道路路面不透水硬化面积的扩大,项目区土壤入渗明显减少,道路范围内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通过道路排水系统迅速排出路基范围,引起项目区水的流失。

③桥梁施工

桥梁基础钻孔开挖灌注,灌注桩、承台及桥墩施工过程中,基础的开挖将会对一定范围的地表造成大的扰动,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尤其当跨河桥梁两岸地质条件较差时,基础的开挖与围堰拆除产生的渣土,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桥涵是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涵施工时需填筑或深挖,桥涵施工点水流集中,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扰动使得新的水土流失的形成成为可能,桥梁的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泥浆水的使用势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④工程弃渣

弃渣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松散堆弃,如不采取防护措施,由于弃渣结构差,土质松散,孔隙率大,且表面无植被防护,若遇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严重的冲沟侵蚀。

⑤临时设施

公路建设过程中,新修施工便道和施工营场地等一些临时占地行为,临时场地的清理、平整会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会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
料场施工材料及清理的表层土堆放如防护不到位,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均会造成水土流失。

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5。

表1-5 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表

序号

工程环节场所

影响原因和现象

影响程度

1

边坡开挖

土石方开挖、边坡破碎陡峭,在雨水、地表径流、重力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

2

路基填筑

土壤结构变化、植被破坏,易发生水土流失。

3

桥涵工程

桥基开挖施工废渣、岩浆和淤泥。

4

隧道工程

隧道口的开挖形成裸露边坡和台面。

5

弃渣场

地表植被破坏,堆渣或裸地易产生水土流失。

6

施工便道、使用营地等临时占地

路基开挖、填筑、植被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

注:“★”表示严重影响,“☆”表示一般影响。


1.1.5工程占地

根据两阶段设计资料和实际情况统计,项目总占地234.32hm²,其中永久占地167.72hm²,临时工程总占地66.60hm²。占地类型主要为林地、灌木林、经果林、坡耕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等。

表1-6 工程占地情况表 单位:hm²

序号

项目分区及组成

占地类型及面积

合计

林地

灌木林

经果林

水田

坡耕地

园地

交通运输用地

建设用地

其它用地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路基工程

53.76

17.09

0

2.31

49.38

0

32.53

2.12

6.84

164.03

1

主干线

52.49

16.78

0

2.31

49.19

0

32.53

1.95

6.84

162.09

1.1

维西段

28.59

3.75

 

0.32

23.38

 

6.9

0.63

 

63.57

1.2

兰坪段

23.9

13.03

 

1.99

25.81

 

25.63

1.32

6.84

98.52

2

维西连接线

0.85

0.31

 

 

 

 

 

 

 

1.16

3

兰坪连接线

0.42

 

 

 

0.19

 

 

0.17

 

0.78

桥涵工程

0.16

0

0

0

0.59

0

0

0

0.22

0.97

1

维西段

 

 

 

 

0.45

 

 

 

0.2

0.65

2

兰坪段

0.16

 

 

 

0.14

 

 

 

0.02

0.32

隧道工程

0.1

0

0

0

0.06

0

0

0

0

0.16

1

维西段

0.06

 

 

 

0.03

 

 

 

 

0.09

2

兰坪段

0.04

 

 

 

0.03

 

 

 

 

0.07

附属工程

0.55

0

0

0

1.65

0.12

0

0.24

0

2.56

1

维西段

 

 

 

 

1.02

0.12

 

0.24

 

1.38

2

兰坪段

0.55

 

 

 

0.63

 

 

 

 

1.18

改移工程

0.25

0

0

0

1.2

0

0

0

0.39

1.84

1

维西段

0.25

 

 

 

1.2

 

 

 

 

1.45

2

兰坪段

 

 

 

 

 

 

 

 

0.39

0.39

施工营地

0

0

0

0

8.12

0

0

0.12

5.03

13.27

1

维西段

 

 

 

 

3.14

0

 

0.12

0.42

3.68

2

兰坪段

 

 

 

 

4.98

 

 

 

4.61

9.59

施工便道

2.11

0

0

0

3.76

0

0

0

0.49

6.36

1

维西段

1.26

 

 

 

2.26

 

 

 

0.33

3.85

2

兰坪段

0.85

 

 

 

1.5

 

 

 

0.16

2.51

弃渣场

14.53

0.13

1.11

0

16.21

0

0

0

13.15

45.13

1

维西段

14.53

0.13

1.11

 

10.09

 

 

 

4.75

30.61

2

兰坪段

 

 

 

 

6.12

 

 

 

8.4

14.52

合计

71.46

17.22

1.11

2.31

80.97

0.12

32.53

2.48

26.12

234.32


1.1.6土石方平衡情况

工程挖方总量479.20万m3,填方总量156.92万m3,弃方322.28万m3。

1.1.7工期安排

工程于2017年8月正式动工,预计2020年3月底完工,总工期31个月。其中一期工程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二期工程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

1.2项目区概况

1.2.1自然条件

1.2.1.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及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境内,地处云南高原西北部与康藏高原接触处、横断山脉中段,山脉与水系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山岭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同的盆地,除山间盆地外,多属中高山山原峡谷地形地貌。全线最高点位于维西县南部庆福村一带,海拔2855.63m,最低点位于维西县城附近起点,海拔2154.23m。

1.2.1.2地质及地震

一、地质构造

项目位于青藏高原南东缘横断山区,为三江地槽褶皱系与扬子地台衔接部位,构造形迹较为复杂,断层纵横交错,相互切割。路线区段位于维西褶皱带内次级构造单元霞若-维西褶皱束内,路线区域以北北西向构造为主。对路线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形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起控制性作用的构造形迹主要有:阿优比向斜、腊东阁背斜、小马厂向斜及四十驮断裂(F4)、腊八底断裂(F9)、望香台断裂(F34)。路线所经过的局部区域内在断层带附近岩石一般破碎,古滑坡体、不稳定陡坡常见发育。

(1)阿优比向斜:该向斜轴向北西,核部为崔依比组二段(T3c2)灰绿色玄武岩夹细碧岩、凝灰岩、灰岩透镜体;
翼部为T3c1灰色、灰绿色石英角斑岩、细碧岩夹流纹岩、安山岩。向斜西翼受断裂不同程度切割破坏,核部有岩脉侵入。

(2)腊东阁背斜:该褶皱构造轴向北西,核部地层为T3c1,翼部地层为T3c2,南部倾伏端有岩脉侵入。

(3)小马厂向斜:该褶皱构造轴向北北西,核部地层为三营组(N2s)灰色砾岩、粘土岩夹褐煤,翼部地层为双河组(N1s)灰色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组成;
向斜构造核部及西翼赋存有褐煤、油页岩。

(4)四十驮断裂(F4):断裂走向北西,长约44km,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层岩性迥异,挤压破碎带、断层泥、揉褶发育,为一张性断裂,该断裂控制了中新世含褐煤、油页岩的沉积。为一倾向东的正断裂。

(5)腊八底断裂(F9):断裂走向北西,区域内长约44km,为上三迭统攀天阁组(T3p)中酸性火山岩与崔依比组(T3c)中基性火山岩分界断裂,沿该粘裂带内有花岗岩脉、辉绿岩脉侵入,并伴生一系挤压构造。为一倾向东的逆断裂。

(6)望香台断裂(F34):断裂走向北西,长约33km,断裂控制了西部雪龙山深变质岩(MP)与东部上兰组(T2s)浅变质岩的分布,为深、浅变质岩系分界,沿断裂有糜棱岩化,挤压揉褶强烈,花岗岩脉沿断裂侵入,为一倾向东的正断裂。

二、地层与岩性

路线所经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迭系变质岩系(MP)、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早第三系(E)、晚第三系(N)及第四系(Qh、Qp)等地层。

(1)二迭系地层(MP)

岩性为二长片麻岩、变粒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并夹灰绿色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绿帘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变粒岩,岩石变质程度较深。

(2)三迭系地层(T)

①三迭系中统上兰组地层(T2s):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夹透镜体页岩、粉砂岩。

②三迭系上统攀天阁组((T3p):岩层为灰色、灰绿色板岩夹微晶片岩、灰岩、大理岩、流纹岩等。

③三迭系上统石钟山组地层(T3s1+2、T3s3):T3s1+2岩性为深灰色、灰色灰岩、泥灰岩及页岩夹灰岩。T3s3岩性为浅灰色石英砂岩夹泥岩、煤线等。

(3)侏罗系地层(J)

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J2h):岩性以细粒石英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透镜体等。

(4)白垩系地层(K)

①白垩系下统景星组地层(K1j):岩性以紫红色砂岩及泥岩为主。

②白垩系上统南新组地层(K2n):为一套砂岩、砂砾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地层。

③白垩系上统虎头寺组地层(K2h):岩性主要以紫红色石英砂岩、泥岩为主。(5)第三系地层

路线区段第二系地层包括下第三系古新统、上第三系中新统。

①下第三系古新统云龙组(Ey):为紫红色、棕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砾岩夹泥灰岩组成,其中泥砾岩为“含盐系”地层。

②下第三系古新统果朗组(Eg):岩性为紫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灰岩。

③上第三系中新统双河组(N1s):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砂岩、油页岩、砾岩。

④上第三系中新统三营组(N2s):岩性为灰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夹褐煤、局部夹砾岩。

(6)第四系更新统(Qp)地层

岩性为灰黑、黄褐色黏土层夹细砾层。具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属温暖气候条件下的湖相沉积。在拖枝附近,其下部为砾石层夹砂层。砂层具斜层理,属于河流相沉积。在拉普为黏土层夹多层草煤,为湖沼相沉积。

(7)第四系全新统(Qh)地层

第四系地层主要由残坡积层及冲积层组成。

① 残坡积层(Qel+dl)主要分布在山区基岩表面,岩性由粉质粘土、碎石土等组成,地层厚度随地形起伏而变化。

② 冲积层(Qal):主要分布于水澜沧江支流通甸河流域沿线的阶地上或在支流冲沟出口处等。由粘性土、砂土、砾卵石土等组成。

三、地震

路线所经区域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频繁。区内地震活动带与北西向构造带基本吻合,震源深度一般小于15km,属浅源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路线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Ⅶ级,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参见“地震动加速度及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另根据云南省交通厅下达的云交基建(2008)1081号《云南省交通厅转发交通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公路基础设施防震抗震能力若干意见的通知》,相应建(构)筑物设计应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上提高1度(Ⅷ度)设防。

四、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岩类之中,集中于测区内小型山间盆地、洼地、谷地、河谷中;
第四系堆积层成因类型路线区段内主要有冲洪积、残坡积、冲湖积等几类,堆积物成分为粉细砂、砂砾石、碎石、粘土、粉质粘土等,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洪积相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土等地层之中。地下埋深较浅,水位一般0.5~3.5m,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流补给。地下水类型为低矿化的HCO3-Ca•Mg、Cl•HCO3-Ca、HCO3•SO4-Ca•Mg型水,富水性中等。

(2)基岩裂隙水:主要指赋存于测区内之碎屑岩类裂隙中的地下水,因裂隙发育程度、岩性差异及岩相变化,测区内碎屑岩类部份大部属富水性强或较强等级;
富水性较强的岩组为第三系砾岩、砂砾岩地层。岩组多分布于向斜构造周边、构造接触带附近、盆地内部,主要呈条带状分布,测区内该岩组内泉点少见。

1.2.1.3气象

路线位于东经99°10′~99°50′,北纬26°40′~27°20′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本区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地形较复杂,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垂直气候分带显著,冬春季寒冷而干燥,夏无酷暑,常有劲风的特点,具有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夏有酷暑,冬有严寒,气候温差大,雨量充沛。年平均最高气温25℃,年平均最低气温-2.7℃。每年5月至9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多暴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54.1mm,高山区11月至次年4月为雪季,每年2~3月大雪封山、交通中断;
坝区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为霜期;
雨季时节多有雷暴。路线区20 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为127.8mm,最大6h 降雨量为102.6mm,最大1h降雨量为46.86mm。

1.2.1.4河流水系

项目区水系属澜沧江水系,沧江位于线路东侧,呈近南北走向。路线沿线发育的河流主要为通甸河,沿线支流众多、各支流均经通甸河向北西汇流入澜沧江;
河水流量受季节、降雨影响大,河流具有高原山区河流的特征,河流向下切蚀、侧蚀较严重。路线区段内河流系山区河流,水流湍急,动态变化大,水利资源较丰富。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北麓,向东折南经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维登乡小甸村入境,自北向南纵贯本县西部,流经本县中排、石登、营盘、兔峨四个乡镇,至兔峨乡果力行政村流入大理州云龙县。境内全长130km,江面宽80~120m,流量为909m3/s,流域面积3758km2,年平均径流量943.7亿m3,天然落差约127m,蕴藏着较大的水力资源,拥有年92.2亿度左右的发电能力。

通甸河:发源于通甸镇东南部老君山西麓和西南部黄木箐,两条支流至通甸街南面约1公里处相汇,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经河边村流入河西乡境内,至白龙热水塘村后折向西南,经中排乡碧玉河村注入澜沧江。全长约81.4km,流域面积1388km2,下游流量在1.5m3/s至150m3/s之间,河床宽5~40m左右,多年平均产水量15.25亿m3,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148千瓦,是沿河农田电力工业用水的主要水利资源,其上游建有通甸河电站和河西电站。

永春河属澜沧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维西县与丽江市玉龙县交界的犁地坪快活林,河源高程3156m,流域面积811km2,河长60km,落差1500m,河道平均比降25‰。水库取水流域面积48.8km2,距河源14.1km,流域呈东西向的矩形状,东西向长9.1km,南北向宽5.4km。流域形状系数0.245,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整个流域呈东西高南北低的鞍状地形,流域平均高程2929.7m。

犁地坪水库位于维西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河上游左支庆福河上,距县城约15km,维西县至兰坪公路从水库下游通过。犁地坪水库以灌溉为主,犁地坪水库灌溉面积2.97万亩,兼顾县城部分城镇供水。水库坝址高程2436.4m,正常蓄水位2481.15m,正常库容557.9万m3,兴利库容494万m3。

1.2.1.5土壤

维西县土壤共有11个土类,17个亚类,28个土属、41个土种,土壤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从山脊到河岸土壤主要有:高山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色暗针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等。

兰坪县土壤偏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钾元素丰富。海拔1500以下的河谷江边,主要为赤红壤,红壤;
海拔2000m左右的半山区,主要为黄红壤、黄棕壤;
海拔2500~3000m的高山区主要为棕壤、暗棕壤。3000m以上,依次为灰棕森林土和高山草甸土。

1.2.1.6植被

维西县境内植物资源以建材、药用、食用菌和观赏类植物为主,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面积5216196亩,森林覆盖率为77.5%,已查明的树种有146种、77属、2357种,县内地形起伏变化大,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明显。

兰坪县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属北亚热带温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是全省十七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山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1.1%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8.99%,活立木蓄积量达2454万m3,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等优良用材林。

1.2.2社会经济情况

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项目工程位于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及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境内,拟建线路沿线经过维西县保和镇、永春乡,兰坪县河西乡、通甸镇。

2017年,维西县全县年末总人口156471人(公安年报户籍人口),其中:乡村人口138377人,占总人口的88.44%;
城镇人口18094人,占总人口的11.56%;
少数民族人口136935人,占总人口的87.51%。其中:傈僳族人口89843人,占总人口的57.42%,占少族民族人口的65.61%;
藏族12652人,占总人口的8.09%,占少族民族人口的9.24%;
纳西族18803人,占总人口的12.0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73%;
白族9955人,占总人口的6.3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7%;
彝族3114人,占总人口的1.9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27%;
普米族1826人,占总人口的1.1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3%。维西县域内共有28个少数民族。2017年,全县常住人口16.45万人,人口出生率11.58‰,人口死亡率6.86‰,人口自然增长率4.72‰,人口城镇化率22.18%(省州反馈数据)。2017年,城镇登记实际失业率3.68%。全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9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7972万元,比上年增长6.0%,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7980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6%,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3124万元,比上年增长4.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8%,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33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4604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林业产值19160万元,比上年增长6%;
牧业产值31762万元,比上年增长6%;
渔业产值3514万元,比上年增长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0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439万元,比上年增长6%。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0847万元,比上年增长24.74%,其中:规模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19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2%,实现工业增加值6587万元,比上年增长16.1%;
规模以下完成工业总产值61483万元,比上年增长27.54%。2017年,全县发电量完成115617.7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16%。全社会用电量13027.9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75%。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0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54万元,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6万元。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1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8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
住宿业实现销售额7987万元,比上年增长8%;
餐饮业实现销售额8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35897万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186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92%。

2017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国土面积4386.64平方公里。全县辖金顶、营盘、拉井和通甸4镇和河西、中排、石登、兔峨4乡、102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801个自然村。县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4%,其中白族占48.2%,普米族占7.5% ,是全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全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6423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第一长产业增加20117万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86万元,增长0.18%,其中:工业增加值135266万元,减0.2%,第三产业增加值53520万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3:66.0:24.7,经济总量运行继续保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继续保持居高位置,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501元,比上年减少4125元。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6321万元,比上年减18.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02万元,减2.02%。

1.2.3土地利用现状

1、维西县土地利用情况

维西县土地面积4467.45km2,耕地面积14683.2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29%;
林地面积379631.4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4.98%;
未利用地面积29264.57hm2,占6.55%;
水域面积4567.8hm2,占1.02%。其它土地面积18598.0hm2,占4.16%。

2、兰坪县土地利用情况

兰坪县全县土地面积为4386.46km2。其中:耕地24734.0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6%;
园地742.90hm2,占0.17%;
林地301484.90hm2,占68.99%;
荒草地31551.26hm2,占7.22%;
水域3452.28hm2,占0.79%;
建设用地3801.8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87%;
未利用地71230.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30%。

3、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

项目总占地234.32hm²,其中永久占地167.72hm²,临时工程总占地66.60hm²。占地类型主要为林地、灌木林、经果林、坡耕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等。

1.2.4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1.2.4.1水土流失现状

一、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云南省2015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云南省水利厅,2017年8月),项目区所在的维西县土地总面积4467.45km2,无明显流失面积3622.07km2,占总面积的81.08%,水土流失面积848.38km2,占总面积的18.92%,在土壤侵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面积547.44km2,占总面积的64.77%,中度流失面积为146.45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17.32%,强烈流失面积为51.79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6.13%,极强烈流失面积79.27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9.38%,剧烈流失面积20.43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2.42%。

兰坪县土地总面积4386.46km2,其中微度侵蚀面积2777.9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33%,土壤侵蚀面积1608.4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6.67%。土壤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502.27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31.23%;
中度侵蚀面积777.56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48.34%;
强烈侵蚀面积326.48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20.30%;
极强烈侵蚀面积2.19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0.14%。

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工程区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呈面状分布,截至目前未发生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现象,整个项目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并伴有重力侵蚀。

1.2.4.2水土保持现状

一、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和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第〔49〕号),项目所在地维西县、兰坪县属于金沙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项目涉及的各县对水土流失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水土流失危害大,影响深远,各级政府、部门对治理工作极为重视,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收效一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同时开展了修复效果监测。在预防监督方面,各县现已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水保监督体系,为水保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此外,各种配套法规为水保监督和执法提供了法规依据。通过广泛宣传,各界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植物造林、挖沿山沟、沉沙池,改造坡耕地,兴修水利等,为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1)预防保护

①项目区均建立有组织机构,对预防保护区范围内的各行政乡镇专门设立水保管护员,对重点有林地实行封育管理。

②针对预防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出台了水土保持规划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③搞好预防保护技术措施规划。

(2)重点监督

①禁止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即禁止毁林开荒、陡坡地上乱铲草皮,挖树蔸;
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地段挖砂、采石;
禁止将废弃的沙、石、土向江河、湖泊、水库和沟渠倾倒。

②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对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向水土保持监督站报送相关资料。未经同意,政府部门不予立项,土壤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

③对于禁垦坡度、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由政府命令公告;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对违反水土保持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查处,认真履行“三权”,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3)综合治理

①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②修建梯田梯地,推行保土耕作固土保水,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物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③治理荒山荒坡;

④保护目前尚存的天然林;

⑤对现有疏幼林地实行封禁治理。

1.3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1.3.1防治责任范围

经《水保方案》确认,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865.12hm²。项目建设区面积为539.30hm²,直接影响区面积为325.82hm²。

根据监测组现场调查及业主提供资料分析,项目征占地面积发生变化,故项目防治责任随之发生变化,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372.12hm²,项目建设区面积为234.32hm²,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37.80hm²。防治责任范围发生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线路局部调整优化、施工便道、附属设施、弃渣场和施工营场地等的变化,详细情况见表1-7。

表1-7 项目防治责任范围

序号

监测分区

面积

1

路基工程区

164.03

2

桥涵工程区

0.97

3

隧道工程区

0.16

4

改移工程区

1.84

5

附属工程区

2.56

6

施工营地区

13.27

7

施工便道区

6.36

8

弃渣场区

45.13

项目建设区

234.32

直接影响区

137.8

合计

372.12

1.3.2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在《水保方案》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如下:

根据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形单元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项目的特点和已有的防治措施,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各种工程地形单元新增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本方案中防治分区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基工程区

主体工程设计在路基开挖段的两侧设置边沟,边沟在路基开挖后、路面铺装前形成,路基两侧为边坡工程,主体工程已在边坡的上游设计截水沟、下游设计排水沟及边坡护坡及拦挡措施,主体工程设计的防护措施较为完善。但在施工初期,土石方的开挖回填、边坡防护等造成大量的松散土石方,主体工程防护措施因施工时序的问题,未能及时实施,考虑增加施工阶段表土剥离、临时排水、临时覆盖等防护措施,并加强对整个工程区及建成措施的管理措施。

(2)桥涵工程区

主体工程设计桥梁基础施工区布置截排水措施,桥梁施工期结合永久排水沟开挖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接入自然水系前进入临时沉沙池处理;
桥台、桥墩下边坡布设编织土袋临时拦挡、临时排水。

(3)隧道工程区

主体工程设计隧洞顶部截水措施和边坡防护措施,并加强对整个工程区及建成措施的管理措施。

(4)附属设施区

开挖边坡遇到雨季采用无纺布苫盖。边坡成形后,适宜绿化的边坡采取植被护坡;
排水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等,排水沟最后接入自然水系。施工后期,对附属设施区进行土地整治,绿化区域进行景观绿化。

(5)改移工程防治区

施工过程中,结合永久排水工程位置开挖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接入自然水系前进入临时沉沙池处理;
路基下边坡采用编织土袋临时拦挡;
路基边坡遇到雨季采用无纺布苫盖。

(6)弃渣场防治区

方案设计堆渣下部布设挡渣墙,周边设截排水沟,陡坡段设急流槽,排水沟出口与自然水系布设顺接工程。渣体下部布置盲沟排到上游来水,堆渣过程中,弃渣采取分层压实、分级堆放,布设平台排水沟;
施工结束后对弃渣场进行土地整治、复耕或植被恢复。

(7)施工便道防治区

便道沿线布设土质排水沟或混凝土排水沟,排水沟出口与自然水系布设顺接工程。便道边坡撒播草籽护坡。施工结束后,对不留用地方道路的施工便道进行进行土地整治、植被恢复。

(9)施工营地区防治区

场内布设排水沟,临时排水沟接入临时沉沙池后接入自然水系;
施工期,对堆料场四周采用编织土袋临时拦挡,顶部彩条布苫盖。施工结束后,对场地进行土地整治、复耕。

(10)直接影响区:加强管理要求,及时清除项目建设区的滑落土石。

1.3.3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及水土流失重点阶段

《水保方案》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形成的水土流失主要类型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的预测时段为项目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施工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539.30hm2,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为418.79hm2;
预测时段内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168081.6t,新增土壤流失量148874.6t。施工期为本工程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工程区的路基区和弃渣场区为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部位。

《水保方案》中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结论: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区域为路基工程区和弃渣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总流失量的42.7%和49.3%,因此,路基工程区和弃渣场区是本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和重点监测监督区。

根据上述分析,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期。本项目建设伴随着剥离表土、土石方开挖、修筑施工便道、堆弃土(石、渣)、建立临时设施等施工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占用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毁坏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
同时,增加大量裸露地表,势必加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根据水土流失特点本项目重点监测时段为建设期,重点监测部位是路基工程区和弃渣场区。

1.3.4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和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第〔49〕号),项目所在地维西县、兰坪县属于金沙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确定项目区按建设类一级标准进行水土流失防治。

根据相应的修正标准,进行修正后确定本项目防治标准为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调整后水保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具体见表1-8。

表1-8 《水保方案》设计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一览表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标准规定

按降雨量调整

按土壤侵蚀调整

按地形调整

采用标准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0

0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5

+2

0

0

97

土壤流失控制比

0.8

0

+0.2

0

1.0

拦渣率

95

0

0

0

95

林草植被恢复率

97

+2

0

0

99

林草覆盖率

25

+2

0

0

27

1.3.5实施进度安排

根据监测组现场调查,道路工程区已实施了临时排水、临时拦挡、临时覆盖等措施;
已启用的大部分弃渣场已修建了挡渣墙,部分渣场外围实施了截排水沟,渣场位于沟道的已实施了排水盲沟;
部分施工便道已实施了土质排水沟;
临时施工营场地已进行场地硬化。

按照“三同时”原则,现阶段已对部分施工区域实施了少量的临时措施,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建设单位应加快水保措施的实施,如弃渣场工程措施、路基工程区的临时措施跟进等,减少水土流失。

1.4监测准备期现场调查评价

监测组2017年10月第一次进入现场,截至2018年12月,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等形式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进行调查。

本项目各区现场调查评价如下:

1.4.1路基工程区

监测组进场时,正在进行分段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线路走向与可研阶段确定的基本一致,但组成规模进行了调整,如桥梁变化、隧洞变化等情况,通过监测组现场调查比对,本项目建设线路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

目前,路基工程区正在进行土石方开挖,路基工程区实施了少部分防护措施,目前地表多为裸露状态,降雨侵蚀明显;

路基路面工程情况

K3+160~K3+370段路基施工

K12+340~K16+260段路基施工

K64+082段路基施工

K67+460段路基施工

1.4.2桥涵工程区

桥涵工程区目前主要进行桩基础浇筑的工序,施工中开挖边坡及回填边坡存在大面积裸露面,临时措施欠缺。

桥涵工程情况

K27+633桥梁桩基基础施工

K46+210桥梁桩基浇筑施工

1.4.3隧道工程区

隧道工程区目前正在进行初期支护施工,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堆存于弃渣场内,隧道出入口实施了混凝土挡墙和护坡。

隧道工程情况

维西1#隧道洞施工现场

1.4.4附属工程

维通二级公路共设计附属工程区5处,包括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目前,正在进行主线工程建设,附属工程仍未开工建设。

1.4.5改移工程

共计改移道路总长度5.93km,改移沟道长度0.16km,改移河道157m。施工中开挖边坡及回填边坡存在大面积裸露面,临时措施欠缺。

改移工程情况

4号改移道路建设现状

5号改移道路建设现状

1.4.6施工营地区

根据施工图共布置混凝土拌合站8处,梁板预制场6处,项目部11处。目前,施工场地均进行建构筑物覆盖或硬化处理。

施工场地情况

维西段一标T梁预制场及职民工驻地

K17+120施工营地建设现状

兰坪段三标项目部建设现状

K48+000施工营地建设现状

1.4.7弃渣场区

根据监测组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由于征占地、线路调整等原因,本项目施工阶段仅使用了5个《水保方案》中设计的弃渣场,重新选址23个弃渣场。已启用的28个弃渣场,占地面积45.13hm2,砌筑挡渣墙2089m,渣场外围截水沟832m,简易土质排水沟435m。

由于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征占地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弃渣场仍会进行调整,根据《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3.1.1第3条,弃土(石、渣)应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应集中堆放在专门的存放地,并按“先拦后弃”的原则采取拦挡措施,不得在江河、护坡、建成水库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布设弃土(石、渣)场等相关的要求;
监测组建议建设单位及时完善并调整未满足要求的弃渣场,新增加的弃渣场选址规划时请及时征询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新选址布设的弃渣场建议遵循《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弃土(石、渣)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在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

(2)涉及河道的,应符合治导规划及防洪行洪的规定,不得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设置弃土(石、渣)场地;

(3)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

(4)不宜布设在流量较大的沟道,否则应进行防洪论证;

(5)在山丘区宜选择荒沟、凹地、支毛沟,平原宜选择凹地、荒地,风沙区应避开风口和易产生风蚀的地方;

(6)弃渣场选址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范围内。

(7)结合《水保方案》设计堆渣工艺,应由下而上分层碾压,根据渣场稳定分析合理进行分台处理。

弃渣场区情况

K0+520渣场堆渣情况

K1+100渣场复耕

K5+000 弃渣场堆渣现状

K10+300 弃渣场复耕

K17+080弃渣场堆渣现状

K28+200 弃渣场堆渣现状

K39+500渣场堆渣情况

K46+800渣场堆渣情况

K62+500 弃渣场堆渣现状

通甸连接线弃渣场堆渣现状

1.4.8施工便道区

已完成施工便道40.77km,部分施工便道实施了临时排水措施,路基挡墙,大部分边坡裸露。建议施工单位尽快完善临时排水、临时沉砂及临时覆盖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施工便道情况

K2+126施工便道建设现状

K6+400施工便道建设现状

六标施工便道建设现状

K53+600~K53+900施工便道


2水土保持监测布局2.1监测目标和任务

开展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目标:通过选择合理的监测内容、完善的监测方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项目及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成因、流失量、流失强度变化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益等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各区水土流失情况和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保方案》的设计与水保施工管理,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或完善,为业主单位的水土保持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围绕工程水土流失的六项指标等防治目标,为监测管理机构提供专项验收提供依据,达到水土保持专项验收要求。

开展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结合工程建设情况及水土流失特点,监测水土流失量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
分析各因子对流失量的影响,分析监测部位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动态变化情况和水土流失危害分析,评价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监测和分析水土保持效益;
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根据工程特点及实际监测情况,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及监测总结报告。

2.2监测范围和分区

2.2.1监测范围

《水保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865.12hm²。项目建设区面积为539.30hm²,直接影响区面积为325.82hm²。

根据监测组现场调查及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由于主体工程优化设计,项目征占地面积产生变化,故项目防治责任随之发生变化,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372.12hm²,其中项目建设区234.32hm²,直接影响区范围137.80hm²。防治责任范围发生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边坡、弃渣场、施工便道和施工营场地等区域的变化;
与《水保方案》相比,本项目监测范围总面积减小了493.00hm²。详细情况见表2-1。

表2-1 《水保方案》设计与实际监测面积的对比情况统计表 单位:hm²

防治分区

《水土保持方案批复》面积

监测调查面积

变化情况

路基工程区

306.64

164.03

-142.61

桥涵工程区

1.04

0.97

-0.07

隧道工程区

0.14

0.16

0.02

改移工程区

1.65

1.84

0.19

附属工程区

2.81

2.56

-0.25

施工营地区

35.28

13.27

-22.01

施工便道区

92.69

6.36

-86.33

临时表土堆场

8.24

0

-8.24

弃渣场区

90.81

45.13

-45.68

项目建设区

539.3

234.32

-304.98

直接影响区

325.82

137.8

-188.02

合计

865.12

372.12

-493.00

2.2.2监测分区

根据监测组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结合线性工程水土保持特点,现将本项目监测分为8个监测分区,分别为:路基工程监测区、桥涵工程监测区、隧道工程监测区、附属工程监测区、改移工程监测区、弃渣场监测区、施工营地区监测区、施工便道监测区等,水土保持监测分区情况见表2-2。

表2-2 水土保持监测分区表 单位:hm²

序号

监测分区

监测范围

1

路基工程区

路基开挖面、开挖边坡、回填边坡区域

2

桥涵工程区

桥梁基础施工区域

3

隧道工程区

隧道出入口施工区

4

附属设施区

服务区、养护工区、隧道管理所

5

改移工程区

改移道路、改移沟(河)道区域

6

弃渣场

28处弃渣场

7

施工营地区

除租借场地外,计入临时征地范围内的施工场地

8

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区域

2.3监测重点和布局

2.3.1监测重点

2.3.1.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1)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

通过对比水土保持方案确定防治责任范围和监测的防治责任范围,调查变化情况及原因。

(2)建设期扰动土地情况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和监测分区,分阶段监测项目区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土地面积情况。

2.3.1.2弃土(石、渣)监测结果

(1)设计弃土(石、渣)情况

(2)弃土(石、渣)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3)弃土(石、渣)量监测结果

(4)水土流失危害监测结果

(5)弃渣场稳定性调查监测结果

2.3.1.3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结果

(1)设计水土保持措施情况

(2)水土保持措施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3)水土保持措施量监测结果

(4)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

2.3.1.4环境敏感区水土保持监测结果

(1)路线制约性分析

本项目与新水保法中的相关规定不冲突、与GB50433-2008中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相符、与“水保〔2007〕184号”中的规定不冲突,线路不经过水土流失重点试验区、定位观测站等敏感地区,边坡、软土路基等可采取防护措施解决。线路不占用基本农田。

(2)弃渣场制约性因素分析

本工程施工阶段启用了28个弃渣场,规划弃渣场为缓坡型和沟谷型,松散渣体堆放位置不当或者防护不合理,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及影响河道行洪。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本次实施方案弃渣场选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进行监测。

2.3.2监测布局

2.3.2.1监测点布设基本原则

(1)代表性原则

结合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监测重点地段及重点对象,选择具有水土流失代表性的场所进行监测;

(2)可操作性原则

结合工程项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点,力求经济、适用、可操作;

(3)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布设原则

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点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服务,使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与项目具体情况接轨;

(4)时段对应性原则

工程建设期,在工程建设区建立适当的监测点,建立原则主要以能有效、全面的监测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及防治措施的效果为主。

林草植被恢复期,在上述监测点的基础上,在项目直接影响区内增设调查样点,建立原则以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

2.3.2.2监测重点区域

根据监测组现场踏勘结果分析及同类项目监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进场时间,确定本项目不同时段的监测重点为:

①建设期:建设期的监测重点地段为大型开挖破坏面、弃渣场、施工便道;

②运行初期:运行初期以植被恢复为监测重点,因此确定本项目运行初期的监测重点地段为主体工程防治区(路基路面区和路基边坡区)、弃渣场防治区、施工营场地防治区。

2.3.2.3监测点布设分析

本项目《水保方案》共设置布设44个水土保持监测点,其中路基区6个;
桥涵工程区3个;
隧道区3个;
附属设施区3个;
改移工程区3个;
弃渣场区12个;
施工营场地区4个;
临时表土堆场6个;
施工便道区4个。

《水保方案》设计监测点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符合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但水保方案属可研阶段,目前项目实际建设确定的组成规模,临时占地等情况较可研阶段已发生了变化,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为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测,本监测方案在水保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具体布设情况见下: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有关规程规范要求,结合项目组成现状情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分析、施工及生产工艺分析、《水保方案》预测结果、本项目监测特点和监测重点区域六大方面,经综合分析后,方可确定本项目监测点位。

由于线路工程较长、跨度较大经过地形地貌复杂等特点,因此本次监测主要选择不同地域和地貌、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穿越河道、公路等区域。路基部分开挖、回填路段结合地域性的特点选取和细化监测点布置;
加强临河渣场的监测点布置;
其它工程区域均对监测点的布置进行细化,让监测点更易操作、可行。

(1)路基工程区监测点布设分析

根据1.1.4.3章节道路工程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道路工程区内不同扰动土地类型(开挖、堆填和平台)的水土流失形式和特点各有不同,确定道路工程区监测重点对象为:①深挖方路段;
②高填方路段;
③不良地质路基;
④近河路段。

(2)桥涵工程区监测点布设分析

根据对项目区敏感区域分析,桥涵工程施工主要是桩基修建过程对地表扰动,跨河桥梁桩基修建过程对河流影响较大。因此该区域监测重点是跨河桥梁。

(3)隧洞工程区监测点布设分析

隧洞工程施工过程地表扰动范围仅在隧道出入口区域,扰动面积较小。该区域监测重点是隧洞出入口开挖边坡。

(4)附属工程区

附属工程施工期呈面状扰动,其中服务区面积较大,存在开挖回填边坡,施工结束后平台基本被构建筑物覆盖或进行硬化处理,但开挖、回填边坡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该区域监测重点是地势起伏较大、存在开挖、回填边坡的区域。

(5)改移工程区

改移工程施工期呈线状扰动,改移道路开挖面及边坡是这一区域监测重点;
改移沟(河)道过程,开挖土石方易散落至沟道内造成河道淤堵影响行洪。因此该区域重点是改移道路边坡和改移河道。

(6)弃渣场区监测点布设分析

根据弃渣场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弃渣场堆渣过程破坏地表结构,堆渣体由于水力、重力等外营力影响极易产生强烈的水土流失,作为本次监测重点区域。

(7)施工便道监测点布设分析

根据监测组资料收集,本项目共设置施工便道44.07km。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确定该区施工准备期和试运行期作为监测重点时段,选取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便道作为作为该区监测对象。

(8)施工营地区监测点布设分析

本项目共设置的25处施工营地,部分施工场地以租借形式直接利用,不临时征地,施工场地在施工结束后将进行绿化恢复,故该区试运行期为重点监测时段,选取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营地作为试运行期的重点监测对象。

表2-3 监测点典型性分析表

监测分区

项目组成

水土流失因素分析

项目监测特点

监测点布置位置

监测重点对象

路基工程区

路基工程由路面、边坡等组成。

道路工程区因路基挖填、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改变微地形形成开挖或回填边坡

★重点监测时段在施工期;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侵蚀沟量测法,结合截排水沟和沉沙池收集泥沙淤积量数据;

★加强拦挡措施、排水措施的完善及运行情况,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①深挖方路段:K0+660-K1+700;
K6+500-K6+850;
K28+900-K29+710;
K35+140-K35+228;
K40+300~K41+500;
K64+082~K64+122

②高填方路段:K12+354~K12+540;
K16+700~K16+950;
K67+460~K67+550

③不良地质路基:K20+000 ~ K24+300;
K78+700 ~ K80+500

④近河路段:K26+320~K36+400;
K46+200~K65+400;

★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重点监测地段;

★重点对象为开挖边坡、回填边坡、边坡防护措施

桥涵工程区

全线共设桥梁12074m/106座,涵洞172道

地表、植被破坏、改变微地形,跨河桥梁施工影响河道行洪能力

★重点监测时段在施工期;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

★加强拦挡措施、排水措施的完善及运行情况,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K4+130

K11+675

K39+200

K48+288

★施工期重点监测地段;

★监测重点对象为跨河桥梁基础、开挖边坡、回填边坡、拦挡、排水等防护措施。

隧道工程区

布置隧道3194m/6座

隧道出入口地表扰动、破坏植被、形成开挖边坡

★重点监测时段为施工期;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巡查法;

★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开挖边坡,应加强对开挖边坡区域进行巡查;

★对边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维西1#隧道出口施工区;
玉水坪隧道出口施工区

★施工期重点监测地段;

★监测重点对象为开挖边坡及边坡防护措施。

★施工期重点监测地段;

★监测重点对象为开挖边坡、回填边坡、拦挡、排水等防护措施。

附属工程区

设置养护工区2处,服务区2处,隧道管理所1处

地表扰动、破坏植被、形成开挖或回填边坡

★重点监测时段为施工期;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调查法;

★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开挖边坡,应加强对开挖边坡区域进行巡查;

★对边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服务区

养护工区

改移工程区

改移道路总长度5.93km,改移沟道长度0.16km,改移河道157m

地表扰动、破坏植被、形成开挖或回填边坡,改移河道及沟道影响河道行洪

★重点监测时段在施工期;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巡查法;

★加强排水措施的完善及运行情况,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改移道路中心桩号K1+970段;
K6+240段

改移沟道区域K3+577

★施工期重点监测地段;

★重点对象为开挖边坡、回填边坡、边坡防护措施

弃渣场区

共设置弃渣场28处

由于弃渣结构差,土质松散,孔隙率大,且表面无植被防护,若遇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

★重点监测时段为施工期和林草植被恢复期;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侵蚀沟量测法、植被样方调查法;

★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挡墙以外,应加强对挡墙以外区域进行巡查;

★对挡渣墙、截排水沟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沟谷型渣场:K4+130和K6+920

缓坡型渣场:K1+105、K13+100、K17+080、K23+200、K78+400、K80+200

临河渣场;
选择K5+565、K11+675、K28+200、K30+000、K39+500、K41+550、K46+800、K55+800、K62+500

★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重点监测地段;

★重点对象为堆渣平台及边坡、拦挡、排水等防护措施稳定性;
植被恢复情况

施工便道区

共布设施工道路总长度40.77km

扰动地表、破坏植形成较大水土流失面。

★重点监测时段在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植被样方调查法;

★加强临时拦挡措施、排水措施的完善及运行情况,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K6+400施工便道

K23+751施工便道

K53+600施工便道

★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重点监测地段;

★重点对象为边坡临时防护措施、临时排水措施稳定性;
施工结束后植被恢复情况。

施工营地区区

共布设施工场地25个

场地清理、平整会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重点监测时段在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

★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量数据可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植被样方调查法;

★加强临时拦挡措施、排水措施的完善及运行情况,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的监测。

K17+120施工营地

K48+000施工营地

★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重点监测地段;

★重点对象为边坡临时防护措施、临时排水措施稳定性;
施工结束后植被恢复情况。


2.3.2.4监测点布设结果

根据以上章节的内容及方法设计,结合布置的监测点进行安排,根据监测点具有代表性及可操作性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本项目共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点位49个,其中观测型11个,调查型38个。监测点分别布设于项目的8个监测分区内,其中道路工程监测区8个、桥涵工程区2个、隧道工程区2个、附属工程区2个、改移工程区2个、弃渣场区28个、施工便道区2个、施工营地区2个、工程全线1个。监测点具体布设位置见附图,各监测分区监测点的具体布设情况见表2-4。

表2-4 水土保持监测点布置情况表

监测分区

监测重点地段或对象

编号

监测

时段

监测点类型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方法类型

现状

监测频次

监测点布设

道路工程区

深挖方路段

K28+900-K29+710

1#

全时段

观测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

定位监测

侵蚀沟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64+082~K64+122

2#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沟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高填方路段

K12+354~K12+540

3#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沟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67+460~K67+550

4#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沟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不良地质路基

K20+000 ~ K24+300

5#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隐患及危害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K78+700 ~ K80+500

6#

施工期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近河路段

K26+320~K36+400;

7#

施工期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K46+200~K65+400

8#

施工期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桥涵工程区

K4+130

9#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隐患及危害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K48+288

10#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隧道工程区

维西1#隧道出口

11#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玉水坪隧道出口

12#

施工期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附属工程区

服务区

13#

全时段

观测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

定位监测

样方观测

原地貌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养护工区

14#

全时段

调查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原地貌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改移工程区

改移道路K6+240

15#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情况、扰动土地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改移沟道K3+577

16#

施工期

调查型

水土流失隐患及危害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施工期

弃渣场区

K0+520缓坡型渣场

17#

全时段

观测型

堆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

定位监测

沉沙池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105缓坡型渣场

18#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钉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4+130沟谷型渣场

19#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钉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5+000

20#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5+565临河渣场

21#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5+565临河渣场

22#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6+920沟谷型渣场

23#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钉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0+300

24#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1+675临河渣场

25#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1+675临河渣场

26#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3+100 缓坡型渣场

27#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侵蚀钉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5+422

28#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7+010

29#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17+080缓坡型渣场

30#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23+200缓坡型渣场

31#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27+500

32#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28+200临河渣场

33#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30+000临河渣场

34#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36+800

35#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39+500 临河渣场

36#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41+550 临河渣场

37#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46+800临河渣场

38#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48+200

39#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55+800临河渣场

40#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62+500临河渣场

41#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65+900

42#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78+400缓坡型渣场

43#

全时段

观测型

定位监测

沉沙池法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80+200缓坡型渣场

44#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施工便道区

K23+751施工便道

45#

全时段

调查型

扰动土地情况、水土保持措施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53+600施工便道

46#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施工营地区

K17+120施工营地

47#

全时段

调查型

扰动土地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

调查监测

现场调查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K48+000施工营地

48#

全时段

调查型

调查监测

植被样方

施工扰动

1次/季度

整个监测时段

全部分区

工程全线

49#

全时段

巡查监测及遥感监测

水土流失情况、突发性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动态监测

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

全时段跟进

整个监测时段


2.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2.4.1监测时段

根据《水保方案》要求及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际需要,确定的本工程的监测时段为建设期及运行初期(林草植被恢复期),即2013年7月~2016年12月,共42个月。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及“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与实施计划编制提纲(试行)》的函”等相关要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分为:建设期、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两个阶段。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委托监测时间为2017年10月,工程预计竣工时间(2020年3月),确定本项目监测时段为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共计41个月。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划分见表2-5。

表2-5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划分表

监测时段

时间安排

监测时间

工程建设期

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

29个月

试运行期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

12个月

合 计

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

41个月

2.4.2监测工作进度安排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接受任务时间为2017年10月,我公司(云南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组织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组并于2017年10月对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进行了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2018年12月完成《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监测实施方案》,计划在每季度监测完成后提交监测报表,在每年年底提交监测年报,预计2021年3月提交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和配合完成水土保持措施专项验收工作。


图 2-1 水土保持监测程序图


3监测内容和方法3.1工程建设期

3.1.1监测内容

包括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隐患与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等内容监测。

3.1.1.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

扰动土地表情况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行为造成破坏或占用的面积。对原有地表植被或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行为,均属于扰动地表行为。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为复核扰动地表面积。

3.1.1.2弃土(石、渣)、表土堆场情况

建设期弃土(石、渣)监测内容包括工程挖方的位置、数量及占地面积;
弃土、弃渣的位置、处(点)数、方量及堆放面积;
弃土、弃渣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果;
挖方、填方及弃渣堆放地水土流失对周边的影响。根据弃土弃渣的动态变化情况,建设期将对整个项目区的弃土弃渣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监测。

建设期表土堆场监测内容包括工程表土堆场位置、处(点)数、堆存量、占地面积、表土去向及利用情况;
堆存边坡的水土流失防护、边坡的稳定性;
表土堆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果;
堆存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的影响。根据表土堆场动态变化情况,建设期将对整个项目区的表土堆场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监测。

3.1.1.3水土流失情况

建设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建设期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及土壤侵蚀量的监测。

(1)水土流失背景值

主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水文、社会经济因子进行调查。

a、地形地貌:发生扰动区域的微地形变化情况。

b、植被:项目区植被占压破坏情况。

c、水文:建设期对河流水系的改变情况。

d、土地利用情况:建设期对土地类型占压情况。

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是针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开展的,通过对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确定工程区不同区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同影响因素。

(2)土壤侵蚀量监测

土壤侵蚀量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等反映整个土壤侵蚀情况的指标。

根据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的水土流失因子、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的情况进行监测。由于取弃渣场开挖及堆放、回填和道路的边坡在建设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建设期土壤流失量的重点监测区域是道路工程区和临时占地区。

3.1.1.4水土流失隐患及危害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破坏土地(土壤)资源、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泥沙淤积、水资源污染等方面。本项目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是针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开展的,侧重于对《水保方案》中设计的直接影响区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周边河道、农田、乡村道路及植被的危害;

(2)水土流失对河流上下游及周边居民的影响及危害;

(3)水土流失危害趋势及可能产生的灾害现象;

(4)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状况。

3.1.1.5突发性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动态监测

突发性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建设期开展监测工作。

对于突发性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应及时建议业主单位进行整改,并将其上报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以方便管理机构进行调查和检查,重大水土流失时间还应进行专题研究,向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提交专题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根据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对整个项目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进行监测。

3.1.1.6水土保持措施

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植被建设工程等。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是针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开展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实际情况是否按照《水保方案》中的防治要求实施,建设期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包括以下内容:

a、防治措施的数量与质量

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类型、防治措施的数量、防治措施质量。

b、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及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c、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及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实施情况监测。

d、损坏水保设施情况监测

3.1.2监测指标

针对本工程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监测的指标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弃土弃渣监测、表土剥离监测、制约性因素监测、土壤流失量监测、水土保持效果监测指标。具体见图3-1。

图3-1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图

3.1.3监测方法与设施设备

3.1.3.1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实地勘测的方式,主要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无人机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地表扰动类型、地形、坡度、土石方等情况。

一、水土流失因子调查

(1)自然因子调查

①地形因子

a.地貌形态、地理位置等,地貌形态、地理位置采用现场调查。

b.海拔及相对高差采用GPS定位或测量坡面长度、坡度后计算。

◆采用GPS在坡顶定一个点,在坡脚定一个点,破顶的高程减去坡脚高程即为相对高差。

◆测量出坡度、坡长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高差。

c.坡面特征、坡度情况

坡面特征采用实地调查获取,坡度情况采用罗盘、皮尺对需要测量的区域进行实测。

在测量坡长较小的坡度时,把皮尺平行于坡面拉伸,罗盘放置于坡脚测量皮尺的坡度,把罗盘左侧平行靠向皮尺,调平垂直水准器,罗盘上所读取坡度数据即为该坡度数值。测量坡长较大的坡度时,把罗盘上的瞄准觇板对准反光镜上的圆孔,圆孔对准坡顶,调平垂直水准器,罗盘上的读数即为坡度值。利用测量坡度值参考坡度、坡长分级表确定坡面特征、坡度情况。

②气象因子

a.气候类型与分布

项目区的气候类型采用当地气象资料调查获取。

b.降雨量

降雨量采用当地气象局资料获取。

③植被因子

植被因子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组成、林冠郁闭度及灌草盖度、植被覆盖率等。

a.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组成采用现场调查确认,现场不能直接看出的植物类型采集标本或采用相机、摄像机进行拍摄后进行室内查阅检索表参考确认。

b.林冠郁闭度及灌草盖度

林冠郁闭度及灌草盖度主要布设植被调查样方进行监测。

◆林木生长状况

树高:采用测高仪进行测定

胸径:采用卷尺或皮尺测量

◆郁闭度、盖度、林草覆盖率

项目区林草覆盖度监测点位置用GPS定位,采用样地调查和测量等方法对项目区内的林草覆盖度变化进行监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确定调查地样方,先现场量测、计算总盖度(或郁闭度),再计算出场地的林草覆盖度。其方法为:

郁闭度采用树冠投影法:在典型地块内选定10m×10m的标准地,用皮尺将标准地划分为5m×5m的方格,测量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罗盘测定每株树冠东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长度,再按实际形状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尺勾绘出树冠投影,在图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积和标准地面积,即可计算林地郁闭度。

灌木盖度的监测采用线段法:用测绳或皮尺在所选定样方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察灌丛在测绳上的投影长度,并用卷尺测量。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或样方总长度之比,即为灌木盖度。用此法在样方不同位置取三条线段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灌木盖度。

草地盖度的监测采用针刺法:在所选定样方内,选取2m×2m的小样方,测绳每20cm处用细针(φ=2mm)做标记,顺次在小样方上、下、左、右间隔20cm的点上,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有,不接触则算无。针与草相接触点数占总点数的比值,即为草地盖度。用此法在样方内不同位置取三个小样方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草地的盖度。

林地的郁闭度或灌草地的盖度计算公式为:

D=fd/fe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

fd——样方面积,m²;

fe——样方内树冠(或草冠)的垂直投影面积,m²。

◆植被覆盖率

项目建设区内各种类型场地的林草植被覆盖率(C)计算公式为:

C=f/F

式中:C——植被的覆盖率,%;

F——类型区总面积,km²;

f——类型区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m²。

样方规格:灌木林为5m×5m,草地为2m×2m。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GPS对监测对象的位置、边界准确定位,同时利用地形图件和施工图件的综合分析,提取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地表位置及变化情况的数据。

④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监测主要内容为土壤类型及土壤容重的监测。

a.土壤类型主要采用土壤质地指感法鉴定标准进行签定,具体见表3-1。

表3-1 野外土壤质地指感法签定标准

土壤质地

肉眼观看形态

在手中研磨时的感觉

土壤干燥时的状态

湿时搓成土球(直径1cm)

湿时搓成土条(2mm粗)

砂土

几乎全是砂粒

感觉全是沙砾,搓时沙沙作响

松散的单位

不能或勉强成球,一触即碎

不能搓成条

砂壤土

以砂为主,有少量细土粒

感觉主要全是砂,稍有土的感觉,搓时沙沙作响

土块用手轻压或抛在铁锹上很易散碎

可成球,轻压即碎

勉强搓成不完整的段条

轻壤土

砂多,细土约占二三成

感觉有较多粘质颗粒

用手压碎土块,相当于压断一根火柴棒的力

可成球,压扁时边缘裂缝多而大

可搓成条,轻轻提起即断

中壤土

还能见到沙砾

感觉沙砾大致相当,有面粉状细腻感

土块较难用手压碎

可成球,压扁时有小裂缝

可搓成条,弯成2cm直径圆圈是易断

重壤土

几乎见不到沙砾

感觉不到沙砾存在

干土块难用手压碎

可成球,压扁时仍有小裂缝

可搓成条和完成圆圈,将圆圈压扁有裂缝

粘土

看不到沙砾

完全是细腻粉末状感觉

干土块用手压不碎,锤击也不成粉末

可成球,压扁时边缘无裂缝

可搓成条和完成圆圈,将圆圈压扁没有裂缝

b.土壤容重采用环刀在土壤剖面上取样进行称重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土壤容重,g/cm³;

G——环刀内湿样重,g;

V——环刀体积,cm³;

W——样品含水量,%。

(2)人为因子调查

①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土地面积

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土地面积在查阅主体工程提供的施工资料的进行统计。

②项目挖、填方数量、弃土弃渣量及占地面积

项目挖方数量、填方数量、弃土弃渣场及堆放面积主要采用收集主体工程施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现场实地调查进行复核。

二、水土流失状况调查

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行初期,主要调查的监测指标为坡面水蚀监测指标和区域水蚀监测指标。

(1)坡面水蚀调查

坡面水蚀调查监测指标主要为土壤流失形式,主要采取现场识别的方式获取。

(2)区域水蚀调查

区域水蚀调查监测指标主要为土壤流失面积调查,主要采用主体工程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调查期间同时用相机、摄影机记录。

(3)重力侵蚀调查

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开挖、回填边坡及沿线不良地质路段,在监测过程中,主要采取现场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监测,辨别其重力侵蚀并统计其数量,调查期间同时用数码相机、摄像机记录。

三、水土流失危害调查

水土流失危害调查监测指标主要为破坏土地资源、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等监测。

(1)破坏土地资源、损坏水土保持设施

工程建设减少土地资源数量、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及其数量主要根据主体工程提供施工资料统计,并根据当地土地利用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查进行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的同时用数码相机、摄像机记录。

(2)危害主体工程调查

危害主体工程调查监测指标主要有延迟工程施工进度、降低施工速率、损坏工程设施设备、人员安全、工程安全等,主要采取访问施工单位、收集相关施工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确定,调查期间同时用相机、摄影机记录。

(3)对项目区下游危害调查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调查工程建设是否对工程下游地区产生影响或者危害,主要采取访问民众、收集相关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确定,调查期间同时用相机、摄影机记录。

四、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水土保持措施调查监测指标主要有防治措施工程量、护坡工程量、植被建设工程量、临时工程工程量等,具体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措施的实施进度、数量和质量、稳定性、运行情况及其效果等方面。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主要采用定期的实地勘测与不定期的全面巡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记录和分析措施的实施进度、数量与质量、规格。为更准确的掌握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数量、规格,可由施工单位提供相关施工资料进行统计得出。

(1)防治措施数量与质量

工程全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主要由业主及监理单位提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由监理单位确定,水保监测直接取用监理资料。

抽查部分工程措施采用皮尺、卷尺测量挡墙、截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长度等进行抽样统计。若抽样与资料统计数量相符合则采用统计数据,若相差较大,则采用全面调查进行统计。

(2)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水土保持防护工程主要指挡墙、护坡、排水沟等工程,监测时主要查看是否出现损坏、断裂、沉降等不稳定情况。对排水沟主要看是否存在断裂、是否淤积。对措施进行定性描述,并记录。

(3)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实施情况

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五、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调查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调查监测指标主要有直接采集的效果评价指标和分析计算的效果评价指标。

(1)直接采集的效果评价指标

①治理措施合格率

主要在查阅业主、施工单位提供施工资料统计的基础上,经现场实地调查监测进行校核、统计,最终获取数据。

②达标治理面积

主要根据业主、施工单位提供施工资料统计获取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进行校核。

(2)分析计算的效果评价指标

分析计算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值力度、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等,这些指标直接通过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等指标通过计算得到其数值,或者直接应用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等指标直接表征其数值。

3.1.3.2定位监测

定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建设期和运行初期。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进行建设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和运行初期的土壤流失量监测。定位监测采用的工具主要有: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拍器、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采用数码相机和无人机航拍器等,对项目区及周边现场进行调查和影像资料的采集为报告的编写提供数据资料;
采用标杆和尺子等测量拦渣挡墙的尺寸,为报告的编写提供数据资料。

对全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土壤流失量通过本项目布置的监测设施(本项目主要采用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进行实测,获得某一有代表性地区的侵蚀模数作为基础,再根据本项目其他区域的实际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地面组成物质、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及扰动的实地地块坡度、坡长、侵蚀类型、弃土(弃渣)的堆放形态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项目各侵蚀单元的平均侵蚀模数,从而求得全区的土壤流失量。

3.1.3.3临时监测

临时监测主要是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变动或连续多日降雨等特殊条件下,而进行的一种监测。由于临时监测的不确定性,故监测内容和方法均不确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开展监测工作。

3.1.3.4巡查

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按照监测范围分区及其重点地段布设了一定数量的、必须的监测点,而且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动态监测,但这些点总是数量有限,而且不一定完全覆盖重点对象(重点单元工程);
同时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变化,场地水土流失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监测中总有“死角”存在。为了及时掌握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土流失问题及其防治的情况,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常常采用巡查的方法进行全面调查。

巡查就是就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范的角角落落进行查看,调查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及其存在问题,对整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有个总体把握,为落实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和建议。

3.1.3.5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以监测区的现代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源,借助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光谱分析技术,解译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土壤侵蚀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和生物防治设施及其效益等。

结合《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592—2012)》,维通二级公路采用遥感动态监测方法针对施工期及运行初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和效果进行监测。遥感动态监测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个步骤:

(1)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变化信息监测前,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不同时相图像产生的差异信息。传感器类型的差异:考虑选择相同传感器的图像,甚至选择相同的波段,因为不同中心波长或者不同的波谱响应会导致相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像元值。采集日期和时间的差异,季节的变化会引起地表植被的差异。不同的时间段也会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图像像元单位的差异:不同时相的图像具有相同的像元物理单位和值范围,如同时为浮点型的辐射亮度的图像数据。像素分辨率的差异,不同的像素大小会导致错误的变化检测结果。

(2)变化信息监测。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图像直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它是对经过配准的两个时相的遥感图像中像元值直接进行运算或变换处理,找出变化的区域。

②分类后比较法:是将经过配准的两个时相的遥感图像分别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分类结果得到变化监测信息。该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分类基础发现变化信息,该方法也是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过程。

③直接分类法,结合了图像直接比较法和分类后结果比较法的思想,常见的方法有:多时相主成分分析后分类法、多时相组合后分类法等。以下介绍多时相主成分分析后分类法。当地物属性发生变化时,必将导致其在图像某几个波段上的值发生变化,所以只要找出两个时相的图像中对应波段值的差别并确定这些差别的范围,便可发现变化信息。在具体工作中将两个时相的图像各波段组合成一个两倍于原图像波段数的新图像,并对该图像作PC变换。由于变换结果前几个分量上集中了两个图像的主要信息,而后几个分量则反映两个图像的差别信息,因此可以选择后几个分量进行波段组合来发现变化信息

(3)变化信息提取。有以下方法,手工数字化法,图像自动分类,监督分类,图像分割。

3.1.3.6无人机监测

无人机监测主要是指,利用无人机技术手段,对项目扰动地表过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过程、自然恢复期植被恢复效果以及弃渣场土石方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通过无人机监测成果更加真实全面直观的反映出本项目在各监测阶段的变化情况。运用无人机遥测体系的办法监测,可对搜集到整个项目区域的水土流失的状况进行正射影像,不仅是常规的监测办法的有力弥补,更能全面直观地搜集到项目动态信息。

一、设备要求

无人机平台采用精灵4系列无人机,翼展500mm,重3.8kg。续航时间25分钟,正常续航速度76km/h,垂直起飞,垂直降落。航摄仪采用1/2.3英寸CMOS,1200万像素,固定焦距35mm。处理软件采用Pix4D。

二、技术要求

(1)采用精灵4系列无人机野外航测数据采集,本测区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99度。地形图分幅按50cm×50cm矩形分幅。利用已知的控制点为起算点。

(2)航线布设方向:航线按东西向直线飞行,根据地形走向与专业测绘的需要飞行,常规航摄航线应与流域范围图廓线平行敷设。

(3)摄影时间: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能够真实地显现地面细部。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

(4)航摄范围覆盖

摄区边界覆盖保证: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应不少于2条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一般不少于像幅的50%,最少不小于像幅的35%。

(5)像片重叠度

航向重叠度须达到70%以上,旁向重叠度须达到60%以上。

(6)补摄和重摄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他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线进行。补摄航线的两端一般需超出漏洞外两条基线。

(7)像控点的加密:局部地区进行像控点加密。均选刺在线状地物交角良好的交点上或影像小于0.2mm的点状地物中心,高程变化较小,在相邻像片上影像清晰便于联测的目标。点位实地的判刺精度为图上0.1mm。

(8)像控点整饰:像片正面整饰,平高点和高程点均以刺孔为中心,绘7mm直径的圆,平高点用红色、高程点用绿色整饰,点号与高程用分式表示。像片反面整饰用铅笔,略图绘在2cm×2cm的方框内,在方框旁加注点位简要说明,刺孔影像、桩位、略图说明一致。

三、无人机监测内容

(1)利用无人机航拍形成的项目区总体正摄影像图,对项目区地类情况进行复核,通过施工各阶段的影像对比,对施工进度情况、土地扰动面的变化过程进行实时统计,真实反映出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前期、施工后期以及植被恢复后的影像对比,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实施进度以及项目各分区植被恢复效果等进行直观的反映。

(2)针对本项目的各个弃渣场,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利用Pix4D软件进行成果处理后,形成各弃渣场的三维模型,并计算出各弃渣场实际的容量以及弃渣场在各施工阶段实际的堆渣量。以此为基础可对项目的土石方流向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3.1.4监测指标测试方法及其典型设计

3.1.4.1简易坡面量测场

(1)简易坡面量测场原理

简易坡面量测法又称侵蚀沟量测法。主要用于土质边坡、土或土石混合石砾堆等坡面的水土流失量的测定。调查坡面形成初的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容重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50%~70%),计算水土流失量,如图3-1所示。

图 3-2 水土流失简易坡面量测场示意图

(2)简易坡面量测场选址

选定的坡面应具有较为明显的侵蚀沟,以侵蚀沟形状简单为宜,所选坡面要方便量测,侵蚀沟应具有代表性。

(3)简易坡面量测场的布置

简易坡面量测场的布置主要由实际的坡面侵蚀沟确定,布置规格不等,一般小型侵蚀沟以5m×5m内为佳,较大侵蚀沟则视实际情况确定观测面积。当观测坡面能保存一年以上时,应量测至少一年的水土流失量,有条件的地区,简易坡面量测法也可和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相结合,效果更加。

(4)简易坡面量测场侵蚀量的计算

在调查样地上等间距取若干个断面(B样地宽×L坡长),每个断面上量测侵蚀沟的断面积,然后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M——样地侵蚀量,t;

Si——第i个断面的面积,m²;

Si+1——第i+1个断面的面积,m²;

l ——样地断面间距,m;

r ——土壤容重,t/m³;

n——断面数。

也可以将侵蚀沟概化为棱锥、棱柱、棱台等,按下式计算:

棱锥体积:V=S·H/3

棱柱体积:V=S·H

棱台体积:V=H·[S1+S2+(S1·S2)1/2]/3

式中:V——体积,cm³;

S1、S2、S——底面积,cm²;

H——高,cm。

(5)其它注意事项

① 侵蚀沟断面大致可分为“V”型和“U”型,根据实际情况应进行判别,便于采取正确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 侵蚀沟断面一般以上、中、下三处进行划分,必要是可增加观测断面;

③ 在量测某个侵蚀沟断面深度时,应注意“V”型需量测最深处,“U”型需要对底部实测两次以上,以减少误差;

④ 观测人员进行量测时,应尽量避免对侵蚀沟形状造成破坏,尽量不要践踏到侵蚀沟,保证观测数据的合理性;

⑤ 因具体计算时数字偏差对侵蚀模数计算影响较大,读数时应注意估读,在测尺最小刻度后还应估读一位。

对简易坡面量测场进行临时围挡,保护监测设施不受破坏。

3.1.4.2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

(1)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原理

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主要适用于弃渣场等分散堆积场地及边坡。在坡面上钎垂直打入钢钎(或木桩等),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结束,观测钢钎顶距地面的高度,以此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根据已经测算的样地土壤侵蚀量计算整个坡面及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

(2)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选址

主要选择在松散的堆渣坡面进行布置,应选择坡面基本稳定,并且不会对施工建设造成影响的地区布置,应布设在基本为土质的坡面上,小区内石质面积不得大于小区总面积的10%。

(3)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布置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布设标准样地的主要规格为3m×3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将长100cm的侵蚀钉,在选定的坡面样方小区按照0.6m×0.6m的间距分纵横方向共计36支钢钎垂直打入地下,使钢钎顶部与坡面留有约30cm,用卷尺量测并记录其距离,并在坡面以上的侵蚀钉上涂上油漆,样地面积可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坡面样方小区周边设置拦挡措施,减少土体滑落对样方小区的影响。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布置见图3-2。

图 3-3 简易水土流失观测示意图

(4)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A=ZS/1000cosθ

式中:A —— 土壤侵蚀数量(m³);

Z —— 侵蚀厚度(mm);

S —— 水平投影面积(m²);

θ —— 斜坡坡度。

(5)其它注意事项

① 侵蚀钉应垂直打入坡面;

② 在打入测钎时,应尽量选择在周边土质均匀处,避免在大石或其它物质附近打入,影响观测精度;

③ 在测量时,应观测侵蚀钉左侧及右侧数字,进行平均后计算,不得取侵蚀钉上部或下部数字进行计算;

④ 观测人员进行量测时,应尽量避免对区内进行破坏,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合理性;

⑤ 具体计算时,数字偏差对侵蚀模数计算影响较大,读数时应注意估读,在测尺最小刻度后还应估读一位数。

(4)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保护

对布设的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外围可以进行简易的围场保护,布置警示牌,用于保护监测区不受破坏,使得监测区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

3.1.4.3径流小区及米级小区监测

径流小区指修建于坡面,具有一定控制面积,四周带围埂,用于收集围埂范围内降水产生的所有径流泥沙的设施。适用于观测各种类型坡面的径流、泥沙及面源污染。径流小区的观测内同必须包含降水情况、径流量、泥沙量;
同时按照观测项目的要求,选择性观测产流产沙过程、土壤物理流失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变化、耕作情况等。

(1)基本要求

①小区地面纵横向平整、纵向应平行于坡面径流方向。坡度和土壤条件均一,自然坡面小区补休或修坡尽量少。

②标准小区: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

③一般小区,按照观测项目要求,设立不通过坡度、不同坡长、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小区。如1m×1m米级小区。

(2)设施配置

径流小区由围埂、集流槽、导流槽、分流桶和集流桶组成。

①围埂

围埂为小区左右和上缘坡面的边界,由水泥板或金属板制成,围埂高出地面10-20cm,埋入地下30cm。

②集流槽

位于小区坡面底部,垂直于径流方向;
集流槽表面光滑,上缘与地面同高,槽底向下及向中间倾斜,斜度以土壤不发生沉积为准。

③导流管(导流槽)

上部紧接集流槽,下部与集流桶相连;
由镀锌铁皮、金属管或PVC管做成。

④分流桶、集流桶

与导流管相连,用于收集小区坡面径流和泥沙;
由镀锌铁皮或钢板等材料制作。桶顶部加盖防止降雨及其他杂物由桶顶直接进入;
底部装有阀门,用于观测后排出桶内径流泥沙。根据设计径流量可采用一级或多级分流通分流。

(3)米级径流小区监测方法

用木板、铁皮或混凝土围成1×1m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小区周围开挖截水沟,截水沟用塑料薄膜铺衬,在小区下部,截水沟汇合处安置一个一定容积的集水容器,在降雨侵蚀作用下,米级小区内流失的土壤沿截水沟汇入容器内,从每次收集径流量内取混合均匀的泥浆水样10ml,对样品进行过滤、烘干、称重得出样品中的泥沙量,从而得出该小区的土壤流失量。

3.1.4.4沉沙池监测

主要用于主体工程路基边坡、弃渣场等区域的土壤侵蚀量监测。结合主体工程排水沟出口沉砂池、弃渣场排水沟出口沉砂池,每次观测时清理收集槽里的土石物质,晾干称重。以确定监测区域内坡面两次监测时间之间的土壤流失量。

3.1.4.5植被样方法

植被样方可用于调查林草植被的生长发育状况,根据监测指标不同,具体的测量方式方法也不同。据本项目监测实际情况,主要监测指标测量方法如下:

(1)林木生长情况

① 树高:采用测高仪进行测定。

② 胸径:采用胸径尺进行测定。

(2)存活率和保存率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造林成活率在随机设置的10m×10m的三个重复样方内,于后期查看前期造林苗木成活的株数占造林苗木总株数的百分数,单位为%,保存率是指造林一定时间以后,检查保存完好的林木株数占总造林株数的百分数,单位为%。

人工种草的成活率是指在随机设置2m×2m的多个样地内,于苗期查验,当出苗30株/m²以上为合格,并计算和各样方占检查总样方的百分数及为存活率,单位为%,保存率是以上述合格标准在种草一定时间以后,再行查验,保存合格样数占总样数的百分比,单位为%。

(3)林草覆盖度监测

覆盖度是反映林草植被覆盖情况的指标,通过测量植被(林、灌、草)冠层的枝叶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进行计算。计算式为:

式中:Ci为林地、草地郁闭度或盖度;
Ai为相应郁闭度、盖度的面积;
A为流域总面积。

3.1.5监测设备设施

对布设的监测点位进行临时挡护,保护监测设施不受破坏。

监测设备主要有:激光测距仪、GPS、罗盘、数码相机、无人机等。用于该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设施主要有: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简易坡面量测场和植被样方等。结合监测点布置情况,本项目监测设施及设备详见表3-2。

表3-2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和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施和设备

规格或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设施

1

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

3m×3m

6

5

用于观测坡面水土流失量

2

沉沙池监测

4

用于观测排水出口水土流失量

3

植被样方

4

用于观测植被生长情况

设备

1

全站仪

1

2

远距离激光测距仪

NIKONLR800

1

便携式

3

高精度激光测距仪

PD40

1

手持

4

手持GPS

麦哲伦D600

1

监测点、场地、渣场定位

5

土壤刀、铝盒、环刀、酒精

1

用于土壤含水率、容重等测量

6

测高仪

NIKONLR800

1

测量植物生长状况

7

罗盘、塔尺

1

用于测量坡度

8

数码照相机

佳能/索尼

1

用于监测现场的图片记录

9

无人飞机

精灵4系列

1

用于监测现场的图片、影像记录

10

笔记本电脑

1

用于电子资料编写

11

易耗品

样品分析用品、玻璃器皿等

12

幅材及配套设备

各种设备安装补助材料

3.1.6建设管理过程监测

本项目《水保方案》依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实际施工过程主体工程与水保方案设计阶段变化较大,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发生变化,原设计弃渣场不能满足施工阶段堆土需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能满足现阶段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故建设单位应尽快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水土保持变更方案。将现阶段水土流失防治作为重点进行防护设计。我单位将结合变更方案和工程实际调整监测方法和监测范围。

3.2试运行期

3.2.1监测内容

运行初期监测内容是通过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得出:①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
②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③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④各项措施保土效果;
⑤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渣量及对方面积;
⑥项目区林草覆盖度等。

3.2.2监测方法与设施设备

本项目试运行期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分析法及调查监测两种,通过以上两种监测方法在监测过程中交叉使用,相互补充、印证,共同完成本项目试运行期各项指标的监测任务。

(1)资料收集分析法

通过收集项目建设期间的报告、书籍、统计资料等文献,从中分析获取建设期间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各项指标,如:各分区扰动面积变化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量等。

(2)遥感监测

通过购买相关遥感数据,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进行监测。

(3)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在运行初期主要调查监测各分区的植被生长情况和措施运行情况。

① 防治措施的数量与质量

本工程全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主要由业主及监理单位提供,水土保持监测需要对防治措施工程量进行统计复核。

② 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

水土保持监测监测需对工程的防护工程主要指挡墙、护坡、排水沟等工程,进行统复核,查看其是否存在损害或砼裂缝、挡墙断裂或沉降等不稳定情况出现,并做出定性描述。

③ 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及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实施情况监测

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问询、收集水土保持大事记、收集业主针对水土保持相关政策等方式获得。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主要是针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开展监测工作。

(4)植被样方法

植被样方监测方法详见3.2.4.4节。

(5)巡查

运行初期巡查主要针对整个工程的全部区域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尤其注意对于直接影响区的影响情况。巡查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危害和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动态监测。

①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a、对周边河道影响情况

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监测。

b、对周边水利设施影响情况

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监测。

c、其它水土流失危害

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监测。

②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监测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水土流失状况,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开展监测工作。

3.3监测频次

本工程计划水土保持监测总频次为14次,采用调查、定位、巡查监测。其中雨季的监测频次根据当年降雨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2017年度监测计划

2017年10月,监测人员第一次对工程现场进行调查、记录,并收集监测所需资料,同时对监测仪器、设备和部分气象、水文等资料进行购买。

(2)2018年度监测计划

2018年监测频次为4次,每季度监测1次。

(3)2019年度监测计划

2019年监测频次为4次,安排为1-4月(旱季)监测1次,5-10月(雨季)监测2次,11-12月(旱季)监测1次。

(4)2020年度监测计划

2020年监测频次为4次,安排为1-4月(旱季)监测1次,5-10月(雨季)监测2次,11-12月(旱季)监测1次。

(5)2021年度监测计划

2021年监测频次为1次,预计2021年3月提交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和配合完成水土保持措施专项验收工作。

表3-3 水土保持监测频次计划情况表

监测年度

监测频次

备注

2017年

2017年监测频次为1次,10-12月监测1次。

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mm加测一次,雨季根据降雨量适当加减监测频次。

2018年

2018年监测频次为4次,每季度一次。

2019年

2019年监测频次为4次,安排为1-4月(旱季)监测1次,5-10月(雨季)监测2次,11-12月(旱季)监测1次

2020年

2020年监测频次为4次,安排为1-4月(旱季)监测1次,5-10月(雨季)监测2次,11-12月(旱季)监测1次

2021年

2021年监测频次为1次,安排为1-3月(旱季)监测1次,


4预期成果及形式4.1监测记录表

包括原始监测数据记录表和突发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调查记录表等。

4.2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监测简报、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和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等。

4.2.1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表

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季度报告表的形式反映每次监测过程及监测结果。季度报表的重点是描述主体工程进度情况、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情况(数量、质量及进度)、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情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完善建议。

表4-1 监测季度报表

监测时段: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联系人及电话

总监测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生产建设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填表人及电话

主体工程进度

指 标

设计总量

本季度新增

累计

扰动土地 面积 (hm²)

合 计

道路工程区

弃土(石、渣)场区

取土(石、料)场数量(个)

弃土(石、渣)场数量(个)

取土 (石、料)情况 (万m³)

合 计

取土(石、料)场1

取土(石、料)场2

其它取土

弃土 (石、渣)情况 (万m³)

合 计

弃土(石、渣)场1

弃土(石、渣)场2

其它弃土(石、渣)

拦渣率(%)

水土保持 工程进度

工程措施

合计(处,万m³)

拦渣坝(处,万m³)

挡渣墙(处,万m³)

植物措施

合计(处,hm²)

植树(处,hm²)

种草(处,hm²)

临时措施

水土流失 影响因子

降雨量(mm)

最大24 小时降雨(mm)

最大风速(m/s)

土壤流失量(万m³)

土壤流失量

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存在问题与建议

注:本季度报表工程进度及措施量数据由建设单位提供,其它数据由监测组调查统计所得。

4.2.2水土保持监测年报

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及情况,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年度报告,对该年度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监测结果,反应水土流失动态情况及水土流失危害;
主要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情况(水土流失因子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等),监测结果分析、比较,通过真实数据反映现状六大指标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水土保持监测年度报告每年提交一次。

表 4-2 监测年报提纲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项目概况

1.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况

1.3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2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

2.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2.2取土(石、料)监测结果

2.3弃土(石、渣)量监测结果

3 水土流失防治监测结果

3.1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3.2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3.3临时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 土壤流失情况动态监测

4.1土壤流失面积监测

4.2土壤流失监测结果

4.3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监测结果

5 存在问题与建议

5.1问题

5.2建议

6 下一年工作计划

附图

4.2.3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工作结束后,将监测资料、数据汇总,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作为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监测结果、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结论及建议等。总报告于工程监测结束后提交。

表 4-3 监测总报告提纲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项目区概况

1.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情况

1.3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2 监测内容与方法

3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2取土(石、料)检测结果

3.3弃土(石、料)监测结果

3.4其他重点监测情况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4.2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4.3临时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4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5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水土流失面积

5.2土壤流失量

5.3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5.4水土流失危害

6 土壤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6.1扰动土地整治率

6.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6.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6.4土壤流失控制比

6.5林草植被恢复率

6.6林草覆盖率

7 结论

7.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7.2水体保持措施评价

7.3存在问题及建议

7.4综合结论

4.3附件

监测组主要收集的资料有工可资料、水保方案施工图资料和其余相关资料,以及现场情况的照片资料。

附图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及监测点典型设计图等。附件包括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及文件,主要有委托书、水土保持方案批复等。

本项目提交的成果详见表4-4。

表 4-4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提交数量(套)

备注

1

监测实施方案

1

技术审查定稿后提交

2

监测季度报表

12

每季度监测结束后,下季度提交上季度监测季度报表

3

监测年度报表

3

每年监测结束后,下年度第一季度提交上年度监测年报

4

监测总结报告

1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

5

监测图片集

1

作为总报告附件提交

6

监测摄影光盘

1

监测图片集单独成册

7

监测表格册

1

作为其它报告附件提交


5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5.1监测项目组及人员组成

为保障监测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我公司将组织一支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熟练、监测经验丰富的水土保持监测队伍,成立了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组,针对该项目实际情况,落实各项监测工作,明确责任到人,详细分工,同时加强与云南省水土保持环境监测总站的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新信息。

根据该项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在每次外业监测时,保证每次至少有4人参与监测工作,根据监测外业工作量进行合理分工,确保监测工作科学、系统的进行。

监测具体人员分工表见表5-1。

表5-1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安排和组织分工

序 号

姓名

职称或职务

专业或从事专业

监测工作分工

领导小组

蒋乐英

高级工程师

水 工

成果审查

朱 武

工程师

水土保持

成果审查

水土流失因子监测组

白厚院

工程师

水土保持

负责水土流失因子监测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组

刘才宝

工程师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组组长

李振翔

工程师

水土保持

负责水土保持状况监测

乔昱霖

工程师

水土保持

负责监测报告编写

防治效果监测组

杨波

工程师

水土保持

负责水土保持效果监测

谭仙林

工程师

地质、水土保持

负责水土保持效果监测

5.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5.2.1监测项目管理制度

5.2.1.1组织管理

为了做本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效防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本监测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加强与建设单位的联系,了解工程实施情况,监督管理、质量与资金的监控管理状况,“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情况。

(2)与施工单位联系,了解工程的施工过程以及实际的实施进度,了解工程施工过程中具体的土石方流向。

(3)加强与监理单位的联系,了解工程施工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以及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达标情况,批复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加强与评估单位的联系,相互交流学习,为工程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做好准备。

我公司将定期向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成果,并在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之前提交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5.2.1.2经费管理

一、费用管理

资金方面,公司设有专门的财务部,公司财务部由专业会计师组成。公司财务总监直接对公司董事长议会负责。

各个项目的监测经费由公司财务统一管理并且专款专用,保障了监测经费的落实。在经费使用前,项目负责人必须事先预算好本次外业工作使用的经费并提出申请,由副总经理核定后,经公司董事长核定签字后方可到财务室预支;
在经费使用后,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费使用详细报销单,并附相应的使用证明材料和票据,经由副总经理签字认可、送公司财务总监审查之后由公司董事长签字认可方可报销。

二、本工程实际水土保持监测经费

根据《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批复文件,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保持监测经费为63.16万。根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合同》,确定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费为48万元。

三、监测经费构成

监测总费用由监测直接费、间接费、税金及利润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各费用情况如下:

(1)监测直接费

主要包括监测实施布置费、设备折旧费、人工费、报告编制费和其他费用。

(2)间接费

按监测费用总额减去税金的4 %计列,用于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办公、财务等费用。

(3)税金

本费用根据云南省税务局有关规定,按监测费用总额的10%计列。

(4)利润

企业利润=(合同总额-直接费-间接费-税金)。

四、监测经费使用计划

根据已签订的《维西至兰坪通甸公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合同》,确定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费用为48万元。

经过计划安排,确定各费用如下:直接工程费375120元,间接费15005元,税金48000元,利润41875元。具体详见表5-2。

表5-2 监测费用使用计划汇总表 单位:元

序号

项 目

费 率

金 额

备 注

1

监测合同总费用

480000

监测合同签订的总费用

2

税 金

10%

48000

合同总额×10%

3

企业利润

41875

合同总额-税金-监测直接费-监测间接费

4

间接费

4%

15005

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础,取4%作为间接费

5

监测直接费

375120

实际监测工作中可支配费用

5.2.1.3监督保障措施

(1)监测组每次现场监测结束后,及时和业主进行交流,把现场调查的情况如实的反应给业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水保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

(2)野外调查结束后,向业主汇报现场调查情况和现场的不足之处,以便施工单位可以完善相关的防护措施。

(3)监测项目组向业主提交年报,同时报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查时如发现错误,应责令项目监测工作人员改正。

(4)监测项目组要积极配合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5)项目负责人每年对项目监测实施情况进行1~2次检查和指导。工作不到位的,要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报公司备案审查。

(6)监测项目小组要接受业主的指导,取得业主的支持与帮助,搞好监测工作,认真听取业主意见,并将整改措施报公司审查备案。

5.2.2现场监测人员工作制度

(1)根据现场情况及项目监测情况,监测组应确定不少于4名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

(2)现场监测人员应积极与施工团队沟通,遵守工地纪律,并熟悉现场监测情况;

(3)监测人员出发监测前,技术负责应对现场的监测技术方案实施细则进行审查;

(4)现场监测人员根据监测任务的要求,领取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并对设备进行校准,如实记录现场情况,保证现场监测数据记录资料真实有效;

(5)监测项目部应设总监测工程师、监测工程师、监测员等岗位。各岗位的职责为:a)总监测工程师为项目部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和监测成果质量;
b)监测工程师负责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汇总、校核,编制实施方案、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
c)监测员辅助监测工程师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并负责监测原始记录、文档、图鉴、成果的管理。

5.2.3监测项目进度控制

本项目监测组的监测工作实时跟进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实施,监测工作组首先对整个工程进行巡查和监测布点,在工程有条件布设观测场区域进行观测场的布设,在没有条件区域(边坡、弃渣场等在建设期边坡渣体等还未稳定)等单项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布设,实时跟进监测工作,督促各区域各施工阶段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具体分区分析如下:

(1)主体工程建设区

主体工程建设区包含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立交工程、附属工程、改移工程等,在实际监测中先对整个主体工程建设区进行调查监测点的布设工作,由于在建设期道路工程区中的分项工程均在进行施工没有条件布设《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实施方案》中道路工程区设计的观测型监测场和植被样方,因此监测组在主体工程单项施工结束后,在下次监测时进行布设,实时跟进监测进度。

(2)施工便道区

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便道区在建设期间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若有新增情况应实时进行监测工作,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3)施工营场地区

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营场地区在建设期间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4)弃渣场区

弃渣区监测工作应与弃渣场区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首先对弃渣场区进行监测点布设,等弃渣结束后再对设计的观测型调查点进行水土流失简易观测场的布设,实时跟进工程实时进度。

5.2.4成果质量控制及档案管理

5.2.4.1成果管理

公司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际情况及特点,拟定了监测成果报告质量保证规定,对各监测项目监测质量进行控制,对各个相关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划分相应职责,保证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同时,针对具体监测项日,成立项日组,以便各工作人员沟通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果报告质量,公司对各监测成果报告实行内部评审制度,经修改后方可报送相关单位,保证监测报告具有较高水平。

在开展监测工作时,需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开展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严格按照野外数据复核和修改、成果集成的程序开展,成果复核必须深入现场。监测人员按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采样、观测,并在监测记录上签名认定,做到对监测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和质量负责。

为保证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应建立项目执行组织,制定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管理制度:

(1)水土保持监测实行项目负责人制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度、成果质量全面负责,对项目的全体参加人员负责。

(2)指定项目联系人制

业主与项目承担单位指定各自的项目联系人,项目联系人负责及时、准确地将有关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反馈,为监测工作开展各方做好协调、联系工作。

(3)各监测记录资料实行签名制

每个技术工作人员均对其成果负责,作业过程中应做好相关数据记录,以备后查。成果必须经过自查并签名,方可上交。

(4)实行各次监测结果通报制

各次监测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将监

结果向业主反馈,以利于业主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最好效果。

(5)监测成果审查及上报制

① 成果内部管理措施

公司办公室有专门的资料室,对每个监测项日过程成果和最终成果实施电子版和文本版双重存档。公司对各监测成果报告实行内部专家评审制度,经内部评审修订后方可报送相关单位和报送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需要外部行政审查或外部管理审查的成果报告也要实施上述内部审查程序,再报送审查部门或单位进行审查。对于最终成果公司留一份存档,在监测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记录资料也一同存档,同时还将监测成果的电子版本刻入光盘,交办公室存档。

② 成果上报制度

根据《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监测项目备案、监测方案与实施计划技术论证、监测成果公告。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及时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监测主管部门提交监测简报、年度监测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以便对监测数据认证、入库。

5.2.4.2变更控制

鉴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征地、地质、施工等因素,常常导致实际监测工作将会产生变更,因此,对于该部分应进行详细设计,以指导实际中的监测工作。

(1)监测点变更控制

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因工程施工进度、实地布设条件不足等情况,均会导致监测点变更。因此,本监测方案就监测点发生变更的主要几种情况进行变更设计。

① 施工进度变化导致变更

如因工程施工进度变化,致使监测点不能按照本监测方案计划的时间进行布设,则可采取监测点布设时间后延的办法,待施工进度达到监测点布置要求时,方可进行布设。

② 布设条件不足导致变更

监测点布设条件不足,主要是指监测设施布置条件不足。不同类型的监测设施,所需要的布置条件不同,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监测的特殊性,监测设施需要在不干扰工程正常施工的前提下进行布设,这就给监测设施的选址和布设造成了一定影响,因而导致发生变更。

对于监测点变更的控制,主要遵循以下办法进行控制:

a、布设时间后延:对于布设条件不足的地区,可采取将布设时间推后的办法,待该区域条件成熟后方可布设;

b、布设地点变更:对于布设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采取在该监测点附近的类似条件地区进行补设的办法进行弥补;

c、监测设施变更:因监测设施布置的条件不满足的,可采取变更监测设施的方式进行调整,采取另外一种监测方法和设施进行观测;

d、监测点数量变更:根据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监测点数量可发生变化,监测点数量主要以能尽量全面的反应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为原则进行变更。

③ 实地水土流失情况变化导致变更

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上流失情况较为复杂,故在监测过程中,监测组将根据工程实际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来进行监测点的变更。

(2)监测时段变更控制

因工程监测滞后原因,导致本项目监测时段发生变化,工程实际的监测时段较设计的发生变化,监测时段应做相应的调整。如遇到特殊情况(工程竣工延期时间较长,导致监测时间加长,监测工作量加大),则由监测单位和业主具体协商解决。

(3)监测范围变更控制

因工程征地、占地、扰动及破坏等原因,导致监测范围可能较设计的防治责任范围有所变化,对于该种类型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的监测范围将以工程实际为主,监测工程建设实际发生的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情况。

(4)对己开工项目水土流失量、背景值的获取

对于土壤流失量背景值的监测,可以利用数学模型,通过土壤流失因子来推算土壤流失量,如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某年土壤流失量,以及某种给定条件下的土壤流失量。

5.2.4.3档案管理

(1)严格执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提供利用与销毁等有关制度和规定,确保其完整、系统和安全。

(2)档案按档号排放,档案柜编顺序号,库房内悬挂相关档案资料管理规章和制度。

(3)借出的档案须按时归还,利用后的档案应随即放回原处。

(4)不得窃取、出卖和涂改档案。

(5)每年对档案进行全面检查、清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要求监测人员应严格遵守监测资料的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向外提供监测数据,并强化成果(含中间成果)归档工作。规范监测成果签发程序,监测报告必须经公司领导签发报出,任何人员不得随意以个人名义或变相形式发表相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5.2.5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对水保监测工作的配合协作要求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在于为国家生态建设服务、为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服务、为水土保持科学发展服务。

保护水土资源、为社会负责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同时又直接为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和为监督执法单位提供基础数据。水土保持监测为开发建设项目服务,主要是为完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防止水土流失事故、进行水土保持设施检查与验收和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管护等提供基础数据;

为了能做好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出以下配合协作要求:

(1)严格遵守水土保持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在工程建设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施工单位领导和施工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积极配合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监测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整改;

(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严格管理制度,减少新增水土流失;

(4)要注意对施工征地范围以外土地的保护,严禁扰动、占压征地范围以外的土地面积;

(5)重视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

5.2.6与监理单位的工作配合协作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理由主体工程监理单位负责,并设有专门的水保监理部,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全过程监督管理。

工程全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主要由业主及监理单位提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由监理单位确定,水保监测直接取用监理资料。

水保监测过程中加强与监理单位的联系,了解工程施工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以及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达标情况,批复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与监理单位共同协作,抓好各项水保措施按质按量的落实。


附表1 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监测分区

扰动情况

整治情况

现场情况

填表人

扰动形式

扰动 宽度

扰动面积

扰动前土地利用类型

示意图及尺寸标注

整治方式

整治面积

整治后土地利用类型

示意图及尺寸标注

1

……

填表说明:1、扰动形式主要有填挖、占压;
2、土地利用类型按照GB/T 21010-2007 一级分类填写,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3、线性扰动填写扰动宽度及抽样段扰动面积;
4、整治方式主要有硬化、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

附表2 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

名称

编号

位置

所在乡镇

表土剥离情况

万m³

经纬度

经度

纬度

高程

桩号/里程

相对主体工程位置

左侧/右侧

距项目区距离

m

规格尺寸

长度(m)

宽度(m)

形状描述

水土保持措施

类型

监测日期

扰动面积(m²)

方量 (万m³)

类型(土、石、土石混合等)

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

范围外堆积物体积

示意图

水土流失情况

填表人

年-月-日

填表说明:1、表土剥离填写剥离方量;
2、措施填写存在情况,并在水土保持措施表中详细记录;
3、范围外指取土(石、料)场征地范围以外;
4、水土流失情况根据第9 章内容填写,若存在土壤流失和潜在土壤流失现象,现场测量。

附表3 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

名称

编号

位置

所在乡镇

表土剥离情况

万m 3

经纬度

经度

纬度

高程

桩号/里程

相对主体工程位置

左侧/右侧

距项目区距离

m

弃渣特点

沟道弃渣场

坡面弃渣场

平地弃渣场

填洼(塘)弃渣场

其他

规格尺寸

长度(m)

宽度(m)

形状

水土保持措施

类型

监测日期

占地面积(m²)

方量

(万m 3)

类型(土、石、土石混合等)

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

范围外堆积物体积

示意图

水土流失情况

填表人

年-月-日

填表说明:1、表土剥离填写剥离方量;
2、弃渣特点直接打√,其他要说明现状;
3、措施填写存在情况,并在水土保持措施表中详细记录;
4、范围外指弃渣场征地范围以外;
5、水土流失情况根据第9 章内容填写,若存在土壤流失和潜在土壤流失现象,现场测量。

附表4 临时堆放场监测记录表

监测日期

堆积时间

监测分区

位置

经度

地貌类型

监测方法

纬度

堆积物

长度(m)

宽度(m)

体积(m³)

体积

高度(m)

坡度(度)

坡长(m)

堆积物 类型

土、石、土石混合等

防治情况

临时苫盖、临时挡护等

示意图

备注

附表5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

位置

经度

纬度

相对项目位置描述

发生时间

危害形式描述

监测日期

面积(m²)

体积

毁坏程度

防护进展情况

其他说明

填表人

年-月-日

危害形式描述主要包括1、掩埋或冲毁农田、道路、居民点等的数量、面积、毁坏程度。2、高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毁坏的数量、面积及损害程度。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位置、面积、体积及危害程度。4、直接弃入江河湖泊的弃渣位置、方量、堵塞河道面积等情况。

附表6 工程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位置经度纬度

监测分区

措施类型

开工日期

完成日期

规格尺寸

数量

运行状况

防治 效果

问题及建议

1

……

附表7 植物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位置经度纬度

监测分区

措施 类型

开工日期

完成日期

措施 面积及数量

覆盖度 (郁闭度)

成活率

问题及建议

1

……

附表8 临时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位置经度纬度

监测分区

措施 类型

开工日期

完成日期

数量

运行 状况

防治 效果

问题及 建议

1

……


附表9 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

监测区 年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 单位:

行政单位

境内面积

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

侵蚀类型

轻度以上

侵蚀面积

各级侵蚀强度

微 度

轻 度

中 度

强 度

极强度

剧 烈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注:
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百分数=(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境内面积)×100%;

轻度以上侵蚀面积百分数=(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境内面积)×100%;

各级侵蚀面积百分数=(各级侵蚀面积÷境内`面积)×100%;

土壤侵蚀类型按监测区实际情况增减。

附表10 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变化

监测区Ⅰ年至Ⅱ年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统计表 单位:

行政单位

境内面积

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

侵蚀类型

轻度以上

侵蚀面积

各级侵蚀强度

微 度

轻 度

中 度

强 烈

极强烈

剧 烈

Ⅰ年

Ⅱ年

Ⅲ年

变动(%)

变动(%)

变动(%)

变动(%)

变动(%)

变动(%)

变动(%)

变动(%)

全区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水蚀

风蚀

冻融侵蚀

注:
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变动百分数=[(Ⅱ年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Ⅰ年境内轻度以上侵蚀总面积)÷境内面积 ]×100%;

轻度以上侵蚀面积百分数=[(Ⅱ年轻度以上侵蚀面积—Ⅰ年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境内面积 ]×100%;

各级侵蚀面积百分数=[(Ⅱ年各级侵蚀面积—Ⅰ年各级侵蚀面积)÷境内面积 ]×100%;

土壤侵蚀类型按监测区实际情况增减。


附表11 典型监测点概况表

监测点编号

照片名

拍摄时间

20 年 月 日 时 分

拍摄地点

北纬N:
° ′ ″

拍摄方向

东经E:
° ′ ″

地貌部位

海拔高度

m

监测点名称

土壤类型

原来土地利用

盖度

目前土地利用

盖度

周边植被类型

盖度

土壤侵

蚀及防

治措施

简要说明

水土保持防治意见

水土保持监测备注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附表12 地形地貌和地表组成物质监测成果表

项 目

描述性说明

地貌

类型

面积(hm²)

坡 度

组 成

(%)

0~3°

3~8°

8~15°

15~25°

25~35°

>35°

地面组

成物质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土层厚度

土壤母质

填表

说明

1、防治责任范围分区名称:填写一个独立的责任分区名称。

2、“地貌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和小地形地貌两个方面的内容。

3、描述性说明:对填写项目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不要与前一列的内容重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附表13 侵蚀沟样方调查表

侵蚀沟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近似形状

上部(cm)

面宽

底宽

中上部(cm)

面宽

底宽

中部(cm)

面宽

底宽

中下部(cm)

面宽

底宽

下部(cm)

面宽

底宽

面宽

底宽

面积(cm²)

长度(m)

流失体积(cm³)

土壤

侵蚀量

计算公式

侵蚀量(Kg)

特征说明

填表说明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附表14 侵蚀针小区调查记录表

侵蚀针编号

调 查 时 间

原始距地面高

降雨量(mm)

深(mm)

降雨量(mm)

深(mm)

降雨量(mm)

深(mm)

降雨量(mm)

深(mm)

降雨量(mm)

深(mm)

降雨量(mm)

深(mm)

备注

位置

坡度(°)

样方基本情况

样方近视形状及侵蚀针位置


附表15 植被野外样方调查表

野外样地号:
总编号:
面积:
日期:
调查人:

群落名称

生物量

凋落物厚度

地点:

海拔高度:

坡向

坡度

地貌类型:

表面岩石

土壤类型

生境条件:

编号

植物名称

高度

胸径

地径

株数

冠幅

盖度

第五篇: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县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实施方案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获得优质的妇幼健康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妇幼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年)》(筑府办发〔××〕32号)文件精神,结合××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强化政府对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领导,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保障避孕节育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及时性,打造优质服务新品牌,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促进妇幼健康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领导重视好、规范管理好、服务质量好、指标落实好、人民满意好”的妇幼健康服务“五好”目标。

二、工作任务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妇幼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年)》(筑府办发〔××〕32号)文件要求,按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融评估指标(××年版)》人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年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任务,并通过省、市级评估验收。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县××年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推进大会,安排××年妇幼健康服务全面工作。(××年4月底完成)

第二阶段:根据××年××市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工作要求,按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评估指标(××年版)》评估标准,全面梳理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业务拓展、提升质量,改善妇幼健康服务综合能力。及时开展县级自查评估,于××年6月28日前将自查评估报告报市卫生健康局。

第三阶段:省、市级复核阶段(××年7月—12月)。全面迎接省、市评估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工作有序开展,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协副主席、县财政局局长

推荐访问:平陆县 水土保持 申报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平陆县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平陆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