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潮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5-25 17: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潮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潮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篇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篇1

走近非遗文化,传承家乡文明

活动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途径,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学习宣传和考察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锻炼、成长,养成耳聪目明、胆壮气足、见多识广、能言善辩的二实小学生气质,同时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生为中国人、宜兴人而自豪。

主题分工:

一二年级:说好宜兴方言

三年级:宜兴吃食

宜兴乌饭

传统技艺

宜兴市收藏家协会

2007年

无锡市级

和桥豆腐干

传统技艺

和桥镇文化站

2007年

无锡市级

梨膏糖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宜兴市戏曲家协会

2010年

无锡市级

徐舍小酥糖

传统技艺

徐舍镇文化站

2007年

宜兴市级

高塍猪婆肉

传统技艺

高塍镇文化站

2007年

宜兴市级

芳庄羊肉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徐舍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杨巷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官林野鸭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官林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官林荤油糕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宜兴市官林益民食品厂

2009年

宜兴市级

酱汁雁来蕈烹饪技艺

传统技艺

西渚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腌笃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湖氵父 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四年级:宜兴传说(还可包括周处、西施范蠡等)

梁祝传说

民间文学

华夏梁祝文化研究协会

2006年

国家级

滆湖的传说

民间文学

高塍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观蝶节

民俗

张渚镇文化站、宜兴市善卷风景区

2009年

省级

宜兴节场(官林节场、分水节场)

民俗

官林镇文化站 、周铁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宜兴庙会(屺山、万石庙会)

民俗

屺亭街道文化站、万石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五年级:宜兴生活

周铁风筝及鹞笛、鹞灯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周铁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宜兴手工刻纸

传统美术

徐舍镇文化站

2007年

省级

烙画(烫画)

传统美术

官林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长圩赛龙舟

传统体育、 游艺与竞技

宜城街道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男欢女嬉

传统舞蹈

张渚镇文化站

2007年

省级

踩禓莽(中盘)

传统舞蹈

新庄街道文化站、宜城街道文化站、周铁镇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马叉舞

传统舞蹈

太华镇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猴棍

传统舞蹈

宜兴市新街实验小学

2010年

无锡市级

盾牌舞

传统舞蹈

官林镇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马灯舞(琅玕武术马灯、悲鸿马灯)

传统舞蹈

杨巷镇文化站、屺亭街道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大刀舞(滆湖大刀舞、黄土寺大刀舞)

传统舞蹈

徐舍镇文化站、官林镇文化站、万石镇文化站

2007年

宜兴市级

牌楼花船舞

传统舞蹈

西渚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西乡狮子

传统舞蹈

徐舍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黑膏药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万石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宜兴丝弦

传统音乐

徐舍镇文化站

2007年

无锡市级

车水号子·易木排

传统音乐

徐舍镇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打夯歌

传统音乐

张渚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十番锣鼓

传统音乐

太华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唱春

曲艺

宜兴市戏曲家协会

2010年

无锡市级

小热昏

曲艺

宜兴市戏曲家协会

2010年

无锡市级

三跳道情

曲艺

新庄街道文化站

2010年

无锡市级

宜兴说大书

曲艺

周铁镇文化站

2009年

宜兴市级

六年级:宜兴陶瓷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2006年

国家级

宜兴陶堆花技艺

活动步骤:

1、根据活动方案,各年级组分头召开班主任会议,制定本年级主题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分工、具体活动、成果形式等。(年级中各班主题不同,尽量选择紧扣一个主题,深入研究,丰富展示方法。各年级、各班主题活动方案确定后及早上报德育处,最迟上交时间9月30日)

2、根据确定的内容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全面收集有关资料,按照方案开展相关活动,要求人人参与。

3、针对研究主题各年级及早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和活动方案。

4、除按时上交大队部规定材料,各年级可用队活动或展板、展品等展示研究成果。

活动要求:

对班主任的要求:

1、 对学生宣传发动,要求人人参与活动,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实践作业,并作好活动前分工。

2、 经常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督促学生参与活动,及时表扬、交流活动情况。

3、 利用九、十月份队活动进行活动交流、利用黑板报展示活动成果。

4、 收集相关资料,作好班内活动优秀学生的评奖。

对学生的要求:

1、 必须人人参与寻访探究,及早定好自己打算探究的内容。

2、 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此项文化的相关材料。

3、 在父母、亲友的协助下到实地考察寻访,拍好照片或视频。

4、 完成手抄报或调查小报告。

5、 在队活动上作全班交流,并参与年级组评比。

对家长的要求:

1、 与孩子一起确定探究内容,协助孩子收集资料。

2、 陪同孩子到实地考察寻访,拍好照片或视频资料。

3、 协助孩子完成手抄报或调查小报告。

具体活动:

1.“走近非遗”问号点击

由大队部提供相关的微视频资源,利用晨会、班会集中收看和学生课余自己学习、黑板报展示相结合,了解我国和我市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现状、保护等内容。

参与年级:全校

要求:认真参与集中收看,作为课外作业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时间:九月收看微视频,十月中旬检查黑板报。

2.“走近非遗”手抄报展示

参与年级:三至六年级

要求:(1)各班选择优秀作品上交五份。(每班尽量选择不一样的内容)

(2)A4纸大小,反映的内容尽量不要雷同,可以是手抄报也可以是电子小报。

(3)手抄报可反映某项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现状、保护等资料。

时间:10月10日上交手抄报。

3.非遗文化调研小报告。

参与年级:三至六年级

要求:(1)每班至少上交五件优秀作品,三、四年级可以是体验性作文。

(2)上交作品包括:文字材料,照片或视频、ppt。

(3)调研报告以反映我市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现状、保护及学生自已实地考察体验等为主要内容,

(4)五、六年级将报告用ppt形式向学生作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年级组集中展示时间:10月10日展示。

4. “走近非遗”实践体验

参与年级:三至六年级

要求:(1)学生自主开展。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由父母带领到研究项目有前的实地进行考察、体验,拍好照片或视频。

(2)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我市非遗文化项目。

(3)各年级及早思考本年级要探究的主要非遗项目,设计社会实践方案。

5.宜兴方言大赛

利用班队课一二年级各班开展“爱说家乡话”队活动。各班选出“宜兴话”推广员1名,参加年级段的比赛。比赛内容为:(1)1分钟“宜兴话”自我介绍。(2)宜兴话问答。

参与年级:一二年级

要求:各班先利用队活动在班里开展“爱说家乡话”队活动,选出班级“宜兴话”推广员。

级段比赛时间:10月14日

6.走近非遗微视频录制、展板、活动手册制作

收集活动照片、视频,活动感悟、总结等,三至六年级各出一张活动手册,作为本次活动总结。同时学校将本次主题活动的相关情况制成微视频参与市级展示,并制成展板在校内橱窗展示。

负责:德育处、三至六年级

时间:十月下旬

奖项设置:

班级:根据活动资料的上交情况,班级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评选此次活动优秀组织奖。

个人:根据上交的手抄报或调查报告评比一、二、三等奖,根据参与活动情况评选优秀参与奖。

家庭:根据协助孩子活动情况评选“齐心协力优秀家庭”。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2015年8月28日

“走近非遗文化,传承家乡文明”年级组方案

年级

活动内容

活动

目标

各班研究主题

活动

分工

(年级组每个教师都要参与)

成果

形式

“走近非遗文化,传承家乡文明”班级方案

班级

活动内容

活动

目标

具体

操作

步骤

成果

形式

“走近非遗”调研小报告参评表

班级姓名

性别

指导教师

调查内容

报告题目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篇2

南京非遗文化


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的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的最高水平代表。它采用“通径断纬”等核心技术,原料采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等天然材料。其纹样富丽饱满,色彩绚丽,灿若云霞,由此而得名“云锦”。南京云锦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剪纸: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剪纸大都用来婚嫁喜庆,缀于箱、柜、被、枕、门、窗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体现。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京剪纸的艺术特点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人们以剪代笔,手随心运,一剪连绵,一气呵成。造型以线为主,柔中见刚,优美流畅。纹样内容大都取自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美好传说。南京剪纸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装饰趣味,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南京竹刻:南京竹刻是中国明晚期竹刻活动地域江苏金陵(南京)和嘉定地区(上海)的延续。主要形式以扇骨和“臂搁”为主,雕刻技法以“留青阳纹”(浅刻)见特色,近代南京竹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列入创作内容,注重刀法运用与表现题材内容贴切一致。南京竹刻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南京竹刻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脸谱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演员脸上的绘画,是中国戏曲特有的面部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脸谱艺术越来越装饰化,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脸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历史和神话人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现代,脸谱艺术也渐渐演变成另一类具有美化、陈设的装饰艺术,成为人们欣赏、美化空间的、民间艺术装饰形式

金箔工艺 金箔生产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把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便成为金箔,真金箔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12微米,比一张纸烧成灰还要薄。南京金箔的贴饰不仅应用于装饰领域,高纯度金箔同样可用于超豪华或特需金艺产品的装饰贴金。南京金箔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灯彩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古称“金陵”)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秦淮灯会以绚丽多姿的各式造型彩灯点亮节日的夜空,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秦淮灯彩已入选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中国的金银细工产生于商周时期,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至明代,金银制品逐渐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南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继承和光大了古代江南金银制品的特色,并在保持南派风格的基础上,汲取北派花丝技艺,将掐丝、累丝、填丝、盘丝等工艺运用于摆件制作中,加之金银原料熔炼技艺超群,造型富有时代气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特征。“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仿古牙雕仿古木雕南京仿古牙雕是著名的南京工艺美术品“三宝”之一【南京云锦、剪纸、仿古雕】。产品造型有人物、走兽及各种器皿。南京生产的牙雕精品《文成公主入藏》曾被推为全国新创作的九大传统工艺优秀作品之一。
此外,《端午龙舟》、《唐人击鞠》和《霓裳羽衣舞》等牙雕作品都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南京刻金印刷技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瓷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2002年)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篇3

阜阳地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
作者:孙培淇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2019年第36期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73-02

        摘 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形式多为言语或行动传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依靠数字信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末开启“世界的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的设立标志着非遗保护数字化进程正式开启。在非遗保护数字化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大量工作者深入民间,扎根田野,通过加工、整理与研究,让许多濒临消失的文化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得以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保护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深度变革,数字化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日益发展,国民需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増强文化自信与自觉、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2017年初,相关单位相继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对于非遗来说,除了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方法外,新的保护理念也随技术变革而产生。数字技术使得许多濒临遗失的事物重获新生,本来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遗产与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形成新的融合与跨界,扩展出很多新的产业,而这种跨界与关联,可以让文化遗产等中国历史文化宝藏,走上新的传承弘扬道路,赶上再兴的时机。采取新型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技术的征集、保护、加工、解读、再现与弘扬,让它从主体性、唯一性、专有性转向数字性、多元性、共享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相关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国家、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构成单位的各种社会实践、观点阐述、展现方法、知识、技艺及相关的工具、文物、手工制品和发展场地。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手工艺、语言、文学、民间传说、神话、习俗、信仰、礼仪等传统文化。受到日本使用“无形文化财产”概念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称谓改为“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截止2019年,阜阳全市有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技艺、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剪纸、临泉抬阁肘阁、阜南嗨子戏、阜南柳编、杜氏刻铜、淮北梆子戏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篇4

浅析新媒体下南京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作者:甘婧旖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7期

        摘要:对比于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存在着地域性、效率低等局限性,立足于科技发展和进步的时代特征下,传承方式的创新体现出多样性。“拾·遗”工作室旨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层级扁平化、互动性高等特点,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的形式进行创新。本文简要概述了现阶段南京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并以该工作室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背景下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承和保护;创新

        一、南京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概述

        (一)传统的南京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对掌握、表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或形态的人加以有效保护,使之通过个人、群体、民族之间的传承在现今以至未来社会中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1]

        非遗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证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极大程度上依托着人的存在,决定了保护非遗的关键就是保护传承人。但当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传承人方面存在着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的问题: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在南京市228名非遗传承人中,近50%的传承人已过花甲之年。由于非遗技艺复杂,短时间不易传承、选徒门槛高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手艺,非遗领域很难注入新鲜活力。加上非遗行业的生存压力,更是加剧了传承人老龄化,继承者青黄不接。例如: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社会各领域也有着广泛的运用。但金箔锻制一直为手工锤制,属于极其耗费技巧和体力的劳动,年轻人很少愿意吃苦学习,因此整个金箔业陷入传承危机。同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金箔替代品,加剧市场压力。除此之外,传统制造工艺极大地遭受到现代打箔机器的巨大冲击,更是加重了非遗传承的困难,导致如今该项非遗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篇5

非遗文化进高校的传承教学研究
作者:钱海琴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的高校,应该做好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灵魂的工作,更要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发挥好高校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应该研究的内容。作为世界非遗文化的剪纸艺术,能否引起高校学子的热爱?通过课程教学、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等各种途径,寻求适合高校学子的传承创新之路。

        关键词:非遗; ;传统剪纸; ;传承;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53-04

         2019年全国两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提案最新政策提出,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如何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教育细微处,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探求的。我们以传统剪纸进高校为例进行传承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高校传统剪纸的传承现状

         目前在全国高校开展传统剪纸的课程比较少,其中有着诸多的因素。第一,由于剪纸自身的特殊性,纸张很难保存,全国各大博物馆也很少有传统剪纸陈列,这对高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要想开展课程就比较困难。第二,现在会剪纸技法的作者,由于文化修养或其他因素,创作水平还不错,但要从艺术的角度去阐释其内涵还是有点困难,高校学子只会对其作品震撼,要进入课程就比较难,或者语言交流都会产生阻碍。第三,现个别高校老师也有带领学生进行传统剪纸的调查研究,但对剪纸的技法不是很了解,或者有创作能力但没有传统剪纸的审美能力,很难从理论的角度去阐释分析剪纸的艺术特点,查阅了多方资料都是以抢救和保护为主,从技术的角度阐释剪纸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少,甚至找不到一篇这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因此高校的传承全方位的比较少,都有些偏方向,主要原因剪纸作品不易保存,现有的一些传统作品集中在收藏家手中,他们不做研究,社会上流通的作品都是现代的,老作品少,给研究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二、传统剪纸的特点分析

         传统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母语,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灵动的视觉形象,广泛的题材,打破时空的构图,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寄托着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对研究民俗、民风、祭祀、宗教、信仰、婚俗、礼教等有着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高校学子理应挑起这份传承的重担。

         传统剪纸工具材料简单,入门容易。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铰出花样来。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费用,而且还容易上手,对初学者来讲,在短时间内就初见作品成效,再者传统剪纸作品的颜色多以红色为主,看起来很喜庆,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能深入研究剪纸内在的文化内涵。传统剪纸要求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这刚好减弱了学生对形的写实能力,学生学习的信心就会提升。

        三、传承的方式

         (一)依托课堂教学与社团,注重传统剪纸理论及技能的学习

         传统剪纸的继承与教学必须皆有良好的技能基础与理论知识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我校有美术师范专业本科生,既有美术专业造型能力,又有美学理论知识,还有课堂教学能力,再加上学校有专业和理论兼备的剪纸艺术教师,在传统剪纸领域里有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剪纸传承和创新研究,就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开设剪纸的课程基础就扎实了。

         首先将传统剪纸的课程纳入高校美术师范学生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美术师范学生中开设剪纸教学教法课,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帮助很大,对学术和社会价值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有五分之一的手工制作课,这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剪纸功底。但现在全国高校没有一个纯剪纸的专业,甚至开设民间美术的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因而高校教师队伍中有剪纸学术修养的老师少至又少,所以培训一批专业的技能教学兼备的师范生是迫在眉睫。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政策,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很高。2014级、2015级、2016级美术师范生在教学教法课中渗透剪纸教学课程,以基础技法训练和中小学美术课堂教法为主,在课堂中进行剪纸技法和教法的辅导,渐渐意识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的也很认真。2014级学生已经分配在小学当美术老师,都觉得在学校里学过剪纸后,在实际课堂中克服了技法和教法的困难,只待自己在艺术上的修养提升,这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也经常保持联系,在学术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今年在2017美术师范生中开设手工制作课,从剪纸历史到剪纸技法,从临摹到创作,再转化到中小学课堂教法,深入研究剪纸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兴趣浓厚。将非遗文化整合为课程进入高校,从基础上提高了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高校学子在实践中深刻意识到保护的必要性。传统剪纸是民间美术的母语,跟其他非遗文化是交织融合的,通过对传统剪纸的研究可以借鉴到其他非遗文化,也丰富了高校美术学生的课程建设。

         其次,融入毕业创作课程中,鼓励学生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讲,理论和创作结合方式是最好的。理论上,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内容要求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剪纸的保护性建议。2014级学生毕业论文:《关于新写实剪纸的探讨与分析》《锯齿纹在小学生剪纸作品中的论文》《民间剪纸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阶段性拓展教学研究》《独特无脸人物戏曲剪纸对我毕业创作的借鉴》《剪纸团花在小学课堂中的传承》,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论点,从专业创作或教学实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论据,学生一致表示对剪纸了解了很多,不仅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提升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层次,传承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为了更好地加强毕业作品的创新力量,使之融入社会生活的新意。2017年5月1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7名学生拜访了杭州市剪纸艺术专委会会长宋胜林老师,宋老师是浙江剪纸界的老前辈,在继承传统剪纸的技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作品时代感强,装饰味浓厚,作品的内容题材多来自生活,反映了宋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也映衬着对艺术的执着,这对学生的创作很有帮助,观后启发性强,学生感言收获很大,对剪纸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之后的毕业作品展中呈现出《节日印象》《城市女孩》《黄河九曲十八湾》《嫁女》《繁》等优秀剪纸创作作品,展现了他们在传承剪纸的基本技法后,又融合现代新意,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作品有单色,有彩色,有立体,形式多样,题材廣泛。通过创作,提高专业技能,现在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能教学生剪纸,更好地传承传统剪纸艺术。2015级美术师范的学生有5位同学选择了剪纸作为毕业创作,有3位同学选择写剪纸创作和教学类的文章,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在毕业班中开展剪纸艺术的研究,不仅提升了传统剪纸美学理论修养,而且促进剪纸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从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入手,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剪纸,从理论到创作,对传统剪纸艺术而言不仅提升了文化层次,还推动了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另外,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艺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特成立剪纸社,便于同学更进一步交流学习剪纸文化,并组织开展剪纸活动、相关展览,并进行剪纸衍生品的设计和研究,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在社团活动时,教师动手教授,学生在理解后直接动手,学生学习传统剪纸技法。同时对传统剪纸的基本语言进行解析和研究,再加入现代化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给学生一个创设自由创造民间剪纸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让剪纸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自己所知、所想的活动,使剪纸作品能融合社会生活文化。学生有了成熟的想法与技能后,就开始运用于创作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的比赛,如第七届、第八届浙江省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和2017、2018年长三角“一纸千金献祖国”剪纸大赛,2018浦江人物剪纸大赛,2018年福建双拥杯剪纸展等各类大赛,体现了学生自我价值,从获奖中得到自我的肯定,为学生今后继续研究剪纸艺术带来信心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剪纸作品后,不仅为传统剪纸的继承做出了具体的实物呈现,也为学校、为自己取得了荣誉。除此之外,学校也鼓励学生注重文创作品的创作,使学生衍生作品的经济价值,举办多次微作品拍卖会,剪纸社积极参加,学生也体会到传统剪纸文化社会价值的前景性。

         遵循“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原则,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剪纸的课程中来,学院邀请民间美术家来校开展座谈会,举办学术讲座,弘扬民间美术的文化魅力,还专门成立非遗文化艺术研究所。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剪纸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和研究的信心。另外带领学生参观高档次的展览,吸收优秀作品的艺术精华,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多元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依托社会实践展开调研,促进传统剪纸文化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运动进程的加快,使农耕文明趋于瓦解、民间习俗逐步消失,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继承人空缺,不被人们认知,同时剪纸艺术资源遭到现代文明建设的严重破坏,造成一些特殊的剪纸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就要不断进行传承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不断丰富传统剪纸艺术内涵,从而使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多重文明交织的现代化社会中得以延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生存根源,带领学生走进民间,实地考察。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期间,以调查为主,带学生拜访剪纸老艺人,跟老艺人进行交流互动,并让学生写一份关于采访老艺人的调查报告,学生受益非浅。2018年暑期带学生赴乐清考察非遗文化,特别是对乐清细纹刻纸展开了深入学习与探究。参观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及乐清市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所长卢发良大师的剪纸研究所,卢老师表示图稿与刻纸相比,图稿显得更为重要,也向学生讲解了他研究所多年来的剪纸衍生品,阐述了最重要的“初心”。学生之后也参观了周是一大师的工作室,他是乐清美术家协会理事,乐清剪纸研究会会长。在他的工作室中,不仅仅向学生讲解了细纹刻纸的步骤,还强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开拓思维、将工艺与实用品相结合,把剪纸艺术渗入到生活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非遗文化。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去体会,跟一些传统剪纸老艺人进行交流,不仅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传统的技艺,更是体味传统艺人的“匠心”精神。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作为高校学子,走进民间,体验民艺,体味工匠精神,不仅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而且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依托学科专业,强化健全传统文化育人制度

         作为艺术师范生的高校,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關于对未来美术教师培训教育制度。传统剪纸课程是一项融合了传统文化素养、技术、教学、生活的整合课程,加上对传统剪纸的基本技法和语言,有利于传统剪纸基本技法的传授。课程增加传统剪纸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生学习的现代剪纸教法,以及传统剪纸在课堂中的教学运用,使参加课程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剪纸的各种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到未来课堂教学中。我校大四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在实习学校开展剪纸基础技法教学,也让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的职业规划,形成自我优势。

         美术学专业生大都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职业特性决定他们要涵养与技能并重。所谓涵养,就是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单讲究技法,而且更重修养。然而今天大环境下,强调树立四个“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今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中强调创新,当然学生对新形式的关注带有创新性的意识、有积极的一面,但一味创新只能把艺术推向假、大、空的方向。只有先继承,才能谈创新。因此将传统剪纸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课程是有极大必要性的,只有打下坚固的传统根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才能将优秀的中国艺术精髓传承下去。未来美术学专业生进入岗位,也能有所一技之长,形成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四)依托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传播和宏扬传统剪纸文化

         利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社会服务,这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义务。学生把所学的剪纸技能进行社会服务,锻炼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把传统剪纸进行文化提升后再带给人们,服务于人们,这就是学于民间,还于民间,让传统剪纸更好地扎根于民间的这片土壤中。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生走进上城区“红巷·同心筑”共同主办剪纸美术作品展,使传统剪纸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让居民感受剪纸的魅力,弘扬爱国情怀。在结束了对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后,为了能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弘扬中华爱国情怀,学生都在暑期进行公益的社区剪纸教学,在自己所处的社区开展一节简单的剪纸课程。这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深入学习后,运用自己所学又反馈于社会,也体现了当代青年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结语

         剪纸艺术进入高校,对学生而言,通过调阅资料、走访老艺人,体验技艺等,在传统的剪纸文化中,感悟一直延续着中国精神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这是高校学生最需要的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含蓄的博大精神,崇德沿尚礼的人文精神,在追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坚韧精神。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新辉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为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高校学子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推陈出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推荐访问:遗文 潮州 传承 潮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潮州的非遗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