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

时间:2022-05-25 13: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

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3篇

【篇1】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题 目: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解读

学 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专 业:体育教育

班 级:体教153

姓 名:
黄宇晨

联系电话:
178********

日期:
2016 年 11 月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解读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本制度方面,其本质特征是私有制,按资分配,资产阶级专政,剥削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具有继承性、相容性。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要发展商品经济,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用计划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比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二要有大批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产生。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成为资本的生产力,成为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手段,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生产力异化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

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的相同点:第一、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都由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构成。第二、都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第三、都坚持政府间接干预,政府通过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等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干预市场运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同之处有: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主体是私有制为主体。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资分配为主。第三、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范围与力度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干预程度普遍较低。

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的比较

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它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是其他社会不可能具有的。按要素分配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它是指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分配,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只拥有自身的劳动力。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获得利润,而工人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得工资,在本质上这种分配方式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分析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时,必须透过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的现象,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一实质。这种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分配方式,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体现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助合作关系的按劳分配是根本对立的。

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所起的作用的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但调控的的范围与力度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并辅之以必要的规则,以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是根本上一致的,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通过市场实现自我完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也以计划、产业政策、立法等方法引导市场发展,但政府的干预程度普遍较低。企业与政府、个人的利益往往相违背,所以即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也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巨大体现。第一、资本主义民主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的民主事实上是极少数剥削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才是多数人的民主。第三、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由此可见,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相比较,不仅民主的性质根本不同,而且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也空前广泛;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如同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一样,社会主义民主也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民主,这是民主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8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法的比较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二、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法的内容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即具有法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法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权利和义务一致性原则。第二、社会主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和广大人民自觉遵守相结合来保证实施的。资本主义法是由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剥削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约束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劳动群众,迫使他们服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整个社会秩序。

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资产阶级议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第二、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
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
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10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比较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有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社会制度,它自身的成熟和完善,要有一个历史过程,然而社会主义的这种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阐明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曲折性、长期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得到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它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这种两重性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深入发展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篇2】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

1966.05.21《前线》资本主义复辟的工具
《前线》——资本主义复辟的工具——撕开“三家村”反党集团黑幕的一角
(1966年5月21日)
刘成杰

“三家村”的出现,“三家村”的长期存在,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三家村”反党集团,有一个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复辟的大阴谋。《前线》杂志就是他们为资本主义复辟作舆论准备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九六一年六月至一九六五年四月,我曾在《前线》编辑部工作过一个时期,对于邓拓等人的一部分活动和言论,有些了解。这里把它揭露出来,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把“三家村”这个大黑帮的重重黑幕扯开。

《前线》杂志——为资本主义复辟作舆论准备的《杂家旬刊》
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邓拓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欢迎“杂家”》一文。在这篇向党发出的挑战书中,邓拓代表着“三家村”反党集团,声嘶力竭地喊出了在他们心中憋闷了很久的声音:“我们……应该对这样的‘杂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应该“承认所谓‘杂家’的广博知识对于各种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着重点是作者加的,下同)什么是“杂家”?所谓“杂家”,就是那些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分子、地主阶级分子及这些阶级的知识分子,就是一撮政治面目不清的人物,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学者”之流的反动人物。这篇不超过千字的挑战书,也就是“三家村”的“杂家”们改造《前线》杂志的总纲领。
原来,为了给资本主义复辟作好舆论准备,邓拓一伙还准备办一个《杂家旬刊》,并且细致地考虑过每个细节。也许因为这样做起来太露骨了吧,《杂家旬刊》没敢办起来。可是,邓拓把“杂家”的灵魂塞进了《前线》!请听一听他的自供:
“我曾经有一个兴头:办一个杂志,办个《杂家旬刊》,十天出一期,八个页面,半张报纸。每篇文章不超过千字。内容是,什么都讲,一字不空。要政治,整个的都是政治眼光贯串着,但是要生动。”这番话,是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前线》编辑部纪念创刊三周年的会上讲的。会后,人们还没有走散,有人急切地向他询问《杂家旬刊》的具体打算。邓拓谈得更露骨了:“不是为了光给人一些知识,而是广泛谈论许多方面的问题,使人从中汲取些有用的东西。搞出来的东西,要字字是炮弹。”后来,在谈到如何按照这种“杂家”的灵魂“改进”《前线》杂志的时候,邓拓曾经进一步发挥说,在这个刊物上,要专登其它刊物所不登、所没有的东西,要“使各方面的人都喜欢它”。
“三家村”反党集团很懂得报刊的重要性。既要反党、反革命、反社会主义,就要网罗一批杂七杂八的人物,夺取宣传阵地,通过报刊制造舆论,腐蚀人的灵魂,为资本主义复辟准备条件。这是他们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反党反社会主义大阴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拓心目中的《杂家旬刊》,就是“三家村”

1

反党集团的机关报,它要搞出来的字字炮弹,都是直接射向我们党、直接射向社会主义的。
《杂家旬刊》一时办不起来,怎么办?请听邓拓的回答:“对于办《杂家旬刊》,我还没有完全死心。现在,可以从我们的刊物(即《前线》),拿出五分之一的篇幅,把‘杂家’的灵魂加进去!……别的方面的东西,压缩一下!”看吧!顽固的反革命,是要带着花冈岩的脑袋见“上帝”的,要他们死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心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条规律。
要变,就得快变。请看一九六一年《前线》第二十三期和第二十四期。“思想杂谈”的页数增多了,“背诵古文”的“琅琅书声”被突出地报道出来了(见《燕园漫步》),吴晗的“要多读书,用功读书”的号召发出了,推荐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的广告也登出来了……。仅第二十四期上,“杂七杂八”的文章就有十三页,差不多占了整个杂志的一半篇幅。
这样,《前线》杂志就在一个更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三家村”反党集团的宣传工具和“机关刊物”。
由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邓拓等人总该满意了吧?不!他们的野心还要大,他们的要求还要多。
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邓拓在《前线》编辑部会议上又作了一次讲话。他先谈到当前报刊宣传工作的形势,说现在“象人走路到了分岔路口一样,需要停一停,研究一下”。请注意“分岔路口”!在中国人民的眼里,社会主义大道直通共产主义,哪来的什么“分岔路口”!“三家村”反党集团日夜梦想资本主义复辟,日夜梦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我国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邓拓幸灾乐祸,得意忘形,在这里泄露了“天机”。邓拓当时兴高采烈,慷慨陈词:“现在是个好宣传的时候,不是个不好宣传的时候,不是没办法的时候,应该积极乐观。”我们知道,反动派对形势的估计总是错误的。一九五七年的右派分子如此,一九五九年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如此,“三家村”反党集团这次仍然是如此。基于对形势的这种“积极、乐观”的分析,他下了动员令:“要开辟刊物自己的路子!”“天下路子非常多,应该积极想办法去宣传,开始找的路子可能不明确,慢慢就找出来了。”
这次讲话之后,《前线》更加上“纲”了,上了《欢迎“杂家”》一文中提出的总纲领。
从一九六二年第十三期开始,《前线》杂志上陆续地增加了“知识小品”、“技艺话丛”、“求知录”、“读者信箱”等新的“特栏”。紧接着这次上“纲”会议,邓拓率先示范,在十四期上抛出了他恶毒攻击党的大毒草《专治“健忘症”》。廖沫沙、吴晗跟踵而上,在十五期和十六期接连抛出了《志欲大而心欲小》和《再说道德》……。
从此,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有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稿件,《前线》转给别的报刊发表了;
而其它报刊所不屑用的稿子,却可以登上《前线》。有些“锐敏”的作者,特别是属于“杂家”一类的人物,带着其它报刊不予发表的稿件登门拜访邓拓,而《前线》就很快刊用了。人好之,我弃之;
人弃之,我好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信然!信然!
至此,“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们在《前线》上更加“大放异彩”了。至此,《前线》算是完全闯出了“自己的路子”。“三家村”的“兄弟”是怎样向党发射黑枪毒箭的?
“三家村”反党集团在进行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颠覆活动中,有一整

2

套狡猾毒辣的手法:“破门而出”写“新编历史剧”,是一种;
“作伪舞弊”地抛射旧货《投枪集》,又是一种;
在“三家村”黑店里写“札记”、讲黑话,更是常用的一种。这里,我们就来着重看看他们是怎样运用后一种方式的。
这个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反党集团,他们惯用“指桑骂槐”、“旁敲侧击”的手法来铸造毒箭。为了把进攻的矛头“归结及于政局”,他们的文章要“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
为了达到其反党的“政治目的”而又不露马脚,他们的黑话要“语带双关”。这一点,邓拓在《林白水之死》、《事事关心》等文中,已经透露出来。现在再看看他在内部讲过的黑话。
一九六三年七月八日,邓拓在对《前线》编辑部全体干部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要敢于发表意见”之后,很具体地讲到如何利用历史故事写文章的问题。他说:
“现在问题很多。我们的刊物应当采取积极的精神,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发表意见。一切工作,各种问题,作为一个刊物,都要敢于发表意见。”怎么样去发表意见呢?“不是好为人师,乱舞指挥棒,而是讲一些原则问题”。关于具体的讲法,他提了三点,其中特别讲得详细的一点是,“过去一些历史上的故事,现在还可以讲。可以把几个例子,同类性质的,放在一起,进行加工,综合在一起。使人看了是针对当前的,而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否则,现实意义不大。假如现成的故事中缺少说明问题的某一方面,要自己去找,……实在找不到,自己写上一段话。”
这真是不打自招,真是绝妙的一段供词!这段供词使我们得到了一把打开“三家村”密室的钥匙,打开“三家村”所有反党反社会主义黑话的钥匙。为什么以通晓历史知识自诩的邓拓,竟会在他的文章里任意捏造历史事实呢?为什么一向宣扬要尊重科学、讲求真理的邓拓,竟会在他的文章里肆意扯谎造谣呢?明白了!明白了!原来“假如现成的故事中缺少说明问题的某一方面”,又找不到时,是可以“自己写上一段话”的。不奇怪!不奇怪!因为“三家村”的主人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他们的黑话,写出去让人看,“是针对当前的”,是有“现实意义”的。读者戚益同志曾指出邓拓的《专治“健忘症”》不是谈医道,而是谈政治,《前线》编辑部按照邓拓的授意,在给戚益同志的复信中说,《专治“健忘症”》“是就事论事,介绍一些有关的情况和知识。”现在好了,邓拓用自己的真话把他的假话揭穿了。这就进一步暴露了邓拓这个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作贼心虚,欲盖弥彰的丑态。
这样做,读者如果看不透怎么办呢?那不是白白编造了故事吗?不要紧,还有绝招!这就是邓拓所一再强调的“开门见山”:要开门见山地骂,开门见山地攻!要在“旁敲侧击”的题材中,提炼出一个“开门见山”的中心思想来,把它“一针见血”地刺向党,“字字是炮弹”。请听邓拓的自供:
“杂谈是要去找感想。……因为客观事物中是有感想在那里的,是有呻吟的。……关键是主题要好好想,其中关键的一句话要好好想。关键是要好好想想,究竟提出个什么判断、命题。这一句话要想透。这个想好了,必然新鲜,必然有人愿意看,写起来也一定有东西。诗、文章都是这样,如果其中没有个中心、警句,那没个写好。要搞出一个判断,提炼出一个中心思想来,其它的都好办。再加上些手法,就不会失败。包括《三家村札记》在内。”又说:“我们可以培养一些人大胆写,写一些一针见血的文章。……干净利落地一刀下去,讲的很干净,不留痕迹。讲要害,提出些有分量的结论。”这是谈杂文写法吗?不!“刀”、“血”、“要害”,一片杀气腾腾!一张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凶恶面孔!一副反党

3

【篇3】吴一庆:重新解读“资本主义复辟”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摘要]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入手,说明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构成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 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文章回顾了 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 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 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文章认为当前 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今后,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获得新一轮发展。
自2007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 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己经对实体经济 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 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 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 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 反映出,它不同]•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 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 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 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 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当前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 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这里我们首先简单回顾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然后分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

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通过这些分析说明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中矛盾的积累与当前 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
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
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 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 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
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 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
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
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 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
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
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
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

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
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

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
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
“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
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
价值形式所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只有在货币形式上才能成为 现实,因此,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出来,虽然取得了价值的性质,但并未直接取
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货币形式。因此,它们还必须经过那“惊险的跳跃”。
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占有社会生产条件的资产 阶级能够通过控制和支配他人劳动来占有社会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 特征,使得占有和掌握社会生产条件的阶级——资产阶级可以人为地把直接从事
物质产品生产的I:人阶级的消费控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水平,从而使社会形成
大量的社会剩余产品。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经济的普遍化使得剩余产
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
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 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 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1](P651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
形成了十分复杂多样的经济范畴与运动形式、运动机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特征使它与生俱来背负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又产生出以

各种具体形式存在和运动着的具体经济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只有建立在社 会化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力形成了生产之间的广泛联系, 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从生产的整体关联性出发,理性地处理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 生产与消费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妥
善处理的关系内容也在日益丰富。然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部分人对物质生
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使得社会生产不是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安排,而是
按照少数人控制他人、占有他人财富的利益要求来安排的。生产的商品形式使 价值与货币成为追求财富的直接目标,占有剩余价值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内
容。价值、剩余价值作为独立的范畴,它们的存在与运动使生产活动可以超越其 物质形式的限制,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弹性。也正是生产的商品形式,价值作为生
产的直接目的,也使人们看不清甚至看不到价值生产背后的物质联系,使价值拜
物教成为根深蒂固的普遍观念。生产服从于少数人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使资本
主义生产内在地具有危机的倾向。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危机成为现 实,这时,尽管社会已经掌握着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却不能用来为社会成员生产所
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物质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生产赋予了生产条件以及财富的一般形式一 一货币以资本的属性,这样,即使不在生产领域也可以通过价值形式实现对生产
条件所有权的控制,来占有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货币的资本属性不仅

产生了借贷资本,而且进一步发展成虚拟资本、土地价格乃至众多的价值增值工
具。它们的运动远离生产领域,但是它们却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实际物质财富的运
动,从而产生了在金融领域触发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上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仍然是当前波及全球经济危
机的深层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在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作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矛盾中发展演变,出现了许多新的
现象和特征,这些新现象与特征赋予了当前金融、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与形成逻 辑。
2. 二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想象的是一种按照常规运行、永恒不 变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成长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运动是它发展变化的基本推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基本逻辑是,社会
基本矛盾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形成限制,而资本主义则是利用它自身结构所提
供的手段、机制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扩充新的活动领域,用以暂时突破在原
有运动形式和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给予的限制,其结果是使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
主义运动的新形式、新领域进一步展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垄断加
剧了社会基本矛盾,导致各国竞相通过资本输出缓解国内市场矛盾。资本输出

方面扩展了资本的增值空间,使它们可以利用海外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
也扩大了销售市场以带动商品输出。因此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成为20世纪 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一阶段,虽然垄断已经形成并成为社会经济中 的突出现象,但是笃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仍固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理念, 推崇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矛盾最终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 爆发为结果。
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 20世纪前期无政 府状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国互相倾轧、以邻为壑、两败倶伤的教训,试图建立
一个有管理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在各方面的实力雄厚, 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布雷
顿森林体系”。这一秩序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了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挤压下难以发展的资本
主义经济有了继续扩展的空间。因此,出现了战后最初20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不仅世界市场在扩大,而且各国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联
系曰益增强,出现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成为后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有管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所带来的外部稳定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了资本主 义经济扩展的空间,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基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内部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基本矛盾及各种具体矛盾。在新的扩展空间
使用殆尽的时候,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具体矛盾便以新的形式重新
激 化起来。
到20世纪70年代,此前20余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进入了一个 矛盾凸起的新阶段。在前20多年中有管理的世界秩序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成 为新阶段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更
多地在货币金融领域寻求突破,使得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也更多地在这一领域展开。这一特点源&世界货币的性质发生了 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世界倾向的经济,需要有恰当形式的世
界货币作为价值在世界范围的运动载体和一般代表。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市场上
只有黄金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世界经济的形成
总是与那些具有强大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霸权与扩张联系在一起的,随之,
这些国家的货币在世界上也就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客观上执行着世界货币的
职能。这种情况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的结果会通 过世界货币的职能扩散到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更进一步说,他们可以利用货币、
金融手段创造有利于己的资本积累方式,并把自身内部的矛盾、危机转嫁给其他
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971年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这
个体系中,黄金是世界货币的价值基础,美元承诺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
保持
基本固定的汇率。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 任意增发货币的行为形成约束力量。1971年至1973年的美元危机导致美元与 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世界货币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
在这个浮动汇率体系中美元仍处丁•中心地位,但是,由于世界货币失去了应有的
价值基础,使得美元纸币的膨胀失去约束,给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 响。马克思说,“商品流通领域有一个口,金(或银,总之,货币材料是作为具有
一定价值的商品,从这个口进入流通领域的。这个价值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 能时,即在决定价格时,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 [1](P140然而,在黄金非货币
化以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进入商品流通这个口时,却不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
进入的。这样,它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在决定商品价格时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

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的膨胀开了 口子,开辟了资本以金融形式获取
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新天地。
资本是一个运动中的价值,然而这个运动只有通过货币形式才能明确地表现
资本的增值,因此,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资本运动最典型的形式,“从 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明显地表现在金光闪闪
的货币形式上”。[2] (P6820世纪70年代世界货币领域发生的变化,也使资本
的增值过程、增值方式发生了变动。在货币失去相应的价值基础以及浮动汇率 制度下,“价值革命”①出现的机率大大提高。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只
有在资本价值增殖时,也就是在它作为独立化的价值进行它的循环过程时,因

只有在价值革命按某种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时,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存 在。” [2] (P122 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价值基础的货币使产业资本的循环
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增强。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却给金融资本带来了获利
的机会,由此引起资本市场繁荣并向全球扩展。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这一基本性质,使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
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市场 不断地扩大,资本积累才能顺利进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它不
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来扩大市场,而是采取扩充信贷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的
扩大,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方式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为金融垄
断资本利用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解体使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的价值约束,适应金融垄断资本的需要,没有 价值基础的美元纸币大量发行,为金融垄断资本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来源。因此形
成了 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的显著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使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将货币、 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展开。当代金融垄断 资本利用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是多种多样 的。第一,那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广阔的市场,而美元的 世界货币和国际储备地位,使得美国市场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支撑自 身经济的重要去向。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以廉价美元购买别国特别

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民花费实实在在劳动生产出的物质产品,通过巨额贸易逆 差无偿占有提供产品的国家人民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国际融资的 形式向世界出售没有相应实际资产做保证的债券收回美元以维持其国际收支。

第二,利用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迫使持有大量美元储备国家的货币升 值,实现对别国剩余劳动的最终无偿占有。第三,过量发行的美元也通过贸易途 径把通货膨胀输出到其他国家,使对它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增发货币,形成这些 国家的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局面,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困难。第四, 利用投机手段制造国际金融危机,无偿占有别国社会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性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这些
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世界资本主义在近几十年通过 全球化的经济联系,运用各种市场经济机制,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把全世界置于 它的剥削之下,成为资本积累新的形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二、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矛盾诱发当前的危机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制约使它不
可能长期无限制地发展下去。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力求通过 创新突破既有限制获取新的积累空间,同时新形式的资本积累又使社会基本矛盾
以新的限制形式出现的历史。当前,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是
近三十年来资本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道路上进行积累所走到的一个新的 极限。
1.当前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积累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精巧、隐蔽的剥削方式,它以价值的形式占有他人
的剩余劳动,这就使得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突破使用价值的界限具有无限性。价值

的货币形式掩盖了价值的源泉,使资本可以通过对货币的创新,以流通的方式占
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货币变革使世界货币脱离其价值 基础仅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由此开创了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在经济金融化
的时代,借贷资本成为垄断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资
本又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地对信用工具进行花样翻新,在扩大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
的同时,通过创新信用工具,收回货币资本并转嫁金融风险。信用工具的创新又
使资本市场上债券价格不断涨落,为投机性金融资本获利带来新的机会,使资本
可以既远离生产活动又能更加迅速、便捷地赚到钱。对此,《资本论》早就指 出,“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
作中介而赚到钱。” [2] (P67-68但是,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狂想病 却不完全与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周期性的狂想等同,这一次不同的背景在于,第一, 经济的全球化扩大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不仅本国的工人阶级,而且世界工人阶级
特别是工业化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在为世界垄断资
本提供着剩余价值。而金融垄断资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则,利用商品价
格、利率、证券价格等的变动,通过货币金融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据为己有。第二,
货币性质的变化使得美国无节制地大量发行货币,用以购买发展中国家人民辛苦
劳作生产出的物质产品,并凭借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出售债券的形式重

占有货币资本。这些变化,使得资本的金融投机行为不再被看做像马克思时代那
样由于经济的繁荣、生产的高涨所派生出的现象,而是被看做资本通过创新己经 找到了一个可以使自己增值和积累的新领域。因此,金融投机活动不再是“周期
性”的狂想,而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持久地加以开发。
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性质的变化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新机 制。虽然剩余价值的源泉存在于生产领域,但是对r•剩余价值的占有却可以有不
同的方式。最为基本和原始的形式是马克思所讲的通过生产直接占有工人的剩 余劳动,除此以外,它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被资本所占有。例如,它可以以低于价
值的价格出售商品转移到买者手中,这又通过降低劳动力价值形成有利于资本的
收入分配。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投资的利润、不等价
交换,以及各种虚构的服务收入等方式占有剩余价值,形成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
本盈利的来源。在金融市场不断翻新的情况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可以通过发行债 券的方式将剩余价值形成的剩余资本加以集中。金融垄断资本又进一步利用集 中起来的剩余资本发放贷款,并再发行证券以集中货币资本。
但是,贷款对象的扩大必须以生产领域的相应发展为前提,而生产的扩大又
必须以市场的扩大为条件。经济的金融化并未消除社会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 根本限制,而当代金融资本突破这种限制的方式则是通过扩大贷款来强行地扩大
市场。在此,所谓的“金融工程”为扩大贷款对象开发出种种技术手段,例如,美

国金融资本创新出“次贷”、“Alt-A”、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贷款形式, 诱使人们借款消费,以扩大剥削对象。然而从本质上讲,借贷资本收入的最终源
泉只能是生产领域形成的剩余价值,发放消费信贷所获取的利息收入事实上也是
间接来0于剩余价值。因此,当金融垄断资本将既有的剩余价值源泉开发殆尽, 转而将非剩余价值收入作为攫取对象时,危机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可见,当前的金融危机是资本对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增值与积累 新领域开发殆尽的结果,不能被看做是一次常规的周期性衰退。据此推测,此次
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节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有资本
增值方式的重大调整才能实现。
2.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本质。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困难,直接威胁到金
融体系的生存,并已经对生产领域造成危害,因此,近几个月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纷纷出台救助措施,通过巨额政府支出拯救那些陷入金融困境的金融机构。就现
有的资本主义运行结构看,这些措施是使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解脱困境所必须的, 不如此它们就直接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些措施即使奏效,所 能够解决的也只是当下金融体系因债务链断裂出现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马克 思指出,“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
形式变换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至于这种停滞由什么产生,从流通
本身当然看不出来。流通只是表示出这种现象本身。一般人在货币流通迟缓时 看到货币在流通领域各点上出没的次数减少,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来解

这种现象。” [1](P143目前各国采取的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的求助方式,正是 基于马克思所提到的这种错误认识。根据前面的分析,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 流通领域流动性缺乏,相反,长期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实行低利率的政策为美国金 融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虚拟资本的膨胀,使金融垄断资本迅速地积 累。当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膨胀起来的虚拟资本找不到足够的剩余价值源泉 继续支撑现有的金融方式的资本增值。因此,当前的救助措施只能解救金融体系 的当务之急,并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危机。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来自于华尔街的“贪婪”加之金 融当局“监管不力”,尽管这种看法仍停留在对直接现象的观察,它也反映出人 们对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盛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放松管制”、 “解除监管”政策的反思。从当前的救助措施来看,它仍是维护金融垄断资本利 益的一种措施。本质上看是资本主义政府用劳动人民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维护金 融垄断资本所构造的价值增值体系。而正是这种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方式走到 了自己的尽头。由此可以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许的范围内,危机过后如 果资本不能开辟新的增值领域、找到新的增值形式,那么资本主义就只在一定时 期内以一种“有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因此,靠财政手段的救助 只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只有采取必要的调整,建立真正为实际经济运动服务 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当前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2004. [2] 2004. [3] Analysis[Z].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wsws.org [4] [5] 坎特伯雷.华尔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贾品荣.全球经济战争[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Nick Beam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A Marxist 马克思.资本论[M]. 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资本论[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