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睿智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正文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3篇

时间:2022-06-25 12:45:04 浏览量: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3篇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强调,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历史交汇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法治国,需要更多加强党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决领导。

  科学合理使用法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建设更趋向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社会和民族得以稳定、持续、高速、高质量向前发展,是不断推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生产关系的坚强基石和后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全面要求党和国家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使用好法治,坚持科学立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治体系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监督体系,我们还应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和观念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理念和观念当中,融入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系当中。

  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一定要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法治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入手,认真讲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深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法治思想观念体系当中,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科学合理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体系,让全国各族人民用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体系中要求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令行禁止,已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理论体系来重新铸牢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用更加全面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念来重新铸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态,并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去铸牢和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规则,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规则、道德行为准则与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观念和理念能够始终统一在一条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线上。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全面的领导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要用全面依法治国永远在路上的心态高度重视好这方面的工作,认真执行和履行党和国家做出的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决定和政策方针,毫无疑虑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和观念推行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中,并认真做好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领导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高速、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并以医生治理好病人的各种病症,使其能够更加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心态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法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2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3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20年11月16日期间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文稿54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是2016年1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的指示。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是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坚持立德树人。法治教育要注重抓领导干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5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强调,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历史交汇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法治国,需要更多加强党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决领导。

  科学合理使用法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建设更趋向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社会和民族得以稳定、持续、高速、高质量向前发展,是不断推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生产关系的坚强基石和后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全面要求党和国家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使用好法治,坚持科学立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治体系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监督体系,我们还应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和观念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理念和观念当中,融入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系当中。

  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一定要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法治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入手,认真讲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深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法治思想观念体系当中,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科学合理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体系,让全国各族人民用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体系中要求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令行禁止,已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理论体系来重新铸牢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用更加全面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念来重新铸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态,并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去铸牢和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规则,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规则、道德行为准则与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观念和理念能够始终统一在一条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线上。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全面的领导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要用全面依法治国永远在路上的心态高度重视好这方面的工作,认真执行和履行党和国家做出的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决定和政策方针,毫无疑虑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和观念推行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中,并认真做好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领导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高速、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并以医生治理好病人的各种病症,使其能够更加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心态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法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强调,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历史交汇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法治国,需要更多加强党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决领导。

  科学合理使用法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建设更趋向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社会和民族得以稳定、持续、高速、高质量向前发展,是不断推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生产关系的坚强基石和后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全面要求党和国家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使用好法治,坚持科学立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治体系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监督体系,我们还应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和观念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理念和观念当中,融入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系当中。

  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一定要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法治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入手,认真讲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深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法治思想观念体系当中,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科学合理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体系,让全国各族人民用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体系中要求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令行禁止,已全面依法治国的人生价值思想观念理论体系来重新铸牢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用更加全面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念来重新铸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态,并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去铸牢和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规则,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规则、道德行为准则与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观念和理念能够始终统一在一条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线上。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全面的领导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同志要用全面依法治国永远在路上的心态高度重视好这方面的工作,认真执行和履行党和国家做出的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决定和政策方针,毫无疑虑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和观念推行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中,并认真做好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领导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高速、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并以医生治理好病人的各种病症,使其能够更加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心态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法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20年11月16日期间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文稿54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是2016年1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的指示。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是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坚持立德树人。法治教育要注重抓领导干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9

  2020年12月16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出版发行。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方面制度体系不断成熟,我国在法治为民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彰显出了强大生命力。明确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从人民立场出发,充分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和本质属性,把牢民本法治“指路标”,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运用法治思维,增强为民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既是强化公权使用方向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前提与基础。要将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作为指导为民实践的价值支点,增强党的政治领导本领,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观,不游离于法治之外、不凌驾于法治之上,始终将法治作为认知问题、分析情况、作出决策的视角与边界,心中有“知法”的明镜高悬,手中有“懂法”的戒尺紧握,脚下有“守法”的红线制约,以法治思维牵引法治习惯和法治行为,以法治思维取代特权思维和关系思维,增强依法维权、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守初心、明责任、担使命,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坚持法治为民,践行为民服务。坚持法治为民,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一方面要把握内在机理和外在变化,在遵循发展规律、总结实践经验中立法修法,在民生领域上全面发力,在公平正义上纵深推进,在短板漏洞上多点突破,实现立法和群众所需相衔接、与群众所盼相呼应,打造法治规范、实施、监督、保障全链条,形成具体完备、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维权维稳的作用,以及时的法律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夯实法治的民意基础,做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意见,将民众所达成的共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参与者,感受到更直接、更实在的法治保障。

  推进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从宪法修正案到立案登记制改革,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到新婚姻法的出台,从公共卫生法律保障体系的补充到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法治建设紧紧围绕人民权益,把立法为民落到实处。法治建设在保障人民权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法治既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尺度规范,也是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的现实考量,要借助法治之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确保法治分配正义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推动法治建设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法治为民服务模式。创新是法治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要以更加成熟定型的法治体系更好地为民解忧解难,为人民群众提供长久可靠的法治保障。

  “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为民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历史任务。要坚持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以良法维护良序、以善法实现善治,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在主动谋划、积极践行和强化保障中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10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第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总目标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对法治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二,这条道路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这条道路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迄今最详细最全面的顶层设计;二是党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既是政治原则更是具体实践,法治国家建设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三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政治保证,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是以法治价值保证科学立法,用道德价值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用以德立法、人民立场来防止立法的部门化利益化倾向,用良法善治彰显法治价值;二是以法治敬畏支配严格执法,通过增强执法部门和人员的执法道德,厚植其法治敬畏,促进严格执法、提升执法质量;三是以法治平等贯穿公正司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原则,来引领司法活动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现,从而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以法治信仰强化全民守法,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使得法治转化为公民的内心自觉,德治转化为公民的法治道德。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11

  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79篇讲话、谈话、批示等归纳为18个专题精辑成书,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细读此书,三点感受尤其深刻。

  大手笔、大担当、大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带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谋划长远发展,一往无前全面深化改革,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不畏风险掀起反腐风暴,各项事业开新局、展新貌。这样的大手笔,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倍感振奋,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蓬勃气象。

  大手笔源于大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国建设和改革走的是独具特色的道路,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然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当前,我国正值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唯有具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方能涉险扬帆。品读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篇篇都传承着革命先辈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中国的红色基因,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天下、救世图强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他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袖和统帅所具有的恢弘气度和坚强意志。

  大担当定有大情怀。这种大情怀,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和对党的大忠大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篇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会见记者时的讲话,即是他郑重的“施政宣言”,其中充满了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热爱。这篇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讲话,以朴实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浅出地阐述和描绘了能使亿万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强调:“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他深知,我们党要成就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这种爱民为民的大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大目标、大运筹、大哲学

  大手笔、大担当与大情怀必由大目标、大运筹来体现,而这一切又必以大哲学来支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展开。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融汇交织和贯穿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谋划之中。

  视野宏阔,谋划深远。习近平同志说,治国理政“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他强调,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促进事业顺利发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总揽全局、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事关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和引领人民共同奋斗;外交纵横捭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经略周边,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整肃党风,重拳反腐;深化改革,普惠民生;依法治国,民主协商;强军精武,加强战备;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谙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精要又有鲜明个性风格的雄韬伟略。

  总揽全局,系统运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习近平同志既胸怀全局、总揽各方、运筹帷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勾勒出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又注重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破除迷信、打破陈规、因时制宜、开拓前进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能力。人们由衷赞叹:十个指头弹钢琴不错音符、不乱节奏,错综纷繁中有条不紊,非有系统运筹的高超能力不能为之。

  定力如山,坚若磐石。不因“泰山崩于前”失神改色,不以“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才可谓有定力。面对内外压力,面对众声喧哗,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强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而不能改的什么时候也不改。习近平同志居安思危、举重若轻,“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的风范,让我们领略到他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高超艺术。

  务实朴素,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有一段时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削弱了这一传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汇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必须务实的一系列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兴伪事,不采华名;等等。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带头厉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带头发扬清新朴实的话风、文风、会风,为全党树立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统一的标杆。

  大时代、大实践、大作为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开启了新征程。充分发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引领实践的巨大威力,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得好、行得远,我们就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切实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武装头脑。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确立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地位,坚持用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搞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铸魂固本,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行动,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意志,形成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特别是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的队伍,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得党心军心民心,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越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治国理政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要抓实、再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言必信、行必果,招招指要害,件件有落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照之下,一些地方还存在“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有的单位和部门表态的调门越喊越高,只重形式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实际都是在走过场;还有的领导干部等待观望,为官不为,无所作为。这种状况亟须彻底改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同志为我们确立了宏伟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坚信,伟大的理论一经被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必将变成推动伟大事业的巨大力量。只要我们真正学好用好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融汇先贤追求和今人期盼的壮丽中国梦一定会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13

  一、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

  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此刻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务必依据党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务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务必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务必下大气力解决。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潜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

  强化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推荐访问:依法治国 学习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54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0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pdf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文档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6篇

猜你喜欢